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73

  ..续本文上一页分别境故,唯永断习故,无量等如次。”

  自性身(有法),具三差别法者,谓具足差别,离系差别,自性差别,三种具足故。

  其余三身由胜义中法性体性真实,世俗境如是胜解显现者,是建立佛菩萨声闻等之行境。由此论文说,能仁自性身者,谓若就答难门释,是何理结合,谓由自性身之差别有四种。

  然其余三身与法性身是异体或是一体?若是异体,彼二法当成为非有法,若是一体,彼二显示有异岂不相违?由此论答彼说。彼有法之其余三身与法性身,虽非异体,但彼三身显示有异并无过失,因为于如是显示有因由及所为二差别故。有法余三身(有法),与法性身体性不异者,谓是法性身之体性故,是说余三身是胜义法性之体性,与彼三身体性虽然不异,但彼显示异是有因由者,谓由所化众生信解为缘,如是建立故,是正世俗境如是信解显示,如是显示是有所为者,因为智法身者唯在佛圣者内互相之现前所行境;圆满报身者唯在住地以上菩萨之现前所行境;胜应化者唯是异生以上之现前所行境,应知是有所为故,是建立佛、菩萨及声闻等所行境。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二·智法身

  第二、释智法身

  已二、智法身分三:庚一、正义;庚二、差别;庚三、断诤。

  庚一、正义:

  “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五颂

  若由此论文释智法身,此中分:经说与论释。

  一、经说:即如上所说“得诸无漏法”之所余,何为无漏法耶?显答彼问,此依经说。“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漏法,佛言:1三十七菩提分法;2四无量;3八解脱;4九次第定;5十遍处;6八胜处;7无诤三摩地;8愿智;9六神通;10四无碍解;11四一切种清净;12十自在;13十力;14四无畏;15三不护;16三念住;17不忘失法性;18永害随眠;19大悲心;20佛十八佛不共法;21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此等名为无漏法。”

  二、论释分二:

  (一)根本颂:

  颂曰: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二)解释:智法身显示异身,就经义门释,是明第二身之智法身,即由“顺菩提分法,无量”等,谓彼以身心坚稳为增上,显示佛的不共功德;以性相坚稳为增上,显示与声闻等所证种类共的功德,即由“顺菩提分法,无量”乃至“神通无碍解”是说以身心坚稳为增上,显示佛的不共功德;以性相坚稳为增上,显示与菩萨所证种类共的功德,即由“四一切清净,十自在”是说以身心坚稳为增上,显示佛的不共功德,即是“十力”乃至“说名为法身”。

  是故观待照见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之究竟智者,是智法身的定相。彼与佛地智是一义。若分有:佛地无漏智二十一聚,若广分:颂文正说有一百四十四,“及一切相智”的“及”字所摄一切智及道智二种,则有一百四十六种。

  佛地无漏智二十一聚(有法),是智法身者,谓是观待照见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之究竟智故。彼(有法),汝作用具足殊胜者,谓就生起自果二种色身显现门说,能作放光及说法事业故。彼(有法),断德具足殊胜者,谓是安住无漏故。彼(有法),体性具足殊胜者,谓具足心心所生殊胜故。

  此智法身分二十一聚:

  “第一聚,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道品,是道谛所包括的三十七种法,故名道品。道是能通向涅槃,是到达涅槃道路的资粮。因为与菩提法相顺,故名顺菩提分法。此三十七分法,总分七类: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2、四正勤,又名四正断,四正胜;3、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第二聚,谓慈等四无量心。”1、慈无量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2、悲无量心,能拔众生苦之心;3、喜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庆悦之心;4、舍无量心,指对如上三心不存耽着,舍怨舍亲,怨亲平等。由此四心能善缘无量众生,能引发无量福德,故名无量心。

  “第三聚,有色观色等八解脱。”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令更为牢固,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二为不净观;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如妙宝之色,观净色而不生贪,足以显示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行人厌患色,心欲舍离,即舍色想而缘无边虚空之心,与虚空无边相应;5、识无边处解脱,行人更厌前外尘,舍虚空而缘内识为心识无边,心与识无边相应;6、无所有处解脱,行人更厌其心识,观心识无所有想,心与无所有相应;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舍前现有想名为非想,舍无所有;无想为非非想,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离心而舍弃,故名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者,或名灭定或灭尽定,即息灭粗分受想之定,已离无所有处贪著,弃舍非想非非想的一切所缘,故名解脱。

  “第四聚,谓九次第等至”。即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此以深心智慧利行的九种禅定,不杂他心,不令异心间生,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若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1-4初禅次第定至四禅次第定为四定,此四为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5、空处次第定;6、识处次第定;7、无所有处次第定;8、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此四为无色四处之根本定);9、灭受想次第定,即止息一切心识之定,是九次第定的最后定,以是禅定之至极。

  “第五聚,谓十遍处。”遍以增上缘依止静虑,所缘缘为:地、水、风、火四大种能造色及青、黄、赤、白四大种所造色,并空、识二境,令其如欲遍一切处,即世间定慧相应之十种等至(定)。所余诸处不立为遍者,以诸根不能向外展,声处不能相续,香味二处色界无故。遍者,谓相续普遍开展义。又名十一切处,谓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与识之十法(见《大智度论》二十一卷),令其如欲周遍于一切处。十中前八观色之清净,即依第四禅缘欲界,后二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它受想行识四蕴,依青、黄、赤、白所造色,知依于四大种能造色故地水火风一一观为无边。再思此觉以何所依而广大,了知由于虚空,故次观虚空无边,次观识无边。

  “第六聚,谓八胜处。”发起胜知胜见以舍贪爱的八种禅定,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1、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观内不净,观境渐成熟则多观外色亦无妨,观一死尸至一千万死尸等,由观境扩大到外色清净,谓观外色多胜处;2、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不净,或观外色清净;3、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谓由内心无色想,观外色多。如第二说;4、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观境渐胜妙,虽观外色,而内心亦不存色想。以上四种为净、不净杂观,为形色胜处;5、青胜处:观外诸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6、黄胜处:观黄色而不起法执,如青胜处说;7、赤胜处:观赤色如青胜处说;8、白胜处:观白色如青胜处说。以上四色观,以为胜处,为显色胜处,此四为净观。凡观净色,必远离不净色。此与八背舍同,此二胜处,为使八解脱之观心,自在妙胜,对于所缘色境,不起执著染惑,如人骑马能破前阵,故名胜处。如《现观庄严论略释》云:“由此形显诸胜处,发生奢摩他(止)胜知与毗钵舍那(观)胜见之定慧相应也,前四胜处从初二解脱因生,后四胜处从净解脱因生。”

  “第七聚,谓无诤,由佛无诤三摩地力能令众生有拔除烦恼之功能”。此即安住解空与他无诤之定,此定声闻亦能证得。如《智度论》卷十一云:“舍利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如来无诤三摩地则胜出声闻,如《金刚经》中“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定相,常观众生令心不恼,多行怜愍慈悲之念。

  “第八聚,谓愿智。”乃至生死未空,随愿成办众生义利,乃至生死未空,安住三摩地的作用恒常而住。

  “第九聚,谓六神通。”神者不测之义;通者无碍之义。即神妙莫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是曰六神通。1、神境智证通,又名身如意通,又云身通、神足通。即变化不思议境界之通力,故云神足通,即自身能得变化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2、天眼智证通,得色界天眼根,能见细微色境,观照外境无碍;3、天耳智证通,得色界天耳根,听闻细微音声无碍;4、他心智证通,知他人心念而无碍;5、宿命智证通,又云宿命住随念智证通,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涯而无碍。此五通有依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但此五智证通者,是各依无漏智慧而证得之通力故。6、漏尽智证通,三乘之极至,诸漏断尽为无碍,成就此六通只限于三乘之圣者,故是无漏,唯佛乃能圆满究竟清净无碍。

  “第十聚,谓四无碍解。”又名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意业为解、为智、为辩。1、法无碍,于名句文能诠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有滞碍,故名法无碍;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内容之义理而无滞碍;3、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名辞通达自在无碍;4、乐说无碍,又云辩无碍。以上三种之智慧为众生乐说自在无碍。

  “第十一聚,谓四一切种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是为究竟四清净。”

  “第十二聚,谓十自在:能住寿一劫名寿自在;于…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