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由出世道得。得的理趣,由非所作,以识(了知)如幻,通达一切法即是得。从彼等之内,修习第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第二刹那即是现证圆满法身菩提。
自宗所说分二:一释当成就果的时分;二释身建立。
一、释当成就果的时分分为:一安立所释的教;二释彼之义。
(一)安立所释的教:《心要庄严疏》云:“十地最后心无间道根本定于真如于水中水建立,无间道时,尔时根本定照见前,所知境尽所有相,虽少许亦不现起,但执二谛异体的垢染尚未断尽故,然在彼时,得现证无漏智二十一聚无余种类的体性安住,其次在第二刹那已生起解脱道时,如所有所知境,二现寂灭至建立于水中,在彼之根本智(定)照见前,亲见尽所有一切所知境,如掌中之庵摩罗果,彼时断尽所知障;作证真实际;作证法身;名为现证一切法一切行相菩提。住十地最后心时,以相好庄严其身,即彼同类自性之后,获得法身时具足五相;具五功德,当成就具五决定之圆满受用身,以受用身为增上缘,就十二事业[51]门随顺摄受所化众生的胜应化身,尔时虽不是一聚类,但佛胜应化身许多支分,皆依圆满受用身亲因聚为一分,当知获得成就关系有多种。”
(二)释彼之义:于学道究竟果的佛身,佛亲得的所依身,是菩萨最后心,由此佛的究竟色身,彼安住色究竟天作证,如《入中论》云:“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二、释身建立分二:一作者身的自性;二所作事业的自性。
(一)作者身的建立(自性):分三:一体性;二差别;三认识各各体性。
{一}体性:若众多功德支聚合或聚集究竟,即名为身,是故由自能得方便,修四加行所得的究竟果,是果法身的定相。
{二}差别分四:1、二差别;2、三差别;3、五差别;4、四差别有四种。
1、二差别:于果法身分为:自利法身和利他色身二种,如圣龙树菩萨《宝鬘论》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又有:自利法身正士,利他色身正士。如圣龙树菩萨《六十正理论》云:“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智资粮,愿得福智身。”又有:自利胜义身,利他世俗身二种。如圣弥勒菩萨《宝性论》云:“自利利他胜义身,依彼胜义世俗身。”
2、三差别:分为:自性身、受用身、胜应化身三种。如《庄严经论》云:“三身清净佛,略摄身应知,三身清净性,显示此所依。”是说受用身自利,应化身利他,自性身是彼二身之所依故。如《宝性论》云:“彼分深与广,大士之功德,由法显体性,等三身清净。”《二万颂光明论》云:“今所说法身,应知彼有三种者,谓自性身,圆满报身,胜应化身。”又此中分:自利法身及受用身与应化身三种差别。《庄严光明论》云:“从般若母所说,生我善根种,一切成殊胜,愿定得三身。”
3、五差别:于果法身有许为五种数决定者,《明句论》中亦说:“有说于圆满报身,现证圆满菩提,唯独是于第十地菩萨显现的道,说为圆满大报身诸智所依事;安住极欢喜地等显现的道,是于化身施设圆满受用身;及胜应化身者许有五种。其余者于胜应化身分为:异熟化身和非异熟化身之差别许为五种。”是说:自性身、智法身、大报身、假名(施设)报身、及化身五种。亦有在前二身上加:报身、异熟化身和非异熟化身,说为五种。阿阇黎妙吉祥月称说:“自性身、法身、智身者,谓法身之差别分三,及圆满报身和化身。”阿阇黎格比(欢喜)多吉说:“自性身、圆满报身、异熟身、化身、法身。”
4、四差别:安立许四与不许四宗,观察应理宗。
(1)许四身宗:《庄严光明论》及《释》,此二的第八品,主要正说佛身谓:“自性身、智法身、受用身、应化身是显示四种差别者,因为于自性身等之差别是四种”及“如是从第一身至第二法身”。是故当知与其它宗说四身一切并不相违。《明句论》中亦说:般若生论师与布达室利亦说四身,是破童吉祥许三身后说为四身。
(2)不许四身宗:圣解脱军着的第八品主要正说佛身为:自性身、受用身、及胜应化身许为三身。如《二万颂光明论》云:“今者所说法身,当知彼有三种。”与彼相顺的《二万颂释》中所说,而《心要殊胜论》中亦说,现观第八品者谓法身,彼之法有四种者,谓三身与事业。
(3)观察应理宗:从彼二宗之内,阿阇黎(狮子贤)宗此即自宗所许,彼的因由者,谓以下数决定处所说故。
{三}认识各各体性分二:一身的各各体性;二智身。
1、身的各各体性分四:一自性身;二智法身;三受用身;四胜应化身。在以下各各处所说。
2、智身分三:一智的体性;二彼智的因;三明彼智身。
(1)智的体性:总则,佛的智有五:法界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诸智者说有五种。《圣佛地经》云:“集合佛地由五种所摄,何等为五,谓法界清净,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经说五智之初法界清净,以除五智名外经未宣说。初是自性身,如《金鬘论》说。于佛智分为后四,亦同《庄严经论》所说。如《庄严经论》云:“镜智不动摇,三智皆依彼,平等性观察,唯一成所作。”彼义是说,大圆镜智说为不动之因由者,谓时无间断生如是说故。
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三(有法),汝非无所依者,谓汝能依大圆镜智故,大圆镜智者就五差别法门说。如《庄严经论》云:“镜智无我所,恒常不间断,诸所知不愚,非恒常现前。”其义是说,大圆镜智(有法),具五差别法者,谓我、我所、所取、能取及无分别故。我所由自性无之差别;就现起境界等门分种类不断之差别;就时间门分具恒常之差别;由恒常远离障碍于一切所知境随顺不愚蒙之差别;各各境非恒常现前之差别法等具足故。
彼之名义者,《庄严经论》云:“诸智因由者,智生源广大,圆满报身佛,智色影生故。”其义是说,彼(有法),智生源广大者,谓后三智(除前法界及圆镜智)一切因由具足故。彼(有法),圆满受用(报身)佛施设名者,谓彼之施设所依事是究竟故,彼(有法),说名圆镜智的因由者,谓是其余三智色影生起之所依的究竟智故。
平等性智就三差别法门说,《庄严经论》云:“修净于有情,许平等性智,无住趣寂灭,许是平等智,一切时中慈,具大悲清净。”其义是说,平等性智(有法),具因差别者,是在菩萨位时,由修自他平等离垢清净所得的究竟智故。平等性智(有法),具体性差别者,谓是不住生死与涅槃边的究竟智故。平等性智(有法),具作用差别者,谓于一切时中具足大慈大悲,一切有情如实信解,就青黄等门决定显示佛身故。
妙观察智就三差别法门说,《庄严经论》云:“妙观察智者,所知常无碍,三摩地, 总持,犹如大宝藏。”其义是说,妙观, 察智(有法),具足体性差别者,谓于一切所知境,是常无着碍智故。妙观察智(有法),具足功德差别者,谓诸三摩地及陀罗尼的诸功德,唯是犹如宝藏故。彼(有法),具足作用差别者,谓佛为诸眷属显现一切神变诸坛城,断除一切疑惑是降大法雨的智故。
成所作智就释义门说,《庄严经论》云:“成所作智者,一切种诸界,化无量无边,成办众生利。”其义是说,成所作智(有法),说汝成所作之因由者,谓诸一切世间界中化现种种身,化现无量刹土于所化众生,成办不可思议众生利益的究竟智故。
(2)彼智的因:《庄严经论》云:“取(能取)故心平(平等)故,示现真(正、真实)法故,成所作性故,四智正(真实)出生。”其义是说,所知(有法),真实生起彼四智非无因者,谓能持正法不颠倒;修习心平等性;善宣说真实法;由成办所化众生事业。四智如其次第生起故。
(3)明彼智身:四智(有法),是智法身者,谓是转成究竟智故。是故,释迦牟尼佛(有法),汝眼等五根及五境趋入一切,五种出生一切功德百一十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获得殊胜圆满者,因汝有漏五根转成究竟大士故。如《庄严经论》云:“五根者转异,随诸义一切,生德百十二,圆满善获得。”
(二)所作事业的自性:佛的事业有二十七种故,总之,广义下当解说。由修刹那加行力当获得果法身,果法身(有法),有四种者,谓有:自性身、智法身、受用身、胜应化身故。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一·自性身
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
第一、释自性身分四:
一、定相:具二清净之究竟法界,是自性身的定相。
二、差别:分为:自性清净分之自性身,及离垢清净分之自性身二种。初如佛圣者身中的法性,;二如佛圣者身中的灭谛。
三、界限:唯在佛地。
四、广释功德分二:一自性身五性相;二具五功德。
(一)自性身五性相:如《宝性论》云:“此中诸佛者,自性身五相,若略应当知,具五功德性。”
自性身(有法),具五性相者:1谓远离生灭无为相;2断证功德体性无分别相;3永断增益损减二边相;4解脱烦恼障、所知障和定障相;5自性光明功德清净相具足故。
(二)具五功德者:谓自性离垢如是所有分别皆无分别,于瑜伽者诸佛是现量行境,是由自性离垢清净之究竟法界故。如《宝性论》云:“无为无差别,永断二边净,烦恼所知定,三障者解脱。无垢无分别,瑜伽所行境,由法界自性,清净故光明。”自性身(有法),具五功德者:1谓无量功德;2无边功德;3由四句分别心皆无思的功德;4无等功德;5垢净究竟诸功德具足故。对于无量等功德,如其次第:广大;无数;非如是分别现前行境;唯佛身中乃有;由烦恼习气无余永断之因由,安立具足彼功德故。《宝性论》云:“无量及无数,无思无等净,究竟诸功德,真实自性身。大故无数故,非…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