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渐次加行第十三法处,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修六波罗蜜多皆不可得,所说之余。“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心现起,则能摄受六波罗蜜多,亦能摄受四静虑”乃至“亦能摄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这是略标刹那加行。“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皆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乃至“于一切法无相,以离相心三摩地能圆满六波罗蜜多。”
{二}论释分二:一结合:二释义。
[一]结合:从四刹那加行之内:第一非异熟之一切无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之刹那加行。名结合第一非异熟一切无漏法,以一刹那之性相,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释义分二:法义及释彼所表之喻。
一法义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就释彼经义门,明非异熟刹那加行
颂曰:施等一一中,摄诸无漏法,当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动一处水轮,一切顿转动,刹那智亦尔。
若时起异熟,一切白净法,般若波罗蜜,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诸法如梦住,一刹那能证,诸法无相性。
如梦与能见,不见有二相,一刹那能见,诸法无二性。
2、解释:就词义门释,如云:“法界自体性,一法诸法性,诸法一法性,谁见一法如,彼见诸法如”。是说不但以多摄一,然于施等智所缘一刹那,了知各个法远离颠倒之体性,从施等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摄一切法故得菩萨所证者,谓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应当了知。
二释彼所表之喻分三:
1、结合:若一无漏智所缘,与彼同类所摄一切无漏境,如是世间共许之喻。问:如是若一无漏智所缘,如何摄一切无漏。答:以世间譬喻,即可明了。
2、根本:正明譬喻即:“犹如诸士夫”一颂。
3、解释:就词义门释,譬如士夫摇水车轮,但动一处其余一切处皆同时顿动故。是说由往昔愿力引发,及由法界力,唯于一刹那一无漏智所缘,皆能现证同类诸法。
〈二〉异熟刹那加行分二:
{一}经说:“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无相法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少法实有成就,谓不见色实有成就”乃至“圆满佛十八佛不共法。”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自己明第一刹那加行,第二异熟法性分位之一切无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加行。如是已说第一刹那,当说第二异熟法性分位的一切无漏法,以一刹那性相,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
[二]根本:释彼经义谓“若时起异熟,一切白净法”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若时菩萨由修对治,若远离一切所治品,成熟清净品异熟法性分位,远离一切垢障,犹如秋月光明发出白净体性,尔时唯一刹那通达异熟分位无漏智者,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
《二》通达境的自性为增上之刹那加行分二:一、无相刹那加行;二、无二刹那加行。
〈一〉无相刹那加行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于一切法无杂无相自相空法中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如化五取蕴中,为诸有情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修定学慧,如实了知如梦乃至如化五蕴,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所以者何?梦乃至化,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则无相。”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已明第二刹那加行,当明第三无相刹那加行,就一切法一刹那性相门通达,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加行。如是已明第二、第三一切法无相,以一刹那之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根本:就释彼经义门,明无相刹那加行,即:“由布施等行”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由往昔修一切法如梦,受用二资粮所证分位,于五取蕴等皆如梦性,是说于一切法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而安住者,决定通达施等自性,一切法唯由一刹那者说名无相,若了知杂染及清净性,诸法无相,即是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无二刹那加行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了知诸法性相,一切如梦乃至如化。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相而为方便,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已明第三刹那加行,当就第四一切法无二相一刹那性相门所证,现证圆满菩提的刹那加行,名结合。如是已明第三,当说第四一切法无二相,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根本:释彼经义谓“如梦与能见”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从长久无间修习任运断除二现,拔除二现习气之菩萨,何时于能取所取之理,不见所取梦及执为见梦,尔时一切法亦如法性,若时唯以一刹那通达诸法真如无二,即是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论义是说:刹那加行(有法),汝有多种者,谓于汝有:非异熟刹那加行;异熟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行故。
是故,已得三智行相坚固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刹那加行的定相。若分有:非异熟刹那加行;异熟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行四种。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作证无漏非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法之功能,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一非异熟刹那加行的定相;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作证无漏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法之功能,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二异熟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现证空性般若慧任持门,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三无相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般若慧任持门,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四无二刹那加行的定相。
最后心无间道(有法),是非异熟刹那加行者,谓智所缘施等体性一刹那,以各个体性境为缘,从施等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性,无漏诸法事业圆满边际一刹那顷为境,即是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证无漏非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无漏法之因由者,谓先由事业圆满刹那具足的般若慧智,愿证一切法名发愿的愿义成就,而与一切法法界不异故,譬如先有艺人善造水车,士夫摇水车轮,但动一处其余一切处皆同时顿转动故。最后心无间道(有法),是异熟刹那加行者,谓边际一刹那于自身中异熟分位,是通达一切无漏法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无相刹那加行者,谓于边际一刹那,是现证染净一切法,在胜义中无相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无二刹那加行者,谓是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究竟瑜伽故。
此非异熟是何义?《明句论》云:“异熟者有三,谓于初地出世间,第八地无相,佛地不可思议任运而成异熟。非异熟者,谓未生起见道身中由能取所取所摄的所有法。无漏者彼等虽非无漏,但彼等自性是无漏者,谓凡夫虽不了知菩提,但彼善于安住于彼。”
果法身品第八
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
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
已一、自性身
释果法身四法
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释果法身法。
一、安立系属结合:刹那加行后,说果法身的因由者,谓由修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加行,第二刹那即圆满现证果法身菩提。若以经的系属为缘,在第四刹那加行处,经云:“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相而为方便,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复次,菩萨摩诃萨,应学无漏法如梦相空”。这是说自性身。若以论的系属为缘,即论身建立:“刹那证菩提,法身。”说刹那加行后随即得果法身的因由者,谓已修刹那加行,当得果法身的因由如是说故,是说已修第一刹那加行圆满现证菩提,第二刹那即是圆满现证果法身的菩提。
二、广释果法身法:然此第八品中,此中广释果法身法分二:
{一}释作者身自性分四:(一)自性身,即“能仁自性身”一颂。(二)智法身,即“顺菩提无量”五颂。(三)圆满受用身,即“许三十二相”十一颂及随好十二颂。(四)胜应化身自性,即“若乃至三有”一颂。
{二}释事业自性:即“如是尽生死”七颂。
然则“能仁自性身”等是自性身,此中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以上第四刹那加行处,“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相而为方便,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以明自性身,经云:“复次善现,无漏法如梦,不与有法相应,无法由自性相空,一切行相清净,彼等一切自性一相者谓无相,应知即是如来应供正等佛,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二、论释分二:一、由根本所显之理;二、由论释规则。
(一)由根本所显之理:就释彼经义门,即第一身为自性身。
(二)由论解释规则:就结合门说,自性身等之差别有四种:一自性身,就词义门说,谓能仁佛陀等,就答难门说,即其三身等。
“能仁自性身”者,显差别事自性身,就词义门说,即能仁佛世尊的自性身者,即“得诸无漏法”明具足自性身之差别,释彼之义,谓念住等智体,说出世法界自性无漏,即“一切种清净”显彼果的差别,释彼之义谓由一切垢染清净,即“彼自性为相”彼之自性差别,释彼之义,谓由自性寂灭相,此即是彼等之自性无生之自性。
自性身之名义,谓由不虚伪义(真实、胜义),自性身依何所得…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