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漸次加行第十叁法處,說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修六波羅蜜多皆不可得,所說之余。“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心現起,則能攝受六波羅蜜多,亦能攝受四靜慮”乃至“亦能攝受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這是略標刹那加行。“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皆爲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乃至“于一切法無相,以離相心叁摩地能圓滿六波羅蜜多。”
{二}論釋分二:一結合:二釋義。
[一]結合:從四刹那加行之內:第一非異熟之一切無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門通達,說爲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之刹那加行。名結合第一非異熟一切無漏法,以一刹那之性相,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
[二]釋義分二:法義及釋彼所表之喻。
一法義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1、根本:就釋彼經義門,明非異熟刹那加行
頌曰:施等一一中,攝諸無漏法,當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猶如諸士夫,動一處水輪,一切頓轉動,刹那智亦爾。
若時起異熟,一切白淨法,般若波羅蜜,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諸法如夢住,一刹那能證,諸法無相性。
如夢與能見,不見有二相,一刹那能見,諸法無二性。
2、解釋:就詞義門釋,如雲:“法界自體性,一法諸法性,諸法一法性,誰見一法如,彼見諸法如”。是說不但以多攝一,然于施等智所緣一刹那,了知各個法遠離顛倒之體性,從施等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攝一切法故得菩薩所證者,謂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應當了知。
二釋彼所表之喻分叁:
1、結合:若一無漏智所緣,與彼同類所攝一切無漏境,如是世間共許之喻。問:如是若一無漏智所緣,如何攝一切無漏。答:以世間譬喻,即可明了。
2、根本:正明譬喻即:“猶如諸士夫”一頌。
3、解釋:就詞義門釋,譬如士夫搖水車輪,但動一處其余一切處皆同時頓動故。是說由往昔願力引發,及由法界力,唯于一刹那一無漏智所緣,皆能現證同類諸法。
〈二〉異熟刹那加行分二:
{一}經說:“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無相法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少法實有成就,謂不見色實有成就”乃至“圓滿佛十八佛不共法。”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如是自己明第一刹那加行,第二異熟法性分位之一切無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門通達,說爲一刹那圓滿現證菩提加行。如是已說第一刹那,當說第二異熟法性分位的一切無漏法,以一刹那性相,一刹那圓滿現證菩提。
[二]根本:釋彼經義謂“若時起異熟,一切白淨法”一頌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若時菩薩由修對治,若遠離一切所治品,成熟清淨品異熟法性分位,遠離一切垢障,猶如秋月光明發出白淨體性,爾時唯一刹那通達異熟分位無漏智者,是以般若波羅蜜多一刹那圓滿現證菩提。
《二》通達境的自性爲增上之刹那加行分二:一、無相刹那加行;二、無二刹那加行。
〈一〉無相刹那加行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于一切法無雜無相自相空法中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安住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五取蘊中,爲諸有情布施持戒安忍精進修定學慧,如實了知如夢乃至如化五蘊,皆同一相,所謂無相,所以者何?夢乃至化,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則無相。”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如是已明第二刹那加行,當明第叁無相刹那加行,就一切法一刹那性相門通達,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加行。如是已明第二、第叁一切法無相,以一刹那之性相門通達,說爲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
[二]根本:就釋彼經義門,明無相刹那加行,即:“由布施等行”一頌。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由往昔修一切法如夢,受用二資糧所證分位,于五取蘊等皆如夢性,是說于一切法修布施等六波羅蜜多而安住者,決定通達施等自性,一切法唯由一刹那者說名無相,若了知雜染及清淨性,諸法無相,即是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
〈二〉無二刹那加行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了知諸法性相,一切如夢乃至如化。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相而爲方便,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如是已明第叁刹那加行,當就第四一切法無二相一刹那性相門所證,現證圓滿菩提的刹那加行,名結合。如是已明第叁,當說第四一切法無二相,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
[二]根本:釋彼經義謂“如夢與能見”一頌。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從長久無間修習任運斷除二現,拔除二現習氣之菩薩,何時于能取所取之理,不見所取夢及執爲見夢,爾時一切法亦如法性,若時唯以一刹那通達諸法真如無二,即是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
論義是說:刹那加行(有法),汝有多種者,謂于汝有:非異熟刹那加行;異熟刹那加行;無相刹那加行;無二刹那加行故。
是故,已得叁智行相堅固的菩薩究竟瑜伽者,是刹那加行的定相。若分有:非異熟刹那加行;異熟刹那加行;無相刹那加行;無二刹那加行四種。事業圓滿于邊際一刹那頃,若作證無漏非異熟一法,皆能證得與彼同類一切法之功能,能親對治所知障住種類的菩薩究竟瑜伽者,是第一非異熟刹那加行的定相;事業圓滿于邊際一刹那頃,若作證無漏異熟一法,皆能證得與彼同類一切法之功能,能親對治所知障住種類的菩薩究竟瑜伽者,是第二異熟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現證空性般若慧任持門,能親對治所知障住種類的菩薩究竟瑜伽者,是第叁無相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現證能取所取異體空般若慧任持門,能親對治所知障住種類的菩薩究竟瑜伽者,是第四無二刹那加行的定相。
最後心無間道(有法),是非異熟刹那加行者,謂智所緣施等體性一刹那,以各個體性境爲緣,從施等至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性,無漏諸法事業圓滿邊際一刹那頃爲境,即是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究竟瑜伽故,彼(有法),事業圓滿于邊際一刹那頃,若證無漏非異熟一法,皆能證得與彼同類一切無漏法之因由者,謂先由事業圓滿刹那具足的般若慧智,願證一切法名發願的願義成就,而與一切法法界不異故,譬如先有藝人善造水車,士夫搖水車輪,但動一處其余一切處皆同時頓轉動故。最後心無間道(有法),是異熟刹那加行者,謂邊際一刹那于自身中異熟分位,是通達一切無漏法的菩薩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無相刹那加行者,謂于邊際一刹那,是現證染淨一切法,在勝義中無相的菩薩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無二刹那加行者,謂是現證能取所取異體空,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究竟瑜伽故。
此非異熟是何義?《明句論》雲:“異熟者有叁,謂于初地出世間,第八地無相,佛地不可思議任運而成異熟。非異熟者,謂未生起見道身中由能取所取所攝的所有法。無漏者彼等雖非無漏,但彼等自性是無漏者,謂凡夫雖不了知菩提,但彼善于安住于彼。”
果法身品第八
丁叁、廣釋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業。
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叁、受用身;已四、勝應身。
已一、自性身
釋果法身四法
第叁、廣釋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屬結合;二廣釋果法身法。
一、安立系屬結合:刹那加行後,說果法身的因由者,謂由修一刹那現證圓滿菩提加行,第二刹那即圓滿現證果法身菩提。若以經的系屬爲緣,在第四刹那加行處,經雲:“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相而爲方便,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複次,菩薩摩诃薩,應學無漏法如夢相空”。這是說自性身。若以論的系屬爲緣,即論身建立:“刹那證菩提,法身。”說刹那加行後隨即得果法身的因由者,謂已修刹那加行,當得果法身的因由如是說故,是說已修第一刹那加行圓滿現證菩提,第二刹那即是圓滿現證果法身的菩提。
二、廣釋果法身法:然此第八品中,此中廣釋果法身法分二:
{一}釋作者身自性分四:(一)自性身,即“能仁自性身”一頌。(二)智法身,即“順菩提無量”五頌。(叁)圓滿受用身,即“許叁十二相”十一頌及隨好十二頌。(四)勝應化身自性,即“若乃至叁有”一頌。
{二}釋事業自性:即“如是盡生死”七頌。
然則“能仁自性身”等是自性身,此中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以上第四刹那加行處,“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相而爲方便,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以明自性身,經雲:“複次善現,無漏法如夢,不與有法相應,無法由自性相空,一切行相清淨,彼等一切自性一相者謂無相,應知即是如來應供正等佛,善現,如是菩薩摩诃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二、論釋分二:一、由根本所顯之理;二、由論釋規則。
(一)由根本所顯之理:就釋彼經義門,即第一身爲自性身。
(二)由論解釋規則:就結合門說,自性身等之差別有四種:一自性身,就詞義門說,謂能仁佛陀等,就答難門說,即其叁身等。
“能仁自性身”者,顯差別事自性身,就詞義門說,即能仁佛世尊的自性身者,即“得諸無漏法”明具足自性身之差別,釋彼之義,謂念住等智體,說出世法界自性無漏,即“一切種清淨”顯彼果的差別,釋彼之義謂由一切垢染清淨,即“彼自性爲相”彼之自性差別,釋彼之義,謂由自性寂滅相,此即是彼等之自性無生之自性。
自性身之名義,謂由不虛僞義(真實、勝義),自性身依何所得…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