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境故,唯永斷習故,無量等如次。”
自性身(有法),具叁差別法者,謂具足差別,離系差別,自性差別,叁種具足故。
其余叁身由勝義中法性體性真實,世俗境如是勝解顯現者,是建立佛菩薩聲聞等之行境。由此論文說,能仁自性身者,謂若就答難門釋,是何理結合,謂由自性身之差別有四種。
然其余叁身與法性身是異體或是一體?若是異體,彼二法當成爲非有法,若是一體,彼二顯示有異豈不相違?由此論答彼說。彼有法之其余叁身與法性身,雖非異體,但彼叁身顯示有異並無過失,因爲于如是顯示有因由及所爲二差別故。有法余叁身(有法),與法性身體性不異者,謂是法性身之體性故,是說余叁身是勝義法性之體性,與彼叁身體性雖然不異,但彼顯示異是有因由者,謂由所化衆生信解爲緣,如是建立故,是正世俗境如是信解顯示,如是顯示是有所爲者,因爲智法身者唯在佛聖者內互相之現前所行境;圓滿報身者唯在住地以上菩薩之現前所行境;勝應化者唯是異生以上之現前所行境,應知是有所爲故,是建立佛、菩薩及聲聞等所行境。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二·智法身
第二、釋智法身
已二、智法身分叁:庚一、正義;庚二、差別;庚叁、斷诤。
庚一、正義:
“順菩提分法,無量及解脫。”五頌
若由此論文釋智法身,此中分:經說與論釋。
一、經說:即如上所說“得諸無漏法”之所余,何爲無漏法耶?顯答彼問,此依經說。“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無漏法,佛言:1叁十七菩提分法;2四無量;3八解脫;4九次第定;5十遍處;6八勝處;7無诤叁摩地;8願智;9六神通;10四無礙解;11四一切種清淨;12十自在;13十力;14四無畏;15叁不護;16叁念住;17不忘失法性;18永害隨眠;19大悲心;20佛十八佛不共法;21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現,此等名爲無漏法。”
二、論釋分二:
(一)根本頌:
頌曰:順菩提分法,無量及解脫,九次第等至,十遍處自體,
最爲殊勝處,差別有八種,無诤與願智,神通無礙解,
四一切清淨,十自在十力,四種無所畏,及叁種不護,
並叁種念住,無忘失法性,永害諸隨眠,大悲諸衆生,
唯佛不共法,說有十八種,及一切相智,說名爲法身。
(二)解釋:智法身顯示異身,就經義門釋,是明第二身之智法身,即由“順菩提分法,無量”等,謂彼以身心堅穩爲增上,顯示佛的不共功德;以性相堅穩爲增上,顯示與聲聞等所證種類共的功德,即由“順菩提分法,無量”乃至“神通無礙解”是說以身心堅穩爲增上,顯示佛的不共功德;以性相堅穩爲增上,顯示與菩薩所證種類共的功德,即由“四一切清淨,十自在”是說以身心堅穩爲增上,顯示佛的不共功德,即是“十力”乃至“說名爲法身”。
是故觀待照見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之究竟智者,是智法身的定相。彼與佛地智是一義。若分有:佛地無漏智二十一聚,若廣分:頌文正說有一百四十四,“及一切相智”的“及”字所攝一切智及道智二種,則有一百四十六種。
佛地無漏智二十一聚(有法),是智法身者,謂是觀待照見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之究竟智故。彼(有法),汝作用具足殊勝者,謂就生起自果二種色身顯現門說,能作放光及說法事業故。彼(有法),斷德具足殊勝者,謂是安住無漏故。彼(有法),體性具足殊勝者,謂具足心心所生殊勝故。
此智法身分二十一聚:
“第一聚,謂叁十七菩提分法。”又名叁十七道品,是道谛所包括的叁十七種法,故名道品。道是能通向涅槃,是到達涅槃道路的資糧。因爲與菩提法相順,故名順菩提分法。此叁十七分法,總分七類:1、四念處,又名四念住;2、四正勤,又名四正斷,四正勝;3、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覺支;7、八正道。
“第二聚,謂慈等四無量心。”1、慈無量心,能與衆生安樂之心;2、悲無量心,能拔衆生苦之心;3、喜無量心,見衆生離苦得樂生歡喜慶悅之心;4、舍無量心,指對如上叁心不存耽著,舍怨舍親,怨親平等。由此四心能善緣無量衆生,能引發無量福德,故名無量心。
“第叁聚,有色觀色等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爲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令更爲牢固,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二爲不淨觀;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故名淨解脫,于定中除不淨相,唯觀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如妙寶之色,觀淨色而不生貪,足以顯示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于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行人厭患色,心欲舍離,即舍色想而緣無邊虛空之心,與虛空無邊相應;5、識無邊處解脫,行人更厭前外塵,舍虛空而緣內識爲心識無邊,心與識無邊相應;6、無所有處解脫,行人更厭其心識,觀心識無所有想,心與無所有相應;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舍前現有想名爲非想,舍無所有;無想爲非非想,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離心而舍棄,故名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者,或名滅定或滅盡定,即息滅粗分受想之定,已離無所有處貪著,棄舍非想非非想的一切所緣,故名解脫。
“第四聚,謂九次第等至”。即四禅,四無色及滅盡定,此以深心智慧利行的九種禅定,不雜他心,不令異心間生,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若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1-4初禅次第定至四禅次第定爲四定,此四爲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5、空處次第定;6、識處次第定;7、無所有處次第定;8、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此四爲無色四處之根本定);9、滅受想次第定,即止息一切心識之定,是九次第定的最後定,以是禅定之至極。
“第五聚,謂十遍處。”遍以增上緣依止靜慮,所緣緣爲:地、水、風、火四大種能造色及青、黃、赤、白四大種所造色,並空、識二境,令其如欲遍一切處,即世間定慧相應之十種等至(定)。所余諸處不立爲遍者,以諸根不能向外展,聲處不能相續,香味二處色界無故。遍者,謂相續普遍開展義。又名十一切處,謂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與識之十法(見《大智度論》二十一卷),令其如欲周遍于一切處。十中前八觀色之清淨,即依第四禅緣欲界,後二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爲所依,緣其它受想行識四蘊,依青、黃、赤、白所造色,知依于四大種能造色故地水火風一一觀爲無邊。再思此覺以何所依而廣大,了知由于虛空,故次觀虛空無邊,次觀識無邊。
“第六聚,謂八勝處。”發起勝知勝見以舍貪愛的八種禅定,是爲起勝知勝見之依處,故名勝處。1、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觀內不淨,觀境漸成熟則多觀外色亦無妨,觀一死屍至一千萬死屍等,由觀境擴大到外色清淨,謂觀外色多勝處;2、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內心有色想,觀外色少,但觀內身不淨,或觀外色清淨;3、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謂由內心無色想,觀外色多。如第二說;4、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觀境漸勝妙,雖觀外色,而內心亦不存色想。以上四種爲淨、不淨雜觀,爲形色勝處;5、青勝處:觀外諸色,轉變自在,使少爲多,使多爲少,于所見之青相不起法愛;6、黃勝處:觀黃色而不起法執,如青勝處說;7、赤勝處:觀赤色如青勝處說;8、白勝處:觀白色如青勝處說。以上四色觀,以爲勝處,爲顯色勝處,此四爲淨觀。凡觀淨色,必遠離不淨色。此與八背舍同,此二勝處,爲使八解脫之觀心,自在妙勝,對于所緣色境,不起執著染惑,如人騎馬能破前陣,故名勝處。如《現觀莊嚴論略釋》雲:“由此形顯諸勝處,發生奢摩他(止)勝知與毗缽舍那(觀)勝見之定慧相應也,前四勝處從初二解脫因生,後四勝處從淨解脫因生。”
“第七聚,謂無诤,由佛無诤叁摩地力能令衆生有拔除煩惱之功能”。此即安住解空與他無诤之定,此定聲聞亦能證得。如《智度論》卷十一雲:“舍利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于弟子中無诤叁昧最爲第一。”如來無诤叁摩地則勝出聲聞,如《金剛經》中“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離欲阿羅漢。”無诤叁昧定相,常觀衆生令心不惱,多行憐愍慈悲之念。
“第八聚,謂願智。”乃至生死未空,隨願成辦衆生義利,乃至生死未空,安住叁摩地的作用恒常而住。
“第九聚,謂六神通。”神者不測之義;通者無礙之義。即神妙莫測,無礙自在之六種智慧,是曰六神通。1、神境智證通,又名身如意通,又雲身通、神足通。即變化不思議境界之通力,故雲神足通,即自身能得變化自在之通力,故雲身如意通;2、天眼智證通,得色界天眼根,能見細微色境,觀照外境無礙;3、天耳智證通,得色界天耳根,聽聞細微音聲無礙;4、他心智證通,知他人心念而無礙;5、宿命智證通,又雲宿命住隨念智證通,知自己及六道衆生宿世生涯而無礙。此五通有依有漏之禅定,或依藥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但此五智證通者,是各依無漏智慧而證得之通力故。6、漏盡智證通,叁乘之極至,諸漏斷盡爲無礙,成就此六通只限于叁乘之聖者,故是無漏,唯佛乃能圓滿究竟清淨無礙。
“第十聚,謂四無礙解。”又名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意業爲解、爲智、爲辯。1、法無礙,于名句文能诠教法名爲法,于教法無有滯礙,故名法無礙;2、義無礙,知教法所诠內容之義理而無滯礙;3、辭無礙,又雲詞無礙,于諸方言名辭通達自在無礙;4、樂說無礙,又雲辯無礙。以上叁種之智慧爲衆生樂說自在無礙。
“第十一聚,謂四一切種清淨:所依身清淨、所緣受用清淨、心叁摩地清淨、智清淨,是爲究竟四清淨。”
“第十二聚,謂十自在:能住壽一劫名壽自在;于…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