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17、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着欲境,不见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18、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堕,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19、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着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20、不正知随烦恼:即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27] “初静虑一切”者,谓依初静虑具足三十七支,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谓依未至地定,唯有三十六支,以除喜根一故,因近分地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有疑虑,故无有喜觉支。“二静虑除寻”者,依第二静虑,亦有三十六,谓彼除寻,故无有正思惟支。“三四中除二”,三四者为第三及第四静虑,中谓中间禅,此三四静虑中各有三十五支,谓除前喜及寻支。“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者,谓除正语、正业、正命戒三支。前二种者,谓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并除前前二喜寻二支,总除五支,故三无色各有三十二支。“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者,谓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因欲界有顶无有无漏,故除七觉支及八圣道支,即有其余二十二支。
[28] 名虽三十七,论其实体唯十:一慧二勤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戒十寻。此三十七品中,(一)且慧摄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此八以慧为体;(二)勤亦摄八: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此八以勤为体;(三)定亦摄八: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此八以定为体;(四)信但摄二:谓信根、信力,此二以信为体;(五)念唯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此四以念为体;(六)喜唯摄一:谓喜觉支,以喜为体;(七)舍亦摄一:谓舍觉支,行舍为体。此言舍者,非是舍受,是大善地法中之行舍名舍;(八)轻安摄一: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九)戒但摄三: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以戒为体;(十)寻唯摄一:谓正思惟,以寻为体。总上所说,慧、勤、定三,各摄八种,即有三八二十四种。信摄二,足前成二十六,念摄四,足前成三十。喜摄一,舍摄一,轻安摄一,戒摄三,此七足前成三十七。
[29] 四念住等三随增上义说为慧勤定,若论实体,三位 摄诸加行善,谓念住等相应俱有五蕴,即名加行善。于四念住位慧为增上,于正断位勤为增上,于神足位定为增上。问:何缘于慧立念住名?答:萨婆多释,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依论主解,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问:何缘于勤名为正断?答:于正修习勤断二恶,勤修二善,由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问:何缘于定立神足名?答:神谓神变,诸灵妙德所依止故。足即是定,神所依止,神依定发,定为神足,故名定足。
[30] 经说觉分有三十七,四念住者,谓身受心法。四正断者,谓勤断二恶,勤修二善。四神足者,谓欲勤心观。五根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七觉支者: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八正道者:一正精进、二正念、三正定、四正见、五正思惟、六正语、七正业、八正命,是名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者此云名觉,无明睡眠皆永断故,以尽无生智为此觉体。此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故名菩提分法。
[31] 一切心所有法,依大乘有五十一法,此分六科:1、遍行法有五:触、受、想、思、作意。此五法,起则同起,故云遍行。2、别境法有五:欲、胜解、念、定、慧。此五法,起时各起,故云别境。3、善法有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种法,皆是善法,故名为善。4、烦恼法有六:贪、瞋、痴、慢、疑、恶见。此六种法,能恼乱众生,故总云烦恼。5、随烦恼法有二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此二十法,随逐前六根本烦恼而生,故云随烦恼。6、不定法有四:恶作(悔)、睡眠、寻、伺。此四法,于善恶无记三性,不定而起,故云不定。
依小乘《俱舍论》,心所有法,有四十六种。
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小乘不相应行法有十四:得、非得、众同分、无想异熟、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小乘无为法有三:一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断灭,即以智灭惑,所显真理,理无作为。二非择灭无为:谓不假智力断灭诸惑,性本清净,无所作为。三虚空无为:真空之理离诸障碍,犹如虚空,无所作为。此之三法,是出世间法,故名无为。
大乘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此二十种不相应行法,有名无体,不与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相应,故云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有六: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即第四禅天,得不动地;五受想灭无为:受想心灭,所显真理,六真如无为,真如之理,无所作为。此之六法,是出世间法,故名无为。
[32] 论释曰:“菩萨四念处有十四种胜修。一依止胜修;二对治胜修;三入谛胜修;四缘缘胜修;五作意胜修;六至得胜修;七随顺胜修;八随转胜修;九觉境胜修;十受生胜修;十一限极胜修;十二最上胜修;十三长时胜修;十四后证胜修。1、依止胜修者:谓依大乘经起闻思修慧为自体故。2、对治胜修者:谓能对治不净苦无常无我法想四倒,由入身等法无我故。3、入谛胜修者:谓如其次第入苦集灭道谛故,自入他入,如《中边分别论》说。4、缘缘胜修者:谓缘一切众生身等为境界故。5、作意胜修者:谓等身不可得故。6、至得胜修者:谓身等不离不合故。7、随顺胜修者:谓得诸障对治能对治彼障故。8、随转胜修者:谓凡夫二乘所修念处亦摄随顺转为教授故。9、觉境胜修者:谓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梦皆邪觉故,知心如空自性净故,知法如客,客谓缠垢,譬如虚空有烟云尘雾故。10、受生胜修者:谓故意受生成就转轮王等最胜,身受心法亦不染故。11、限极胜修者:谓修下品念处亦过余人修最上品,自性利故。12、最上胜修者:谓能不作功用总别修习四念处故。13、长时胜修者:谓修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14、后证胜修者:谓十地及佛地中皆可得故。”
[33] “空谓空非我”者,是说空三摩地即空解脱门。谓苦谛四相中的空与无我二行相相应的定。由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及我所二者,即名空三摩地。
“无相谓灭四”者,是说无相三摩地,谓缘灭地之灭静妙离四种行相相应的定,故名无相的定,由缘无相得无相名。言十相者,谓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有为法的生、异、灭三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三摩地。
“无愿谓余十”者,是说与苦谛四相中的苦与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道谛这道如行出四行相相应的定,即名无愿三摩地。因为苦谛之苦、无常;集谛是可厌恶故;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故缘彼谛得无愿名,由不愿乐故,即名无愿三摩地。
“此通净无漏”者,谓以上等持,各通二种,二谓净及无漏,世间出世间的等持所别故。
“无漏三脱门”者,唯是无漏者,故名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即是趣入涅槃之门。
三解脱门:又名三三摩地、三定、三等持,此通有漏无漏,世出世间等持,无漏定者谓三解脱门。
[34] “身那罗延力”者,谓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此云人种神。“或节节皆然”者,“或”言表有余师说,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大德法救说,诸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大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其有差别者,谓诸佛世尊,似龙盘结,独觉似钩鏁,轮王似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象等七十增”者,说明那罗延力之量,象等七力十十倍增,一十凡象力,当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当一摩诃诺健那力(此云大露形神),三十摩诃诺健那力,当一钵罗赛建提力(此云胜蕴神),四十钵罗赛建提力,当一伐浪伽力(此云妙支神),五十伐浪伽力,当一遮努罗力(此云执持 神),六十遮努罗力,当一那罗延力,故象力等七十十倍增,即名那罗延力。
[35] 云何五盖: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盖,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一)贪欲盖: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餍足,以此贪欲,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二)瞋恚盖:瞋恚者,即忿怒之心,谓诸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此为恚盖,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为盖。(三)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昏熟曰睡;五情(五根)暗冥曰眠,谓诸众生以此睡眠,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四)掉悔盖:掉悔者,掉动也。身无故游行谓掉,掉已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为盖。(五)疑盖:疑者,犹豫不决之义,即痴烦恼也。谓诸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痴惑,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为盖。(出《法界次第》)
[36] 随眠者:谓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眼耳鼻舌身五情暗冥曰“眠”,以无明种子潜伏…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