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80

  ..續本文上一頁

  16、懈怠隨煩惱:謂身心懶惰,于諸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亂,是名懈怠隨煩惱。

  17、放逸隨煩惱:謂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見檢束,因而惱亂,是名放逸隨煩惱。

  18、失念隨煩惱:謂心逐邪妄,正念遺失,遂致淪墮,惱亂其心,是名失念隨煩惱。

  19、散亂隨煩惱:心常放逸,名曰散亂。謂著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亂,是名散亂隨煩惱。

  20、不正知隨煩惱:即于法邪解,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爲真,惱亂其心,是名不正知隨煩惱。(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27] “初靜慮一切”者,謂依初靜慮具足叁十七支,故言一切。“未至除喜根”者,謂依未至地定,唯有叁十六支,以除喜根一故,因近分地勵力轉故,于下地法猶有疑慮,故無有喜覺支。“二靜慮除尋”者,依第二靜慮,亦有叁十六,謂彼除尋,故無有正思惟支。“叁四中除二”,叁四者爲第叁及第四靜慮,中謂中間禅,此叁四靜慮中各有叁十五支,謂除前喜及尋支。“前叁無色地,除戒前二種”者,謂除正語、正業、正命戒叁支。前二種者,謂前叁無色除戒叁支,並除前前二喜尋二支,總除五支,故叁無色各有叁十二支。“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者,謂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因欲界有頂無有無漏,故除七覺支及八聖道支,即有其余二十二支。

  [28] 名雖叁十七,論其實體唯十:一慧二勤叁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輕安九戒十尋。此叁十七品中,(一)且慧攝八: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此八以慧爲體;(二)勤亦攝八:謂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此八以勤爲體;(叁)定亦攝八:謂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此八以定爲體;(四)信但攝二:謂信根、信力,此二以信爲體;(五)念唯攝四:謂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此四以念爲體;(六)喜唯攝一:謂喜覺支,以喜爲體;(七)舍亦攝一:謂舍覺支,行舍爲體。此言舍者,非是舍受,是大善地法中之行舍名舍;(八)輕安攝一:謂輕安覺支,以輕安爲體;(九)戒但攝叁:謂正語、正業、正命,此叁以戒爲體;(十)尋唯攝一:謂正思惟,以尋爲體。總上所說,慧、勤、定叁,各攝八種,即有叁八二十四種。信攝二,足前成二十六,念攝四,足前成叁十。喜攝一,舍攝一,輕安攝一,戒攝叁,此七足前成叁十七。

  [29] 四念住等叁隨增上義說爲慧勤定,若論實體,叁位 攝諸加行善,謂念住等相應俱有五蘊,即名加行善。于四念住位慧爲增上,于正斷位勤爲增上,于神足位定爲增上。問:何緣于慧立念住名?答:薩婆多釋,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依論主解,理實由慧令念住境,如實見者能明記故。問:何緣于勤名爲正斷?答:于正修習勤斷二惡,勤修二善,由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于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問:何緣于定立神足名?答:神謂神變,諸靈妙德所依止故。足即是定,神所依止,神依定發,定爲神足,故名定足。

  [30] 經說覺分有叁十七,四念住者,謂身受心法。四正斷者,謂勤斷二惡,勤修二善。四神足者,謂欲勤心觀。五根五力者,謂信進念定慧。七覺支者: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叁喜覺支、四輕安覺支、五念覺支、六定覺支、七行舍覺支。八正道者:一正精進、二正念、叁正定、四正見、五正思惟、六正語、七正業、八正命,是名叁十七菩提分法。菩提者此雲名覺,無明睡眠皆永斷故,以盡無生智爲此覺體。此叁十七法,順趣菩提,故名菩提分法。

  [31] 一切心所有法,依大乘有五十一法,此分六科:1、遍行法有五:觸、受、想、思、作意。此五法,起則同起,故雲遍行。2、別境法有五:欲、勝解、念、定、慧。此五法,起時各起,故雲別境。3、善法有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種法,皆是善法,故名爲善。4、煩惱法有六:貪、瞋、癡、慢、疑、惡見。此六種法,能惱亂衆生,故總雲煩惱。5、隨煩惱法有二十: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此二十法,隨逐前六根本煩惱而生,故雲隨煩惱。6、不定法有四:惡作(悔)、睡眠、尋、伺。此四法,于善惡無記叁性,不定而起,故雲不定。

  依小乘《俱舍論》,心所有法,有四十六種。

  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

  小乘不相應行法有十四:得、非得、衆同分、無想異熟、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小乘無爲法有叁:一擇滅無爲:擇即揀擇,滅即斷滅,即以智滅惑,所顯真理,理無作爲。二非擇滅無爲:謂不假智力斷滅諸惑,性本清淨,無所作爲。叁虛空無爲:真空之理離諸障礙,猶如虛空,無所作爲。此之叁法,是出世間法,故名無爲。

  大乘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此二十種不相應行法,有名無體,不與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相應,故雲不相應行法。無爲法有六: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無爲,即第四禅天,得不動地;五受想滅無爲:受想心滅,所顯真理,六真如無爲,真如之理,無所作爲。此之六法,是出世間法,故名無爲。

  [32] 論釋曰:“菩薩四念處有十四種勝修。一依止勝修;二對治勝修;叁入谛勝修;四緣緣勝修;五作意勝修;六至得勝修;七隨順勝修;八隨轉勝修;九覺境勝修;十受生勝修;十一限極勝修;十二最上勝修;十叁長時勝修;十四後證勝修。1、依止勝修者:謂依大乘經起聞思修慧爲自體故。2、對治勝修者:謂能對治不淨苦無常無我法想四倒,由入身等法無我故。3、入谛勝修者:謂如其次第入苦集滅道谛故,自入他入,如《中邊分別論》說。4、緣緣勝修者:謂緣一切衆生身等爲境界故。5、作意勝修者:謂等身不可得故。6、至得勝修者:謂身等不離不合故。7、隨順勝修者:謂得諸障對治能對治彼障故。8、隨轉勝修者:謂凡夫二乘所修念處亦攝隨順轉爲教授故。9、覺境勝修者:謂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夢皆邪覺故,知心如空自性淨故,知法如客,客謂纏垢,譬如虛空有煙雲塵霧故。10、受生勝修者:謂故意受生成就轉輪王等最勝,身受心法亦不染故。11、限極勝修者:謂修下品念處亦過余人修最上品,自性利故。12、最上勝修者:謂能不作功用總別修習四念處故。13、長時勝修者:謂修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14、後證勝修者:謂十地及佛地中皆可得故。”

  [33] “空謂空非我”者,是說空叁摩地即空解脫門。謂苦谛四相中的空與無我二行相相應的定。由觀諸法爲因緣所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及我所二者,即名空叁摩地。

  “無相謂滅四”者,是說無相叁摩地,謂緣滅地之滅靜妙離四種行相相應的定,故名無相的定,由緣無相得無相名。言十相者,謂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有爲法的生、異、滅叁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爲無相叁摩地。

  “無願謂余十”者,是說與苦谛四相中的苦與無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緣四行相,道谛這道如行出四行相相應的定,即名無願叁摩地。因爲苦谛之苦、無常;集谛是可厭惡故;道谛如船筏,必應舍故,故緣彼谛得無願名,由不願樂故,即名無願叁摩地。

  “此通淨無漏”者,謂以上等持,各通二種,二謂淨及無漏,世間出世間的等持所別故。

  “無漏叁脫門”者,唯是無漏者,故名叁解脫門。能與解脫涅槃爲入門故,即是趣入涅槃之門。

  叁解脫門:又名叁叁摩地、叁定、叁等持,此通有漏無漏,世出世間等持,無漏定者謂叁解脫門。

  [34] “身那羅延力”者,謂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此雲人種神。“或節節皆然”者,“或”言表有余師說,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大德法救說,諸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其有差別者,謂諸佛世尊,似龍盤結,獨覺似鈎鏁,輪王似相鈎,故叁相望力有勝劣。“象等七十增”者,說明那羅延力之量,象等七力十十倍增,一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當一摩诃諾健那力(此雲大露形神),叁十摩诃諾健那力,當一缽羅賽建提力(此雲勝蘊神),四十缽羅賽建提力,當一伐浪伽力(此雲妙支神),五十伐浪伽力,當一遮努羅力(此雲執持 神),六十遮努羅力,當一那羅延力,故象力等七十十倍增,即名那羅延力。

  [35] 雲何五蓋:蓋即蓋覆之義,謂諸衆生由此貪等五蓋,蓋覆心識,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沈滯叁界,不能出離。(一)貪欲蓋:貪欲者,引取無厭曰貪。希須樂慕爲欲。謂諸衆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餍足,以此貪欲,蓋覆心識,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沈滯叁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二)瞋恚蓋:瞋恚者,即忿怒之心,謂諸衆生或于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此爲恚蓋,蓋覆心識,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沈滯叁界,不得出離,故名爲蓋。(叁)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昏熟曰睡;五情(五根)暗冥曰眠,謂諸衆生以此睡眠,蓋覆心識,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沈滯叁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四)掉悔蓋:掉悔者,掉動也。身無故遊行謂掉,掉已思惟,心中憂惱爲悔,謂諸衆生以此掉悔,蓋覆心識,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沈滯叁界,無有出期,故名爲蓋。(五)疑蓋:疑者,猶豫不決之義,即癡煩惱也。謂諸衆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僞,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癡惑,蓋覆心識,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沈滯叁界,無有出期,故名爲蓋。(出《法界次第》)

  [36] 隨眠者:謂煩惱妄惑依附不舍曰“隨”,眼耳鼻舌身五情暗冥曰“眠”,以無明種子潛伏…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