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顶礼天眼仙,一切菩萨众,及诸声闻僧。
恶趣道者作遮止,增上生道善教示,
善作引入无老死,顶礼最胜菩提心。
由心成为自在转,以我所造众罪业,
今依十方诸佛前,我今发露皆忏悔。
我由身语意三业,所生一切福资粮,
是我一切智种子,愿我菩提皆无尽。
十方诸佛刹土中,随愿所生供养佛,
随喜一切佛智慧,我于彼佛尽随喜。
一切罪障发露悔,随喜一切福德善,
恭敬顶礼一切佛,我愿获得殊胜智。
十方一切净刹土,安住清净于十地,
勤求菩萨胜菩提,劝请成就正等觉。
菩提净妙正等觉,降伏一切魔部已,
为利一切众生故,请转无上妙*轮。
祈愿以大法鼓声,解脱一切众生苦,
无量俱胝难思劫,惟愿说法而住世。
沉没贪欲污泥中,爱欲绳索所系缚,
于诸捆绑束缚者,敬请诸佛常关照。
其心成为诸垢染,一切佛者不轻蔑(愿作)
于诸众生慈愍心,祈愿救度三有海。
现在圆满佛住世,过去未来一切佛,
我随彼等佛修学,愿常修行菩提行。
六波罗蜜圆满后,愿解六道诸众生,
现证六种神通已,无上菩提愿获得。
诸法未来不当生,无有自性无所住,
无有了别无有法,自性空法愿通达。(了别:识)
犹如大觉大金仙,无有情者无命者,
无众生者无养者,无我之法愿通达。
我执及与我所执,于一切法皆不住,
为利一切诸众生,无有悭吝愿施舍。
一切净财无自性,愿我受用任运成,
一切事物终归灭,施波罗蜜愿圆满。
利益戒法无亏损,清净尸罗皆相应,
心不高慢戒律仪,戒波罗蜜愿圆满。(高慢:贪恋)
如地或复水火风,四大种界皆不住,
忍辱或无有瞋恚,忍波罗蜜愿圆满。
生起勤勇以精进,坚固勇猛不懈怠,
具足精进力身心,精进波罗蜜圆满。
由修如幻三摩地,及修健行三摩地,
如金刚喻三摩地,禅波罗蜜愿圆满。
修习三种解脱门,三世诸法平等性,
由于三明悉现前,慧波罗蜜愿圆满。
一切诸佛所称赞,光明威光炽燃焰,
菩萨由于精进故,自他意乐愿圆满。
如是难行及能行,共同称赞慈氏尊,
六波罗蜜圆满已,极善安住十地顶。
慈氏誓愿陀罗尼曰:南无纳那杂雅雅,南无巴噶瓦德释迦牟尼耶,打他噶打雅,阿哈德萨玛雅桑布达雅。打雅他,嗡阿孜德阿孜德阿巴纳孜德,阿孜打杂雅哈纳哈纳弥勒阿瓦洛格德嘎纳噶纳玛哈萨玛雅色的巴纳巴纳玛哈薄底曼茶比则玛纳玛纳阿玛港萨玛雅薄底薄底玛哈薄底莎诃。嗡摩嘿摩嘿玛哈摩嘿莎诃。嗡牟尼牟尼玛纳莎诃。
从此逝世即无间,生住兜率心欢喜,
慈氏怙主所喜爱,祈愿得授菩提记。(咒文及最后一颂回向文可能是编者根据藏文编入。汉译《弥勒菩萨愿》未译开头一段和结尾咒语及回向。)
二000年十月二六日 任杰译于北京
--------------------------------------------------------------------------------
[1]、四种语:1、边方语,2、鬼趣语,3、庸俗语,4、善枸语、天语。
[2]小五明:1、修辞学,2、辞藻学,3、韵律学,4、戏剧学,5、星象学。
[3]无遮:遮遣之一种。认识自境之心,或称自境之声,仅直接破除自境应破之一分,以进行认识。如云:“人无我”,在破除“我”之处,不引出其它事物,如“婆罗门不饮酒”,只说婆罗门不饮酒,不会引出其它问题。
[4] 非遮:遮遣之一种。在已破自境应破之处,引出其它事物者,如云:胖子天授在白天不进食,否定白天进食,引出夜间进食。
[5] 增益:捏造虚构,以无为有,谓诸法本无谛实,而执为实有谛实。
[6] 损减:抹杀客观事实,认为世间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为不存在,即诽谤因果事实等。
[7] 踰缮那:亦名由旬,为此方一馆站地,有四十、六十、八十里地,有上中下之分
[8] 三千大千世界: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名为一世界。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
[9]吠陀:此为古印度宗教文化经籍,译为明论、韦陀、吠陀。总有四吠陀:耶柔吠陀,即祠祀明论;梨俱吠陀,即禳灾明论;阿达婆吠陀,即赞颂明论;娑摩吠陀,即歌咏明论。为古印度婆罗门所传四种经籍。
[10]九种:暖顶忍世第一四法,各分上中下,合为十二分位,除上三分位,即是九种分位。
[11]自性住种性:即自性住佛性,是一切有情可以成佛或成就自性身依住之处,即染污心的真如法性。菩萨身中的法性,复作大乘修行所依,即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的定相。
1七种:1学戒精进2学定精进3学慧精进4身精进5心精进6无间精进7尊重精进
2一、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二、喜俱、乐俱、舍俱
3三种:通达世俗般若;通达胜义般若;通达能作众生利益般若
[15]色界四静虑,各有正定(本定)和近分定,共成八种。
[16]七法:即毘卢七法,为静坐姿势。1两足跏趺,2手结定印,3脊椎正直,4颈部微俯,5眼觑鼻尖,6肩臂后张,7舌尖抵上腭。
[17]下五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结、疑结。
[18]上五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名结。
[19]三种独觉:一麟角喻独觉,前世未生顺抉择分,先未修声闻之道,出无佛时,无师自己悟道,有如麟角独自居住者。二部行独觉,先证声闻之加行道,尔后即便成独觉者,最后有际之前须依余师的钝根独觉。三住法独觉,甫证声闻预流果位即成独觉,即资粮行之部行独觉。
[20]圆满:族姓圆满、色力圆满、财宝圆满、眷属圆满。
[21]回向:转变、增长,是回向义。转变轮回因力之诸善根成为大菩提因,增长有尽诸善根成为无尽。亦即欲求转变、增长三世所积一切有漏无漏一切福德成为无上菩提之因,名为回向
[22]静虑六地:初静虑将禅未至定,初静虑粗分正定,初静虑殊胜正定,第二静虑正定,第三静虑正定,第四静虑正定。
[23]所治品一切智:远离殊胜方便智慧,颠倒执著事物的本性,成为大乘圣者应断之体智。
[24]能治品的体智:大乘圣者所有大悲方便与智能功能,对治执著实相之体智。
[25] 六根本烦恼:贪、瞋、慢、无明、疑、邪见之六大烦恼。为一要诸烦恼生起之本,故名为根本烦恼。烦心恼身,造作恶业,使自心不能平静的情绪,名为烦恼。
1、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色声香味触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
2、瞋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瞋烦恼。
3、慢烦恼: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4、无明(痴)烦恼: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瞋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5、疑烦恼: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辗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6、不正见烦恼:谓因前疑心不了,所见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见,含藏结缚,而生烦恼,故名不正见烦恼。(出《瑜伽师地论》)
不正见者即邪见,邪见者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外道),是名邪见。邪见分四:1、身见:谓于五蕴中妄记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执一蕴为我,余四蕴为我所),是名身见。2、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3、戒取见:谓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是名戒取见。4、见取: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着,妄记所得为胜,是名见取。(出《涅槃经》)合之则为六根本烦恼,加四见,开之则为十根本烦恼,实则开合不同。
[26] 二十种随烦恼:谓亲近随顺根本烦恼,使诸昏沉烦恼乱心神所生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
1、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2、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3、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4、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稳,是名恼随烦恼。
5、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6、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7、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8、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烦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9、害随烦恼:谓含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已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10、憍随烦恼:矜已傲他曰,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傲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11、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12、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13、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14、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暗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15、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