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頂禮天眼仙,一切菩薩衆,及諸聲聞僧。
惡趣道者作遮止,增上生道善教示,
善作引入無老死,頂禮最勝菩提心。
由心成爲自在轉,以我所造衆罪業,
今依十方諸佛前,我今發露皆忏悔。
我由身語意叁業,所生一切福資糧,
是我一切智種子,願我菩提皆無盡。
十方諸佛刹土中,隨願所生供養佛,
隨喜一切佛智慧,我于彼佛盡隨喜。
一切罪障發露悔,隨喜一切福德善,
恭敬頂禮一切佛,我願獲得殊勝智。
十方一切淨刹土,安住清淨于十地,
勤求菩薩勝菩提,勸請成就正等覺。
菩提淨妙正等覺,降伏一切魔部已,
爲利一切衆生故,請轉無上妙*輪。
祈願以大法鼓聲,解脫一切衆生苦,
無量俱胝難思劫,惟願說法而住世。
沈沒貪欲汙泥中,愛欲繩索所系縛,
于諸捆綁束縛者,敬請諸佛常關照。
其心成爲諸垢染,一切佛者不輕蔑(願作)
于諸衆生慈愍心,祈願救度叁有海。
現在圓滿佛住世,過去未來一切佛,
我隨彼等佛修學,願常修行菩提行。
六波羅蜜圓滿後,願解六道諸衆生,
現證六種神通已,無上菩提願獲得。
諸法未來不當生,無有自性無所住,
無有了別無有法,自性空法願通達。(了別:識)
猶如大覺大金仙,無有情者無命者,
無衆生者無養者,無我之法願通達。
我執及與我所執,于一切法皆不住,
爲利一切諸衆生,無有悭吝願施舍。
一切淨財無自性,願我受用任運成,
一切事物終歸滅,施波羅蜜願圓滿。
利益戒法無虧損,清淨屍羅皆相應,
心不高慢戒律儀,戒波羅蜜願圓滿。(高慢:貪戀)
如地或複水火風,四大種界皆不住,
忍辱或無有瞋恚,忍波羅蜜願圓滿。
生起勤勇以精進,堅固勇猛不懈怠,
具足精進力身心,精進波羅蜜圓滿。
由修如幻叁摩地,及修健行叁摩地,
如金剛喻叁摩地,禅波羅蜜願圓滿。
修習叁種解脫門,叁世諸法平等性,
由于叁明悉現前,慧波羅蜜願圓滿。
一切諸佛所稱贊,光明威光熾燃焰,
菩薩由于精進故,自他意樂願圓滿。
如是難行及能行,共同稱贊慈氏尊,
六波羅蜜圓滿已,極善安住十地頂。
慈氏誓願陀羅尼曰:南無納那雜雅雅,南無巴噶瓦德釋迦牟尼耶,打他噶打雅,阿哈德薩瑪雅桑布達雅。打雅他,嗡阿孜德阿孜德阿巴納孜德,阿孜打雜雅哈納哈納彌勒阿瓦洛格德嘎納噶納瑪哈薩瑪雅色的巴納巴納瑪哈薄底曼茶比則瑪納瑪納阿瑪港薩瑪雅薄底薄底瑪哈薄底莎诃。嗡摩嘿摩嘿瑪哈摩嘿莎诃。嗡牟尼牟尼瑪納莎诃。
從此逝世即無間,生住兜率心歡喜,
慈氏怙主所喜愛,祈願得授菩提記。(咒文及最後一頌回向文可能是編者根據藏文編入。漢譯《彌勒菩薩願》未譯開頭一段和結尾咒語及回向。)
二000年十月二六日 任傑譯于北京
--------------------------------------------------------------------------------
[1]、四種語:1、邊方語,2、鬼趣語,3、庸俗語,4、善枸語、天語。
[2]小五明:1、修辭學,2、辭藻學,3、韻律學,4、戲劇學,5、星象學。
[3]無遮:遮遣之一種。認識自境之心,或稱自境之聲,僅直接破除自境應破之一分,以進行認識。如雲:“人無我”,在破除“我”之處,不引出其它事物,如“婆羅門不飲酒”,只說婆羅門不飲酒,不會引出其它問題。
[4] 非遮:遮遣之一種。在已破自境應破之處,引出其它事物者,如雲:胖子天授在白天不進食,否定白天進食,引出夜間進食。
[5] 增益:捏造虛構,以無爲有,謂諸法本無谛實,而執爲實有谛實。
[6] 損減:抹殺客觀事實,認爲世間實際存在的一切事物爲不存在,即誹謗因果事實等。
[7] 踰繕那:亦名由旬,爲此方一館站地,有四十、六十、八十裏地,有上中下之分
[8] 叁千大千世界:一須彌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釋,名爲一世界。一千個世界,名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
[9]吠陀:此爲古印度宗教文化經籍,譯爲明論、韋陀、吠陀。總有四吠陀:耶柔吠陀,即祠祀明論;梨俱吠陀,即禳災明論;阿達婆吠陀,即贊頌明論;娑摩吠陀,即歌詠明論。爲古印度婆羅門所傳四種經籍。
[10]九種:暖頂忍世第一四法,各分上中下,合爲十二分位,除上叁分位,即是九種分位。
[11]自性住種性:即自性住佛性,是一切有情可以成佛或成就自性身依住之處,即染汙心的真如法性。菩薩身中的法性,複作大乘修行所依,即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種性的定相。
1七種:1學戒精進2學定精進3學慧精進4身精進5心精進6無間精進7尊重精進
2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二、喜俱、樂俱、舍俱
3叁種:通達世俗般若;通達勝義般若;通達能作衆生利益般若
[15]色界四靜慮,各有正定(本定)和近分定,共成八種。
[16]七法:即毘盧七法,爲靜坐姿勢。1兩足跏趺,2手結定印,3脊椎正直,4頸部微俯,5眼觑鼻尖,6肩臂後張,7舌尖抵上腭。
[17]下五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結、疑結。
[18]上五分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掉結、慢結、無名結。
[19]叁種獨覺:一麟角喻獨覺,前世未生順抉擇分,先未修聲聞之道,出無佛時,無師自己悟道,有如麟角獨自居住者。二部行獨覺,先證聲聞之加行道,爾後即便成獨覺者,最後有際之前須依余師的鈍根獨覺。叁住法獨覺,甫證聲聞預流果位即成獨覺,即資糧行之部行獨覺。
[20]圓滿:族姓圓滿、色力圓滿、財寶圓滿、眷屬圓滿。
[21]回向:轉變、增長,是回向義。轉變輪回因力之諸善根成爲大菩提因,增長有盡諸善根成爲無盡。亦即欲求轉變、增長叁世所積一切有漏無漏一切福德成爲無上菩提之因,名爲回向
[22]靜慮六地:初靜慮將禅未至定,初靜慮粗分正定,初靜慮殊勝正定,第二靜慮正定,第叁靜慮正定,第四靜慮正定。
[23]所治品一切智:遠離殊勝方便智慧,顛倒執著事物的本性,成爲大乘聖者應斷之體智。
[24]能治品的體智:大乘聖者所有大悲方便與智能功能,對治執著實相之體智。
[25] 六根本煩惱:貪、瞋、慢、無明、疑、邪見之六大煩惱。爲一要諸煩惱生起之本,故名爲根本煩惱。煩心惱身,造作惡業,使自心不能平靜的情緒,名爲煩惱。
1、貪煩惱:貪即貪愛。謂于色聲香味觸五欲順情等境,求而未獲,愛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煩惱,故名貪煩惱。
2、瞋煩惱:謂于五欲違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纏結記憶在心,而生煩惱,故名瞋煩惱。
3、慢煩惱:慢即輕慢,謂自任其能,輕淩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結縛而生煩惱,故名慢煩惱。
4、無明(癡)煩惱:謂于一切諸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以不了故,起貪瞋癡等煩惱,故名無明煩惱。
5、疑煩惱:猶豫不決爲疑。謂因前無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亂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惡,輾轉纏結,而生煩惱,故名疑煩惱。
6、不正見煩惱:謂因前疑心不了,所見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見,含藏結縛,而生煩惱,故名不正見煩惱。(出《瑜伽師地論》)
不正見者即邪見,邪見者謂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外道),是名邪見。邪見分四:1、身見:謂于五蘊中妄記有身,強立主宰,恒起我見,執我我所(執一蘊爲我,余四蘊爲我所),是名身見。2、邊見:謂計我身,或斷或常,執斷非常,執常非斷,但執一邊,是名邊見。3、戒取見:謂于非戒之中,謬以爲戒,強執勝妙,希取進行,是名戒取見。4、見取:謂于非真妙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妄記所得爲勝,是名見取。(出《涅槃經》)合之則爲六根本煩惱,加四見,開之則爲十根本煩惱,實則開合不同。
[26] 二十種隨煩惱:謂親近隨順根本煩惱,使諸昏沈煩惱亂心神所生之法,隨逐衆生,造無量業,故名隨煩惱。
1、忿隨煩惱:暴怒之心名忿。謂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即發暴怒,惱亂其心,是名忿隨煩惱。
2、恨隨煩惱:恨即怨恨。謂由忿怒不舍,結諸怨恨,惱亂其心,是名恨隨煩惱。
3、覆隨煩惱:覆即隱覆。謂自作罪惡,不能忏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亂其心,是名覆隨煩惱。
4、惱隨煩惱:惱即熱惱。謂外遇違情之境,熱惱于心,不自安穩,是名惱隨煩惱。
5、嫉隨煩惱:嫉即嫉妒。謂持心不平,常懷嫉妒,惱亂于心,是名嫉隨煩惱。
6、悭隨煩惱:吝惜曰悭。謂于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惱亂于心,是名悭隨煩惱。
7、诳隨煩惱:詭詐不實曰诳。謂與世交接,語言虛诳,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生惱亂,是名诳隨煩惱。
8、谄隨煩惱:謂谄佞阿谀,媚悅人意,心煩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隨煩惱。
9、害隨煩惱:謂含恨蓄怨,常欲損害于人,求快已意,恒恐不遂,惱亂其心,是名害隨煩惱。
10、憍隨煩惱:矜已傲他曰,謂心不謙下,常欲勝人,傲彼有德,惱亂其心,是名憍隨煩惱。
11、無慚隨煩惱:謂屏處爲非,不知慚天以自悔改,惱亂其心,是名無慚隨煩惱。
12、無愧隨煩惱:謂陰爲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惱亂其心,是名無愧隨煩惱。
13、掉舉隨煩惱:謂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亂,是名掉舉隨煩惱。
14、昏沈隨煩惱:謂心神昏暗沈迷,而于諸法,無所明了,惱亂其心,是名昏沈隨煩惱。
15、不信隨煩惱:謂邪見多疑,于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惱亂,是名不信隨煩惱。…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