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
《現觀莊嚴論》聖慈氏菩薩造頌
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現觀莊嚴論疏·總義遊戲海》極尊卻吉堅贊大師著
任傑由藏節要譯釋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
序言
一、此論之名義
二、學習《現觀莊嚴論》者,首先應當了解漢藏所譯《般若經》,因爲《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般若經》的論著
叁、《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之注疏
四、釋《般若經》密意的兩種見解
五、《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的因緣和依據
序 品
一切相智品第一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一·大乘發心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二·大乘教授
第一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一·教授修行自性
第二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二·開示四谛
第叁釋大乘教授十法之叁·開示叁寶
第四釋大乘教授十法之四·開示不怯弱
第五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五·開示不疲勞
第六釋大乘教授十法之六·開示徧攝持
第七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七·開示五眼
第八釋大乘教授十法之八·開示六通
第九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九·開示見道
第十釋大乘教授十法之十·開示修道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叁·四順抉擇分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四·釋修行所依自性住種性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五·釋修行所緣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六·釋大乘修行的所爲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七·意樂廣大披甲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八·釋趣入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九·資糧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十·釋決定出生正行
附錄:《華嚴經》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叁十九之十九
道相智品第二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一·釋道相智之支分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二·知聲聞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叁·知獨覺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四·大乘見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五·修道作用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六·勝解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七·勝解之勝利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八·釋回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九·釋隨喜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引發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一·清淨修道
一切智(體智)品第叁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叁有;由悲不住涅槃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叁、之四·于果般若遙遠之體智;于果般若鄰近之體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五·所治品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六·明對治品之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七·一切智加行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八·加行相平等性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九·大乘見道
八 現 觀 七 十 義 總 表 | 八 事 七 十 義
| 【境】
| 一切相智
| 1、大乘發心 2、大乘修行教授 3、四順抉擇分 4、大乘修行所依 5、大乘修行所緣 6、大乘修行所爲 7、披甲正行 8、趣入正行 9、資糧正行 10、決定出生正行
|
道相智
| 1、道相智之支分 2、聲聞道智之道相智 3、獨覺道智之道相智 4、大乘見道 5、大乘修道作用 6、勝解修道 7、勝解修道之勝利 8、回向修道 9、隨喜修道 10、引發修道 11、清淨修道
| ||
一切智
| 1、由智慧不住諸有 2、由悲心不住涅槃 3、無方便遙遠之體智 4、有方便鄰近之體智 5、所治品之體智 6、能治品之體智 7、體智加行 8、加行平等性 9、見道 | ||
【行】 | 圓滿一切相加行 | 1、行相 2、加行 3、加行功德 4、加行過失 5、加行性相 6、順解脫分 7、順抉擇分 8、有學不退僧 9、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10、嚴淨佛土加行 11、善巧方便加行 | |
頂加行 | 1、暖頂加行 2、頂頂加行 3、忍頂加行 4、世第一法頂加行 5、見道頂加行 6、修道頂加行 7、無間道頂加行 8、遣除邪行 | ||
漸次加行 | 1、布施 2、淨戒 3、安忍 4、精進 5、靜慮 6、般若 7、隨念佛 8、隨念法 9、隨念僧 10、隨念戒 11、隨念舍 12、隨念天 13、通達法無自性 | ||
刹那加行 | 1、非異熟刹那加行 2、異熟刹那加行 3、無相刹那加行 4、無二刹那加行 | ||
【果】 | 果法身 | 1、自性身 2、智法身 3、受用身 4、勝應身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
《現觀莊嚴論》聖慈氏菩薩造頌
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現觀莊嚴論疏·總義遊戲海》極尊卻吉堅贊大師著
任傑由藏節要譯釋
上師極尊慈氏怙主足,以大恭敬頂禮而皈依。
祈請大悲一切時攝受,所化諸衆生界遍意樂,
一切相智佛眼善觀察,叁轉無上妙法事業輪。
頂禮導師釋迦(能仁)王!
一切諸佛悲智攝一體,受持勝者(佛)長子菩薩法,
得灌頂位住持佛聖教,恭敬頂禮補處聖者足。
序 言
一、 此論之名義
《現觀莊嚴論》或譯《現證莊嚴論》,聖慈氏(彌勒)菩薩造,全稱爲《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聖無著菩薩因過去發大乘菩提心,承事供養無量諸佛,廣修菩薩行,所積殊勝善根爲增上,現生發大乘菩提心爲擔荷如來聖教,欲求親見聖慈氏菩薩聽聞教法,以期通達般若,住持正法。于是入山經十二年勤修慈氏觀行,乃親見聖慈氏菩薩,聽受《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等聖慈氏五部論著。由于《般若經》甚深廣大,微妙難測,即由聖慈氏菩薩的教授教誡,以此論義能令聞者易于通達,故稱爲“教授”。
“現觀”有依智慧現前證得諸法之智義,這在聖無著菩薩的論著中有其廣說,如《顯楊聖教論》卷十六“成現觀品”中詳述現觀次第,或四或六或七或八種現觀,及其種相有十八種之差別,及《阿毗達磨集論》卷七建立十種現觀。依上論義,現觀只限于叁乘人觀察叁寶四谛等境,斷叁界煩惱,以般若智慧觀察修證爲主,立名智現觀。如《顯楊聖教論》雲:“于惡趣中不起現觀,不能證得叁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現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因此隨順叁乘人聞思修在各個階段由修行斷證的智慧不同,其所立現觀之名各異。
總的來說,現觀皆由五道十地所攝,如資糧道,又名信道和順解脫分,即名法現觀。法現觀的“法”字,即十二分教法,在資糧位時緣此教法隨順聞思慧抉擇諸法現觀,因此現觀是隨順解脫一分,故又名順解脫分。加行道,又名順抉擇分和抉擇支,名爲義現觀。“義”爲抉擇四谛法義,是修加行者爲得見道所修之加行,故名加行道。見道名爲谛現觀。“谛”有真實不虛之義,此即見道者身中親證之智,初證粗細無我及初證四聖谛之道真實不虛,故名谛現觀。見道以後修道位中,稱名隨現觀或後現觀,是見道以後,修道者身中的智證無我之現觀道。若依《顯楊聖教論》卷十六所說,于修道位中有十六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所系于四谛各有四智,即成十六智。聲聞得此對治叁界雜染;菩薩所得對治十種地障,無學道名爲究竟現觀,是叁乘聖人各自修道谛所證的究竟滅谛涅槃果位智德,故名究竟現觀。但聲聞現觀和獨覺現觀與菩薩的大乘現觀,有其根本不同的區別。因爲菩薩爲教化聲聞獨覺種性者,必須了知聲聞獨覺現觀,不是取證二乘現觀,若依《阿毗達磨集論》卷七所說,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之差別有十一種。所以本論主要所說是大乘菩薩現觀,從初發大乘菩提心入資糧道,曆經修大乘加行道、大乘見道和大乘修道,乃至成佛現證法身果位的究竟現觀智德,名爲大乘究竟現觀,是故唯佛乃能究竟圓滿現證斷德與智德。此即本論所說的大乘八現觀之次第。
“莊嚴”,如《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雲:“譬如莊美質,臨鏡生歡喜,妙法莊嚴已,得喜更第一”。釋曰:“譬如美質加嚴像,現在于鏡則生勝喜。”“莊嚴妙法義入自心則生勝喜”該論爲發大乘菩提心者又說五種莊嚴義:如金器、如花正開敷、如食美膳、如解文字和如開寶箧。如其次第,心向大菩提、受教大乘法、思維大乘法、修行大乘不可思議法和自覺證得無上菩提故。正喻《般若經》微妙甚深,自體本質本來美妙莊嚴,再加上《現觀莊嚴論》的裝飾妙具而顯得更加莊嚴,能令聞思修者證受法味,于《般若經》生起清淨信心,倍生勝喜,由此以般若爲莊嚴之因緣,自覺求證無上菩提。
若依聖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所說,佛教論典具有第一…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