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彼之差別合理,應當了知。由修所斷能取所取四種分別之差別,于對治修道頂加行亦有四種差別者,謂由所斷差別對治差別合理故。
辛叁、斷除所斷之勝利
叁、能依功德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爲甚深,諸菩薩摩诃薩,能爲難事,謂不得諸有情,亦不得彼施設,而爲有情速求證得一切智智”乃至“譬如有人,良田種樹,是人雖複不識此樹根莖枝葉花果受者,而種樹已,隨時灌溉,勤加守護,此樹後時,漸得生長,根莖枝葉花果茂盛,衆生受用,愈疾獲安。”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此處二頌(有法),有所爲者,謂如前見道頂加行處所說,斷除修道所斷分別現行一百零八,及由同時斷除唯由彼等分別爲因所攝的煩惱隨眠一百零八之力,是說一切叁乘功德圓滿種類,皆依菩薩住修道,當知是所爲故,名結合。斷除如前一百零八分別,及由同時斷除唯彼等所攝一百零八煩惱,即一切功德圓滿,名爲菩薩依安住修道,即由此處頌文所說。
{二}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如諸病痊愈,常時獲安穩,恒修衆生樂,一切勝功德,
任運而依附,勝果所莊嚴,上品位菩薩,如衆流歸海。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謂熟練(熏修)所修之道,此中分五:1所依于誰;2誰能依;3譬喻;4所依功德之因由;5彼因由所顯之喻五種。
1、所依于誰:即“勝果所莊嚴,上品位菩薩,任運而依附”(藏文應爲第八句)(“如衆流歸海”藏文爲第五句)是說菩薩安住修道,所得究竟勝果,由彼等所莊嚴,以一切行相現前任運而來能作依附。
2、誰能依:即“恒修衆生樂,一切勝功德”是說恒修大悲利他自在之一切行相,善巧令諸衆生生起安樂,圓滿一切殊勝功德,一切皆由叁乘所攝。
3、譬喻:即“如衆流歸海”是說猶如清淨河流歸于大海。
4、所依功德之因由:即“如諸病痊愈”是說由熏修所修之道,以四種分別種類,能作損害,此諸瘟疫病染盡皆痊愈,無有阻礙。
5、彼因由所顯之喻:即“常時獲安穩”是說如以歡喜獲得安穩。
論義是說:謂能爲所依,引發解說之事,從所依于誰作用,至住第十地最後心的菩薩。所依于誰,善巧令一切衆生生起增上生與決定善,獲得一切殊勝功德。觀待如理思惟一切功德粗功用行,至現前任運行相,譬如四大河流俱歸大海。如是所依功能之因由者,謂由長久修習修道頂加行,修所斷四種分別種類,如在身中能作損害之瘟疫染病,此等現前盡皆斷除已,令彼等能依功德無有阻礙。彼因由之喻者,謂從常久病症,由病因惱而得解脫,由雙喜獲得安穩休息。若總括其義,安住最後心無間道的菩薩(有法),叁乘斷證一切功德種類,能依于自身中之因由者,謂能依于自身中順緣不缺,而遠離違緣故。遠離違緣之喻者,謂瘟疫病症善于清淨,由歡喜而獲得安穩,順緣不缺之喻者,如四大河流自然歸于大海。
頂加行八法之七·無間道頂加行
庚四、無間道頂加行分二:辛一、正說;辛二、除邪執。
辛一、正說分二:壬一、多福喻顯;壬二、釋所緣行相。
壬一、多福喻顯
無間道頂加行分叁:一體性;二因;叁所斷。
一、體性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以上功德處,由自己發心,複次如是生起所說之余,“具壽善現白佛言,若諸菩薩摩诃薩,普爲饒益一切有情,初發無上正等覺心,得幾所福。佛告善現,假使充滿小千世界一切有情(藏文:叁千大千世界),皆趣聲聞或獨覺地,于意雲何,是諸有情其福多不,善現對曰,甚多世尊,彼所獲福,無量無邊。”是說無間道頂加行獲福甚多,以顯一切相智的性相。(是說菩薩初發菩提心,勝聲聞獨覺地,所獲福聚百分不及一等。)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釋修道頂加行後,釋無間道頂加行的因由者,謂修道頂加行隨順自果生起無間道頂加行,如是說故,名結合。是說于修道之後即是無間道,無間叁摩地。
[二]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安立叁千生,聲聞麟喻德,及離生菩薩,衆善爲譬喻,
經以無量福,明佛無間道,無間叁摩地,證一切相智。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初說經第一段義即“安立叁千生,聲聞麟喻德”是說將叁千大千世界有情,皆安立于聲聞地、獨覺地、菩薩正性離生地,所生衆多福德爲喻,由此超勝福德甚多。釋經第二段義即“明佛無間道”等。是說一切相智即是佛,佛得的無間叁摩地,即是此中所說名爲無間叁摩地。
論義是說:最後心無間道(有法),是無間頂加行者,謂叁智所攝修行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究竟瑜伽,是能親生自果一切相智故,顯彼狀相即是彼的定相。即是經中所顯無間道頂加行福德甚多,因爲叁千大千世界諸有情,皆安立于聲聞及獨覺地作爲喻,以此亦表福德廣大故。如是以表彼之自果一切相智福德更多故。
壬二、釋所緣行相
二、因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具壽善現白佛言,一切智智,以何爲性,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爲相,佛告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爲性,無相爲因,無所警覺,無生現故。又汝所問一切智智,何所緣,何增上,何行相,何爲相者,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爲所緣,正念爲增上,寂靜爲行相,以法界爲相。”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此處說一頌(有法),有所爲者,謂無間道叁摩地,彼的所緣境、增上和行相如何?所顯答彼之問是所爲故,名爲結合彼的所緣等如何,即以頌說所緣等。
{二}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無性爲所緣,正念爲增上,寂靜爲行相,愛說者常難。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無間道叁摩地,此之所緣緣,是緣一切法無相,增上緣是正念。行相者是由自性寂靜。于此處者難測量故,頗有諸未通達方便善巧者常發攻難,故以方便善巧遣除彼等,是說此甚深性顯示密意。
論義是說:無間道頂加行(有法),汝具叁差別法者,謂所緣差別,增上差別,行相差別叁種故。蘊無谛實(有法),是無間道頂加行的所緣者,是所斷彼之增益所依事故。無間道頂加行有彼等無間緣的大乘發心(有法),是無間道頂加行的增上緣者,謂無間道頂加行是能自在(自主)生起故。無間道頂加行(有法),是能寂滅二現(內心外境存在的感覺)戲論者,謂是現證蘊等無谛實的菩薩究竟瑜伽故。無間道頂加行的所緣(有法),于汝有實事師攻難之因由者,謂于汝二谛差別由不善巧的實事師,是難通達甚深義故。
頂加行八法之八·遣除邪執
辛二、除邪執
叁、所斷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具壽善現白佛言,爲但一切智智無性爲性。”
(二)論釋分叁:
{一}結合:無間道頂加行之後,說遣除邪執分別之因由者,謂如理抉擇二谛之心,于般若慧有錯亂,諸菩薩由遣除如是邪分別,則應生起叁摩地是所爲故,名結合。由于遣除心錯亂邪執分別,則應生起叁摩地。
{二}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于所緣證成,及明所緣性,一切相智智,勝義世俗谛,
加行與叁寶,巧便佛現觀,顛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性相並修習,說者邪分別,依一切相智,說爲十六種。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分二:一說有爲等;二如《金鬘論》遣除邪分別。
[一]說有爲等:是說“愛說者常難”即是于此處根本解釋等。
[二]如《金鬘論》遣除邪分別:是說所緣證成。此中分:一所遣除邪分別,謂說有爲等;二能遣除之答難,是故于世俗勝義門攻難,如其次第,需從勝義世俗門答。叁遣除後生起叁摩地理趣,菩薩善于許依二谛方便善巧,遣除空執爲前行,決定生起一切真實行相已,所生無間叁摩地。初中分四:
1、所遣除邪分別之差別事:即“依一切相智”及一切相智之所依。
2、差別體有十六:即“說爲十六種”是說十六種邪分別。
3、辨十六種因由:即如是所說之有境。
4、各各體性:有十六種:
(1)明于所緣證成起邪分別:“具壽善現白佛言,爲但一切智智無性爲性,爲色受想行識亦無性爲性”“如是乃至有爲界無爲界,亦無性爲性。”謂彼之義謂“于所緣證成”及有爲法。此中亦分四:1分別何境,即“于所緣證成”;2如何分別法:謂由成立相互相違義,以爲不應道理,說名懷疑爲體;3如是分別之因由:以有爲無爲界皆無性;4諸邪分別師補特伽羅:謂諸說者邪分別。諸異生菩薩不了知方便善巧,愛說一切邪執分別。分別規則及分別師,二者以後類推。
(2)于所緣體性起邪分別:“複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空爲自性。”“應知一切法皆無性爲性。”釋彼之義謂分別何境,彼者即“及明所緣性”是說審觀所緣境的體性,如是分別的因由者,謂一切相無有故,以下如是類推。
(3)于一切相智起邪分別:“複以無障清淨佛眼,遍觀十方叁世等法(藏文爲:叁千大千世界),尚不得無,況當得有。”釋彼之義謂“一切相智智”是說有法無法皆不可得,即名一切相智之智。
(4)于二谛起邪分別:“善現複問,世俗勝義爲有異不,佛告善現,非異世俗別有勝義,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勝義。”釋彼之義謂“勝義世俗谛”是說由真如體性,即是世俗勝義二谛。
(5)于加行體性起邪分別:“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行菩薩行者,何法名爲菩薩行耶,佛告善現,菩薩行菩薩行者,謂爲無上正等菩提行生死故,名菩薩行”乃至“當于色受想行識空,行菩薩行。”于諸法中,不作二相。釋彼之義謂“加行”是說于施等不可得加行。
(6)于佛寶起邪分別。
(7)于法寶起邪分別。
(8)于僧寶起邪分別:有叁種:“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佛陀佛陀者,依何義故,名爲佛陀,佛告善現,覺義,實義,薄伽梵義,故名佛陀。”乃至“通達實法,故名佛陀”。“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