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55

  ..續本文上一頁,若成就樂身,各定成就四,成眼等及喜,各定成五根,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若成男女憂,信等各成八,二無漏十一,初無漏十叁。”

  其義是說,命意舍叁根隨一若成就,彼悉成就叁者,謂彼叁各定成就根故。樂根身根隨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四根者,謂成就樂根時必有命意舍,若成身根時亦必有命意舍故。眼等五隨一若成就,各定成就五根者,謂命意舍、身根及眼等隨一根,各定成就五根故。若成就喜根,各定成就五根者,謂命意舍及身根本身,各定成就五根故。若成就苦根,各定成就七根者,謂命意舍叁根,,樂受根、苦根、喜根及身根,各定成就故。男女二根及憂根隨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八根者,謂前七根及命意舍隨一各定成就故。已知根及具知根隨一若成就,各定成就十一根者,謂信等五根,意根、喜根、樂根及舍根,于施設事九根上加命根,本身二根(二無漏根)隨一各定成就故。未知當知根若成就,必成就十叁根者,謂施設事之九根,即意、樂、喜、苦、及信等五根,及身、命和舍根,及加本身(未知當知根)定成就故。

  [二]成就少與多根:如《俱舍論》雲:“極少八無善,成受身命意,愚生無色界,成善命意舍。極多成十九,二形除叁淨,聖者未離欲,除二淨一形。”

  其義是說斷善根補特伽羅(闡提人)的身中極少成就八根者,謂受等五根,及身、命、意根,成就八根故。無色異生亦成就八根者,謂信等五根,舍、命、意成就八根故。大部分異生極多成就十九根者,謂除叁無漏根,成就十九根故。主要由二形異生爲緣者,謂若是二形,定不成就叁淨根(叁無漏根),因爲彼非聖者所需要故。未離欲的聖者(初果至不還向)亦成就十九根者,謂男女隨其一根,叁(無漏)清淨根隨一,其余成就十七根故。若住見道,除已知具知二淨根,若住修道,除未知具知二淨,故名“除二淨”。“一形”者謂男女根隨除一種,因聖者無二形故,即成十七。

  8、釋最後叁根的界限分:《俱舍論》、《集論》、《二萬頌》及《攝頌》所說。

  [一]《俱舍論》所說,建立見道信等九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建立世間修道九者謂已知根;建立無學道九者謂具知根。信等九謂:信、精進、念、定、慧、意、喜、樂受及舍根等。如《俱舍論》雲:“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若在見道,依此九根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已知根;若在無學道,依此九根立具知根。故名“依九立叁根。”

  [二]《集論》所說:加行道與見道,由初十五心所攝的信等九根者,謂立未知當知根。道類智後世間修道九根者,謂立已知根。無學道九者謂立具知根。如《集論》雲:“叁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雲何未知當知根?謂于加行道及于見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諸根。雲何已知根?謂從第十六見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學道中所有諸根。雲何具知根?謂于無學道所有諸根。”

  [叁]《二萬頌》所說,預流向及菩薩勝解行所攝的信等五,建立未知當知根;預流果、一來和不還,從初地至第九地之間信等五,建立已知根;聲聞獨覺阿羅漢,第十地及如來身中的信等五,建立具知根。如《二萬頌》雲:“雲何未知當知根?謂有學補特伽羅現觀等信根,雖無顯現,但能作調伏。”“雲何已知根?謂有學補特伽羅成就已知,從信根至慧根。”“雲何具知根?謂無學補特伽羅阿羅漢、獨覺、菩薩及諸如來的信根至慧根。”

  [四]《攝頌》所說分二:一、以小乘爲緣;二、以大乘爲緣。

  1、以小乘爲緣:加行道預流向身中的信等五根,立爲未知當知根。從預流果所攝,至修道金剛喻定所攝的信等五根,立爲已知根。無學道信等五根,立爲具知根。《攝頌》雲:“雲何未知當知根義?謂于谛現觀精勤品等,從欲樂所取者,所有一切加行道中五根義,當知即是此義。雲何已知根?謂從預流果所攝,乃至金剛喻定之間五根義,當知即是此義。雲何具知根?謂從無學道所攝,乃至無余涅槃界中的五根義,當知即是此義。”是說見道中非無未知當知根。如《攝頌》雲:“未知當知根者,謂于沙門果遙遠,而是所有世間分別,彼者即是有漏。于沙門果鄰近,而是世間所有分別,當知彼者即是無漏。”

  2、以大乘爲緣:大乘勝解行地所攝的信等五根爲第一;從初地至第九地爲第二;第十地者及如來心相續,彼是第叁故。如《攝頌》雲:“雲何建立諸菩薩的未知當知根等?謂建立勝解行地第一,除彼于增上意樂清淨者爲第二,于如來者當知第叁根清淨。”

  二、根所依:根所依者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與根不異隨轉等。

  叁、根境:根的境者謂從色乃至法之間的六種境等。

  四、我執或執我理趣:我所執或我執;彼之眷屬我所知及執我有二故,彼二經說我爲王臣的因由者,因于我與我所,密意是說能作自在及通達轉變故。

  2、安立于何界理趣:安立于何界,若以境爲緣,欲界有六境。若于色界,除香味有四境,無色界唯有法界。若以根的體性爲緣,欲界雜染品有十四根全,色界除男女苦根憂根,雜染品有十根,無色界除有色五根,樂與喜根,有命意舍叁根。如《俱舍論》雲:“欲色無色界,如次除後叁,兼男女憂苦,並余色喜樂。”是說欲界中除後叁無漏根,余有十九根。色界中除後叁無漏根外,兼除男女憂苦四根,余有十五根是色界系。無色界中除後叁無漏根,及男女憂苦四根外,並更余色及喜樂根,所余八根。“余色”者,謂眼等五根,男女根外,名之爲“余”。除此以外所余八根者,謂信等五根及命意舍八根。

  是故欲界有十九根者,謂除叁無漏根,其余一切皆有故,色界有十五者,謂除叁無漏根、男女二根、苦受憂二根,除此七根,其余一切皆有故。對于根相之理,彼根以村莊喻所顯之因由者,如由彼村莊能作衆生之所依處,由彼眼等五根亦能作識的所依故。根所依以村莊喻顯示的因由者,如由彼城市能作村莊的所依,由根所依亦能作根的所依故。彼根境以市鎮喻所顯的因由者,謂如市鎮是能作士夫隨轉等的境,根境色聲香味觸等,亦是由識隨轉的境,如是所說故。

  于識以我言诠顯示的因由者,謂于心所自在等因由如是說故。于心所以顯補特伽羅聲顯示的因由者,謂是識所自在的因由如是說故。由此村莊、城市與城鎮等有差別者,謂瑪拉雅等境;于一家等者名村莊;有十八種工藝差別者名城市;有衆多商人者名城鎮;于四種姓所住的境是名區域故。其義是說,得滅類智住後得位的中根菩薩(有法),是不退無上圓滿菩提者。謂是由滅類忍引發後得身語殊勝行的菩薩故,其余十五忍智由此類推。

  子叁、修道不退轉相分二:醜一、廣釋大乘修道;醜二、不退轉相。

  醜一、廣釋大乘修道

  ——《般若經》卷449·17-450·18頁

  叁、釋修道不退轉相分二:

  《一》、結合:見道不退轉相後說修道不退轉相的因由者,謂釋略標次第相順故,所以彼後是住修道不退轉的性相。

  《二》、釋義分二:一、附帶義;二、平常義(一般)。

  (一)附帶義(順便)分叁:一、釋修道之殊勝;二、釋殊勝事業之修道;叁、釋修道之差別。

  [一]釋修道之殊勝分叁:

  1、結合:若與略標相順,首先若說狀相類,或說彼等修道殊勝第一之因由者,謂修道殊勝決定,應知彼需要決定殊勝是所爲故。如吉祥法稱宗說:“殊勝殊勝事,聯系世間理,所取應總集,如是達非余。”譬如有棒,心不執取能作殊勝法棒,執殊勝法棒之心即不生故。名與法合不執殊勝宗說,即不生殊勝的心故,所以暫且說修道殊勝。

  2、根本:

  頌曰:修道謂甚深,甚深空性等,甚深離增益,及損減邊際,

  于順抉擇分,見道修道中,有數思稱量,及觀察修道。

  此常相續故,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別,許爲九種相。

  經說無數等,非勝義可爾,佛許是世俗,大悲等流果。

  不可說性中,不可有增減,則所說修道,何斷複何得。

  如所說菩提,此辦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爲相,

  初心證菩提,非理亦非後,由燈喻道理,顯八深法性。

  3、解釋:就詞義門釋,是說空性等。此中亦可分叁:一、顯甚深修道之殊勝;二、甚深之自性;叁、甚深之因由。

  1顯甚深修道之殊勝:經雲(449·17-450·18頁):“爾時善現白佛言,世尊,能如殑伽沙劫,宣說不退轉菩薩摩诃薩諸行狀相,由佛所說諸行狀相,顯示不退轉菩薩摩诃薩成就無邊殊勝功德,惟願如來應正等覺,複爲菩薩摩诃薩衆,說甚深義,令諸菩薩摩诃薩衆安住其中,能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速圓滿。”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令速圓滿。”釋彼經義謂“修道謂甚深”。是說具足甚深性故,即是修道甚深。

  2甚深之自性:“佛告善現,善哉善哉,如今乃能爲諸菩薩摩诃薩衆,請問如來應正等覺甚深義處”“善現,當知甚深義處,謂空無相無作”等。釋彼經義謂“甚深空性等”。

  3甚深的因由:“爾時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色真如甚深”乃至“色真如,非即色非離色,是故甚深”。釋彼經義謂“甚深離增益,及損減邊際”。是說空性等亦非即色,空性等亦非離色。如其次第,若是空性等離增益與損減邊,即名甚深。

  論義是說:大乘修道(有法),說名甚深,以現證甚深空性般若慧所任持,即是大乘隨現觀故。此中顯示甚深性者,謂空性、無相、無願、無行、無生、無厭、離貪、滅、寂滅、真如、實際等,即是此中顯示的甚深故。空性等十一(有法),是甚深者,是遠離增益損減邊的真如故。

  [二]、釋殊勝事之修道分叁:

  1、結合:如上所說顯示修道作用殊勝法,今說殊勝事修道自性,名結合,由如是殊勝顯示殊勝事。

  2、根本:明殊勝事修道的體性分性相、所相及利益,如其次第有叁種。“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能于如是諸甚深處,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理趣,審谛思惟,稱量觀察,如深般若波羅蜜多所…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