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45

  ..續本文上一頁種,如是有五種。

  論義是說:見法樂住道有五(現前安住法味五根靜慮),于無色解脫有四,滅盡解脫有一種故。聖者菩薩于此定(有法),有所爲者,謂自己從現法樂住門,安立他成熟解脫有所爲故。是故得解脫任持的補特伽羅身中粗煩惱未壞的智,是現法樂住道的定相。差別有五:1滅盡定與2滅解脫是一義,謂3八解脫諸聖者菩薩能生出世道的體性,4由滅定出世道力,5說爲所得的世間道。

  4、(第四)出世間道:謂出世間道四靜慮及四無色、滅盡定有九種。

  論義是說:出世間道從言诠正理門分有多種,此中有出世間道的四靜慮、出世間道的四無色,及滅盡定等故。觀察此處,有聲聞部解釋、唯識宗解說、及應成宗解說、自續宗解說有四宗。(此處不錄)

  此中分四:一定相;二差別;叁界限;四釋滅盡定的建立。

  一、定相:所破事細微意識上,破除粗分所破相應所顯的住種類,聖者身中的定屬不相應行,是滅盡定的定相。

  二、差別:就所依身門有:聲聞、獨覺和大乘叁種滅盡定;就體性門分有漸次滅盡定和超越滅盡定二種;就受異熟理趣門分有已生受、及數次他受、及不定出現異熟叁種。

  叁、界限:從不還身作證乃至佛地。

  四、釋滅盡定之建立分八:1 以何補特伽羅入定;2依何定;3依何道;4以何作意;5破除何所破;6觀察是何體性;7定若幹時間;8于何界入定。

  初叁種是說所依身及所依心的時間。

  4以何作意:諸小乘以粗受想厭倦意,苦與憂愁等受,及諸顛倒行所見病瘡疾苦,滅彼等之寂滅者猶如涅槃,就觀察門入滅定,爲涅槃的義利入此定故。如《集論》雲:“由住寂滅想爲前行作意。”諸大乘者以慈心悲心的意樂入滅定故,菩薩唯獨利他入定故,獲得勤叁摩地圓滿已,爲了于他宣說教法不顛倒義,入彼滅定故。

  5破除何所破:在欲界入滅定時,滅定的所破是六識聚,色界四識聚,無色唯一識。是說欲界六識聚,色界除鼻舌二識有四識,無色界除一切根識,唯有一識故。

  6觀察是何體性:滅盡定者謂有漏與無漏二者內是無漏。如《集論》雲:“滅盡定者應說爲無漏。”彼就假實二者內是假有故,如《略論》雲:“應知是假有。”彼就善不善無記等叁種之內是善法,是善等起心(出發點)故,由善等起心力所得故,《俱舍論》中說是“善”。

  7定若幹時間:諸小乘自己引發若幹時間中入定,諸菩薩不決定時邊,由彼以所化衆生的意樂相順而入滅定故,譬如法湧菩薩說,常啼菩薩爲正法生起稀有甚深等想故,乃至七年中入一叁摩地滅定故。《大悲白蓮華經》中說:“一生補處菩薩以入滅定心,能超過十劫。”如是說法有多種。

  8于何界入定:有依叁界身入滅盡定者,謂非堅固,諸入滅定的識有六識聚、四識和一識,如其次第有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5、(第五)能斷道:斷道無間道的行相,謂以四谛所攝不具煩惱的定相有四。

  論義是說:此處所說的斷道(有法),有多種者,謂有所緣四谛無間道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四相故,是故成爲自己面前所斷的障,能正對治的無漏智,是無間道的定相。成爲自己正受,在無間道前(方面、面前)解脫障的根本智,是解脫道的定相。

  6、(第六)佛道:佛道有施等波羅蜜多十種。

  論義是說:此處所說的佛道有十種者,謂從施波羅蜜多至智波羅蜜多十種故。是故能趣入佛地之道住種類的智,是佛道的定相。若分有十波羅蜜多的修法加行十種。

  叁、廣釋唯佛不共的一切相智行相有叁十九種。此中分叁:略示;二廣釋;叁略義。

  (一)略示:一切相智的行相者,最極殊勝生起故,是唯一不共之道。

  論義是說:佛力等七類有法,是不共一切相智的行相,是最極殊勝究竟的智故。自己能得方便由修一切相智加行力,若所得的究竟智相,佛子于佛聖者所許義(義趣、密意)能圓滿修習,是一切相智之智相的定相。此分七類:一、佛十力;二、四無所畏;叁、四無礙解;四、十八佛不共法;五、真如行相;六、自然行相;七、佛的行相。

  (二)廣釋分四:一、功德殊勝差別;二、彼等功德之自性;叁、彼是何等;四、是何所爲。

  {一}、功德殊勝差別分四:一、十力;二、四無所畏;叁、四無礙解;四、十八佛不共法。

  第一類十力:1處非處智力;2業異熟智力;3種種解智力;4種種世間界智力;5勝根非勝根智力;6趣一切道智力;7染淨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9生死智力;10漏盡智力有十種。

  論義是說:于佛力有十種,1從處非處智力至漏盡智力有十種故。是故依止自己的增上緣,極邊際靜慮,能映蔽自己的所治品所顯的究竟智,是佛力的定相。此中分:身力、語力和意力有叁種。初身分:如如來身具有那羅延力(無愛子力)。《寶性論》雲:“無愛子力堅固身。”《俱舍論》雲:“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象等七十增。”[34]

  2語力:如來語力具有六十種韻音者,如《莊嚴經論》雲:“如來語者無邊際,六十支音不思議。”(漢譯《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說六十四種梵音,藏文經中說六十種。)

  3意力有十: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世間智力;勝劣根智力;趣一切道智力;染淨智力;宿住隨念智力;生死智力;漏盡智力故。《寶性論》雲:“處非處諸業,異熟勝劣根,諸界及勝解,諸趣道靜慮,煩惱淨無垢,宿處隨念力,天眼及寂靜,十種智慧力。”何故名力?謂自己的所治品不能屈服,猶如百施金剛杵之因由如是說故。《寶性論》雲:“力金剛摧無明障。”十力的初六種者如百施金剛杵,由彼能摧如非天甲胄之所知障故。其叁種如百施金剛杵,彼叁如牆能摧定障故。其後一種如百施金剛杵,能摧如樹的煩惱障故。如《寶性論》雲:“力等中力六,由叁一如次,所知障定障,滅除諸習氣,如铠甲牆樹,穿孔毀斷故。”

  第二類四無所畏:一、自雲我成正覺無能如法攻難,謂智無所畏;二、爲利他故宣說煩惱障所知障解脫障與一切智,無能如法攻難。謂說障道無所畏;叁、說一切智等道定出生叁菩提,無能如法攻難。謂說出離道無所畏;四、自雲我已盡一切漏,無能如法攻難。謂說自己斷德圓滿無所畏。

  論義是說:無畏者有四,謂以自利爲緣說斷德圓滿無所畏,說證德圓滿無所畏。以利他爲緣說障道法無所畏,說出離道無所畏等故。依止自己增上緣極邊際靜慮,宣說正法,在眷屬中無畏懼所顯的究竟智,是無畏的定相。分爲:在眷屬中說我已成佛,同法無能攻難,爲自利證德圓滿無所畏。說我漏盡永斷無余障礙,同法無能攻難,爲自利斷德圓滿無所畏。說貪欲等障此等能障叁乘,無能攻難,爲利他斷障法無所畏。由說一切智道相智的道,是出離生死與小乘,無能攻難,爲利他說出離道無所畏。問:何故名無畏?謂由獅子與法相應的義,名無所畏。如《寶性論》中說:“四種無畏衆中如獅子。”又雲:“法身菩提皆圓滿,一切障礙能滅除,說障道法說滅除,無所畏俱有四種。”

  第叁類四無礙解:謂異門差別,法義,境語,法差別境,如其次第謂有法、義、詞、辯無礙解四種。其義是說:無礙解有四種。此中有法、義無礙解,詞、辯無礙解故。依止自己增上緣極邊際靜慮,所說能說,以永斷貪著所顯的究竟智,是爲一切相智的智相之無礙解的定相。若分有:于十二分契經等能诠的名相異門差別境,無有味著及所知障阻礙轉的法無礙解行相;于十二分教所诠諸法、自相共相境,即如前的義無礙解;屬于六道衆生的語言或境,即各各語言境,如前的詞無礙解;爲他宣說故,于法等現行諸法,實有假有等體性及行相所顯的境,即如前的辯無礙解。如《莊嚴經論》雲:“所要及能依,所說經善說,智慧無阻礙,頂禮善說尊。”

  第四類十八佛不共法:如來無錯失狂亂行,雜亂語(無卒暴音),損壞念(不忘失念),意不等持(無不定心),異想(無種種想),無不擇舍的行相有六種。希(欲)求(志欲無退),精進(正勤無退),念(念無退),定(等持無退),慧(慧無退),解脫無退的行相有六種。一切身語意諸事業爲前行隨智而轉的行相有叁。于過去未來現在無著無障礙智的行相有叁。如是爲十八佛不共法的清淨行相。

  論義是說:佛不共法有十八種者,以行所攝有六;以證所攝有六;以事業所攝有叁;以智所攝有叁種故。此處分:總示與別釋叁時的建立二種。

  初總示:依止自己的增上緣極邊際靜慮,與以下諸聖者功德種類及少許部類不共所顯的究竟智,是佛不共法的定相。如分:由行所攝有六;由證所攝有六;由事業所攝有叁;由智所攝有叁。

  一、由行所攝(集合)有六:1如來不與醉象(黑蛇踐踏)等錯亂同行之身業清淨;2不在稠林(道路上)發狂叫聲等之語業清淨;3不忘失所作遲誤等念清淨;4一切時中無(無時)不住意等舍;5生死涅槃或叁有寂滅,于勝義中不同及持寂滅之無異想;6調伏有情時等無不觀察放舍的行相者謂意業清淨故。

  二、由證所攝有六:1如來于一切時中作有情利益,于大慈大悲心等法,欲樂不斷生起的希求不退的行相;2爲一一有情故,往來于無數世間中精進不退;3佛從叁時一切有情心行,調伏方便等安立念道,其後需要意樂之念不退;4安立一切法真如平等叁摩地不退;5一切有情心行說法的智無盡般若慧不退;6乃至盡生死(輪回)中作一切的利益無盡解脫不退的行相有六種故。

  叁、事業所攝有叁:以放光等調伏有情身業(事業);隨順一切有情意樂等教授的語業;永斷無余習氣具大慈心的意業,以智爲先之因所生智爲前行,以智俱有因智隨行的行相有叁種。

  四、由智所攝有叁:過去未來現在所生的一切法的智無礙,以一切智無礙智的行相有叁。如《寶性論》雲:“無錯無卒暴,證念無忘失,無種種異想,無不作擇舍。由欲精進念,慧解脫解脫,智觀不退失,業者…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