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速圆满加行道后二忍与世第一法有所为故;4体性者谓由自己的所治品不能屈服的智,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内清净力的体性故;5差别者分: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6界限:从加行道忍位至佛地;7释名者问:何故名力?谓不能由自己所治品所屈伏义,即名为力。根力二者是有差别,清净根能对治不信等所治品相互生起,另外与彼不混合生起能对治体性故。如《广释》云:“五根五力有何差别?谓不信等所治品,与信等能对治二者相互和合生起者名根,以所治品不混合,唯独生起能治者名力。”
六、第六类现观道七觉支:联系现观道后,说现观道的因由者,谓得现观与加行相属道的体性暖等有四,现观道的体性是新生起谛现观的见道,如是说故。由通达暖等四生起见谛之道。于现观道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七种。
论义是说:此处所说的现观道(有法),有多种者,谓念菩提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故。此中分九:1所缘境;2修法;3所为;4体性;5差别;6成为支理;7界限;8释名;9支喻结合。
1、所缘境:四圣谛即是彼的所缘境。如《集论》云:“七觉支所缘者,谓四圣谛如实性。”
2、修法:由念觉支所缘苦谛,寻求彼之寂静(远离)而住;缘集谛寻求远离贪欲而住;缘灭谛寻求作证而住;缘道谛能寻求修习而安住故。如《集论》云:“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静,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
3、所为:断见所断一切有所为故。如《集论》云:“修果者谓见所断烦恼永断。”
4、体性:能作自果菩提因,圣者身中的智,是菩提支的定相。
5、差别:此中有七。如《集论》云:“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
6、成为支理:彼七支亦合为五者:1住(所依)支;2自体支;3出离支;4利益支;5最后三支是无烦恼(不染)支故。如《集论》云:“念是所依支,择法是自体支,精进是出离支,喜是利益支,安定舍是不染支。”如《辨中边论》云:“自体支住支,第三出离支,第四利益支,三种无染支。”
7、界限:从见道至佛地。
8、释名:若是成为自果菩提的因,即名为菩提支。
9、支喻结合:此七支喻转轮王七宝与法相等者,谓如其次第:1诸未战胜所知境能胜;2能摧毁一切相执分别;3能成办神通等诸功德;4诸法显现增长能令心欢喜;5解脱胜粗重障碍生起轻安乐;6依止三摩地成就一切所欲义;7依止根本定摧毁诸所断,依止后得智受持正理功德故,如《庄严经论》所说。
七、第七类出离道八圣道支:现观道后说清净出离道的因由者,谓先未见谛新得真实见道,生起修道清净体性出离道,作如是说故。由遍知见谛以生起修道,于清净出离道分八: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此即八圣道之八种。
论义是说,清净出离道(有法),有多种者,谓正见道支等有八种故。此中如上分九:
1、所缘境:四谛即是彼所缘故。如《集论》云:“八圣道支所缘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
2、修法:如前故。如《集论》云:“修习者如觉支说。”
3、所为:断除所断烦恼,及根本智所见义,后得位能遍观察;能了知正法;能令他信;能清净根本烦恼障;能清净功德定自在障的果具足故。如《集论》云:“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信。”
4、体性:成为自果圣道的因,圣者身中的智,是圣道支的定相。
5、差别:谓正见圣道支、正思惟圣道支、正语圣道支、正业圣道支、正命圣道支、正精进圣道支、正念圣道支、正定圣道支有八种。如《集论》中说“正见”等故。
6、集合支理趣:彼八种集合为四者,如《集论》云:“正见是分别支;正思惟是诲示支;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见戒命清净性故;正精进是净烦恼障支;正念是净随烦恼障支;正定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后三支合为一支。当见《辨中边论》及《庄严经论》所说。略义:谓正见者是分别(观察)支,是观察通达根本定故。诲示支者,由彼为等起以语能(诲示)令他了悟故。彼后三支是令他信支者,谓由名言相属言说教诲能令见清净,由不作非业能令戒清净,由命(生活)以依如法允许法衣等受用,能令他信用具减缺故。后三合为能对治支者,谓由精进能对治修所断烦恼,以念能对治随烦恼昏沉掉举,及以定引发神通最胜功德,能对治自己的所治品故。
7、界限:大致从修道(至佛地)。
8、释名:成为自果的圣道支,若由能行即名圣道支。
9、支喻结合:此圣道八支分二:(一)如经说:如转轮王的轮宝是与法相等者。谓彼于所化众生身中渐次转移,彼轮从他境转移他处与法相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和正念四者,合为增上慧学,由彼若摧毁自己的所治品,则能断的车轮辐条与法相等。正语、正业、正命三支合为增上戒学,彼三者能作一切功德事所依,即是能令所依轮的中轴与法相等。正定者是增上定学,由彼若能摄收心所缘,即是能收集的毂辋与法相等故。
(二)如《宝性论》中所说:八支具足水者,由流入水器之差别,转成为甜酸苦味皆具足。此八圣道支以大乘中乘小乘联系之差别,成为妙(上)中后(下)三种。如《宝性论》及《庄严经论》中所说。七觉支与八圣道支,此二虽正建立在见修二道,但从见道当获得圆满三十七菩提分。解说彼等略义,如是于诸声闻弟子,是一切智的道所依,即三十七菩提分法。
二、广释随顺菩萨一切相智相有三十四:明道相智的行相分二:一各各解释;二略义。
(一)各各解释说道相智等;(二)略义:如是于诸菩萨道相智之道所依的行相有三十四种。
(一)各各解释分六:1对治道;2变化道;3现法乐住道;4出世间道;5断道;6佛道。
1、(第一)对治道分三:1以道相智对治的道由见作为对治;2以彼因由思惟的对治;3于三界愿的对治。如是体性如其次第谓空无我相之体性者是解脱门为第一;灭与道谛之体性者为第二;无常、苦、集谛行相之体性为第三。如是三解脱门有三种。
文义:自所遣除增益执,就通达无境门,自所遣除由能摧毁增益执所显的智(有法),是此中所说对治道的定相、是彼之能立三法具足故。此中所说的对治道(有法),汝有三种者,谓于汝有三解脱门的智有三种故。
1、观察分:《俱舍论》、《庄严经论》和《集论》所说理。初如《俱舍论》:“空(空三摩地)谓空非我,无相谓灭四(灭谛四相为无相三摩地),无愿谓余十(无愿谓缘十谛行相),谛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即缘灭谛四相,缘余十谛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除住相),缘十相三摩地者谓无相解脱门;缘苦空无我三摩地者谓空解脱门三摩地;缘其余诸谛行相三摩地者谓无愿解脱门三摩地。[33]
2、如《庄严经论》卷十一云:“三三昧行境,二种无我相,我见所依者,彼等名寂灭。无分别背舍,恒常具欢喜。”是说空解脱门、无相及无愿解脱门。三三昧有三种所行,一人法、二无我,是空三昧所行;二彼人法二执所依五取蕴,是无愿三昧所行;三彼依毕竟寂灭,是无相三昧所行。彼三种所取体为三种境界,彼三能取体为三种三昧。其义谓空定无分别,是空三昧义。无愿厌背生者,厌背义是无愿三昧义。无相恒常具欢喜乐,彼依常寂灭者,乐得义是无相三昧义。
3、如《集论》云:“十六行相中,空摄几行相谓二,无愿摄几行相谓六,无相摄几行相谓八。”是说缘苦谛有空无我二行相,缘苦谛下无常、苦,及缘集谛下的因集生缘四行相有六,缘灭谛下的灭静妙离,及缘道谛下的道如行出总有八行相。如其次第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此说与释相顺。通达一切法的体性、因、果三法谛实空的三摩地,名空三摩地解脱门、无愿三摩地解脱门和无相三摩地解脱门,说明了知三解脱门。
2、(第二)变化道分为:于变化道有色想相不坏,行相坏故,如其次第有内色,及由非色,名见诸外境色,能对治变化的障碍,此解脱有二;于色净与不净变化,如其次第,谓喜与不喜,杂染等对治的净解脱门,身作证已圆满安住,名一解脱,如是解脱门有三种。
论义是说:变化(有法),有三种,谓于有色(具体的色)观色解脱,于无色观色解脱,遣除障碍净解脱故。
观察分五:一解脱所依;二能依解脱的自性;三彼之修法;四释名;五所为。
1、解脱所依:谓身所依,由得大乘资粮道的菩萨,及不还身作证,俱分解脱的声闻罗汉修习解脱,因为由此等为得色静虑八解脱故色三解脱,依色身修习后,修无色四解脱皆依三界身修(修八背舍转名八解脱)。如《俱舍论》云:“无色依三界,余唯人趣起。”是说灭定解脱,通依三界所依身修起故,余唯人趣起,由教力故异生及圣者皆能现起。心所依者谓依极边际四静虑等生起。
2、能依解脱的自性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
(1)定相:依自己增上缘极边际定,随类解脱定障,能示现种种变化所显的智,是此处所说变化道的定相。
(2)差别:差别有三种。
(3)界限:以大乘为缘从资粮道皆有。
3、彼之修法:依极边际根本静虑,于自己瑜伽建立有色想,如欲能修诸色好坏大小等,于自己瑜伽建立非有色想者如前修法,缘外色贪瞋分别,观待净不净等诸色,以自体成就遣除分别后,能修随欲显现一切净色,如欲修无色解脱灭解脱定五种。
4、释名:此中说解脱的因由者,谓解脱一些定障作如是说故。
5、所为:如是修习(有法),有殊胜所为者,因解脱能障变化的障碍等,自他利益易于成就有所为故。
3、(第三)现法乐住道:住解脱相顺道的自性,无色定有四种;住寂灭道的自性,灭受想定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