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名二現)。于彼勝義谛若就空所依事分有:二十空,十八空,及十六空等。但唯除言诠,體性作用無有差別者,謂所破彼等唯破谛實,于無遮[3]同一類故。唯于勝義若就言說正理門分有:有境(內心)勝義和境勝義二種。
初有境勝義者,就言诠正理分有:異門勝義和非異門之有境勝義二種。初如通達無我之理智比量,是說由理智比量的所量境,如芽無谛實,爲異門勝義,因爲未製伏勝義谛有二現的戲論。二如見勝義谛的聖者根本智,是說聖者根本智前息滅彼等二現一切戲論相,說明非異門勝義。
二境勝義者,有異門境勝義和非異門境勝義二種:初如芽與無我聚義,二如由芽谛實空的空性。如《總義論》雲:“如無谛實的無遮勝義事,如無谛實芽聚之非遮[4]者,安立爲順勝義,須知辨別境與有境二種故。”
《二谛論》雲:“已破于生等,真實相順故,我許是勝義。”《中觀莊嚴論》雲:“勝義相順故,于此名勝義,真中離戲論,聚等是解脫。”《中觀光明論》雲:“如是無生,此與勝義相順故,名爲勝義,非是真勝義,真勝義者謂真性超越一切戲論故。”是說此中所說的主要義,是以有境爲緣所說,及附帶以境爲緣所說有二種。初分有境親勝義,及順有境勝義二種。初者,于誰觀見前就滅除一切二現戲論,尚未通達現證真如之理智者,是有境親勝義。以真如總義以爲方便,通達的理智比量者,雖能斷除自己心前實執戲論,但由不能斷除二現戲論,雖是順有境勝義,但不是有境親勝義的境。第二者,芽無谛實者,謂在通達芽無谛實之理智比量前,雖是能斷除實執戲論的勝義,但在彼理智比量前,不是能斷二現戲論的親勝義,而在聖者根本定體性前,乃是遠離二現戲論的勝義,及是順勝義。
(二)世俗谛:以自己現證的現量,就有二現門所通達,是世俗谛的定相。《入行論》雲:“世俗與勝義,許此爲二谛,非勝心行境,許心是世俗。”于彼若就言诠正理門分,有正世俗與倒世俗二種。正世俗與倒世俗隨其一種,能作自顯現境的心,非似現,一般世間人不能通達,是正世俗的定相,譬如色與虛空等。(對內外緣起道理,進行正確思維,從十善而生起因果)如《無盡慧經》雲:“雲何世俗?謂世間名言,名言文字語言所表。”《入中論》雲:“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爲谛,能仁說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彼色與虛空隨其一種,非如是現,一般世間人能通達,自性在名言中有,隨一皆由量堪能破除,是倒世俗的定相。譬如鏡中的面貌影像及補特伽羅的我等。如《二谛論》雲:“似現有作用,能故不能故,是正非是正,二世俗差別。”彼《釋》雲:“于識顯明境相,如有顯現境相,如是顯現有作用(有爲法),當知有虛妄與不虛妄之差別者,如水等及陽焰等,通達正與不正。”如《入中論》雲:“有患諸根所生識,待善根識許爲倒。”又雲:“無患六根所取義,即是世間之所知,唯由世間立爲實,余即世間立爲倒。”
四、釋名:瓶的法性(有法),說汝是勝義谛的因由者,謂勝義心不錯亂,有聖者根本(定)智現見前以爲谛的因由,作如是說故。瓶(有法),說汝是世俗谛的因由者,謂在世俗心根識前爲谛,由虛妄義作如是說故。根識(有法),說汝是世俗心的因由者,謂由能障見真如心,作如是說故。
五、觀一與異(多):總則,對于一有:一事(事物)、一體、一自性、一義、一反體。對于異有:異事、異體、異自性、異義、反體同一。已破一的異等說有多種,此中于一體,相反爲異,如所作與無常處者,謂無谛實與世俗中有,二爲一體,相反是異故,因爲雖在世俗中有,但與谛空非異體(世俗有不異谛空體,即世俗不異空體),雖然谛空,但世俗中有(谛空不異世俗有體),非異體故,因谛空有即是世俗中有是一體,世俗中有即是谛空一體故。如《般若心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釋菩提心論》雲:“離世俗者異,彼即非所緣,說世俗空性,唯空性世俗,若無定不生,如所作無常。”《疏》雲:“二谛若是一,當成《解深密經》中所說的有四種過失(損害),若是異體,亦成四種過失,于一體,相反是異。”是說《解深密經》是唯識師自宗所許二谛是一有四損害(過失),若是異體亦有四種損害,故成立二谛一體,相反立爲異。如是在中觀處,中觀師自宗,對二谛一體,相反成立爲異。譬如離法界,即非如是法,因爲法界者,如《辯中邊論》說:“法界無作故。”所以一切法由谛實空說爲空性。
六、了知的利益:由于了知二谛現象,則具有殊勝利益,因爲于佛語義不迷惑,並能積集廣大二種資糧,是趣向佛功德殊勝海的彼岸故。如《二谛論》雲:“了知二谛相差別,則不愚迷能仁語,積集一切資糧已,圓滿趣向世彼岸。”《入中論》雲:“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釋菩提心論》雲:“知諸法性空,通達因果理,甚奇中甚奇,希有中希有。”
七、不了知的過失:若愚迷二谛現象者,是諸多過失的生源處,如《迦旃延那教授經》雲:“迦旃延那,何故此世間多貪著有及貪著無,由彼貪著有無爲緣,則有生老病死,憂悲愁歎,衆苦損惱,由錯亂業不得解脫。”佛經是說,耽著谛實有,及執世俗無,由是以增益[5]損減[6]惡見爲緣而受種種痛苦故。又如《中論》雲:“不知彼等谛,彼二相差別,于佛聖教法,不見甚深性。”《入中論》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清辯論師說:“無正世俗梯,欲上真性舍,向上攀登者,不堪爲智者。”
有說:一切法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亦非有亦非無是究竟真性。如《經》雲:“一切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亦非有亦非無。”又如《寶積經》雲:“迦葉,有者是一邊,無者第二邊,永斷彼二邊者,即名爲中道。”不合道理。
經初義是說:一切法勝義中非有無谛實,名言中非無彼亦無谛實,勝義中有與名言中無,二者俱亦無谛實,二者俱非亦無谛實義。第二義者,謂見真實有則是常見,見名言中無是顯斷見故。若不爾者,一切法(有法),應是有故,不是無故,定遍,因爲若不是由自性無,必須是由自性有,如《回诤論》雲:“若遮無自性,當成有自性。”
論義是說:有諸菩薩摩诃薩,真實中不見菩薩摩诃薩等經(有法),是開示修行自性者,謂不超越二谛境,就有境心處以方便智慧雙運門來修習,開示是經的詞句故。“設若此南瞻洲”等經(有法),是開示修行不共殊勝者,因爲唯一是爲自己與小乘作意意樂不共修行所證受。
第二、釋大乘教授十法之二·開示四谛
第二、修行所緣開示四谛之教授
釋苦等四谛。
釋彼經義,謂“及諸谛”,彼即就詞義門釋,是說于色等苦果由自性空。此分:別釋與略義二種。
一、別釋分四:
(一)苦谛果:經雲:“若學色空是名學,乃至學一切相智或不學即不見真實。”經義是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及十二緣起結合二十空。如《十萬頌》、《一萬八千頌》中說,若學此等七種空性是名爲學。《摧難論》中說,蘊、界、谛、緣起、一切法、有爲及諸無爲法皆由自性空七種,釋《般若經》義。是說于色等苦果自性空,及與般若波羅蜜多真如體性爲一性。其義謂色自性空等經(有法),是教授苦谛,是爲教授破除于彼苦谛實執所知境故,是經詞義故。
(二)集谛因:經雲:“色生有法或色滅有法真實中皆不見,乃至一切相智性空,性空者即一切相智。”釋彼經義,謂集谛性空及以色等因不異性,色等者非集、非滅、非雜染、非清淨的(有法)。其義是說色生(有法)或經(有法),是教授集谛,是爲教授破除于所斷集谛的實執故,是經詞義故。
(叁)滅谛果:經雲:“何以故,舍利子,空性者不生不滅,非雜染非清淨,不增不減,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乃至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如是學者是名爲學。”釋彼經義,謂滅谛性空,遠離生滅雜染清淨增減等者,謂無色乃至亦無無明生,亦無無明滅,無佛亦無菩提。其義謂空性不生等經(有法),是教授滅谛,是爲教授于所得滅谛破除實執故,是經詞義故。
(四)道谛因:經雲:“複次舍利子,菩薩摩诃薩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我施波羅蜜多是名爲學或不學,真實中皆不見,乃至舍利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學者,是名學般若波羅蜜多。”釋彼經義,謂于道于施等波羅蜜多,及我或內空等者,謂外空等,前際,後際彼此具足非不具足修行,道的體性皆以無分別而爲方便,教誡出離。是教授道谛,是爲教授破除道谛在身中的實執故。
二、略義此中分六:一、釋名;二、數決定;叁、次第;四、各各自性;五、一與異;六、認識十六差別法。
(一)釋名:說四谛的因由,謂聖者所見住十六差別法,唯諸聖者是谛,如實修行觀見了知,諸凡夫衆生不能如實了知及如實見故,名爲四聖谛,是說唯是聖者所見谛故。
(二)數決定:四聖谛數決定的因由者,謂但希求解脫所抉擇爲主要,故決定爲四種故。于所抉擇爲主,有抉擇雜染品爲主要的苦集二谛故,抉擇清淨品爲主的滅道二谛故,是于生死流轉與還滅的因果關系決定有四。
對于生死,謂能系縛的因爲集谛,已系綁的果爲苦谛,決定有二。于清淨,謂能解脫生死的方便爲道谛,解脫的果體爲滅谛,決定有二種故。
(叁)次第:就因果義理次第相順,應先說集谛與道谛,應後說苦谛與滅谛,因爲苦谛自因是從集谛所生,而滅谛由道谛力所得故。此中就有境內心現證次第相順爲次第,如此顯示的因由者,謂先緣生死總別過患,極善思維後,必須生起欲離苦之心。若彼心已生,能不能離苦,于苦有因無因,思維彼因是常是無常,即能考察于集。若加如是觀察,即能覺知十二緣起支內的業與煩惱二者是爲苦因後,由此…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