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觉,名二现)。于彼胜义谛若就空所依事分有:二十空,十八空,及十六空等。但唯除言诠,体性作用无有差别者,谓所破彼等唯破谛实,于无遮[3]同一类故。唯于胜义若就言说正理门分有:有境(内心)胜义和境胜义二种。
初有境胜义者,就言诠正理分有:异门胜义和非异门之有境胜义二种。初如通达无我之理智比量,是说由理智比量的所量境,如芽无谛实,为异门胜义,因为未制伏胜义谛有二现的戏论。二如见胜义谛的圣者根本智,是说圣者根本智前息灭彼等二现一切戏论相,说明非异门胜义。
二境胜义者,有异门境胜义和非异门境胜义二种:初如芽与无我聚义,二如由芽谛实空的空性。如《总义论》云:“如无谛实的无遮胜义事,如无谛实芽聚之非遮[4]者,安立为顺胜义,须知辨别境与有境二种故。”
《二谛论》云:“已破于生等,真实相顺故,我许是胜义。”《中观庄严论》云:“胜义相顺故,于此名胜义,真中离戏论,聚等是解脱。”《中观光明论》云:“如是无生,此与胜义相顺故,名为胜义,非是真胜义,真胜义者谓真性超越一切戏论故。”是说此中所说的主要义,是以有境为缘所说,及附带以境为缘所说有二种。初分有境亲胜义,及顺有境胜义二种。初者,于谁观见前就灭除一切二现戏论,尚未通达现证真如之理智者,是有境亲胜义。以真如总义以为方便,通达的理智比量者,虽能断除自己心前实执戏论,但由不能断除二现戏论,虽是顺有境胜义,但不是有境亲胜义的境。第二者,芽无谛实者,谓在通达芽无谛实之理智比量前,虽是能断除实执戏论的胜义,但在彼理智比量前,不是能断二现戏论的亲胜义,而在圣者根本定体性前,乃是远离二现戏论的胜义,及是顺胜义。
(二)世俗谛:以自己现证的现量,就有二现门所通达,是世俗谛的定相。《入行论》云:“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非胜心行境,许心是世俗。”于彼若就言诠正理门分,有正世俗与倒世俗二种。正世俗与倒世俗随其一种,能作自显现境的心,非似现,一般世间人不能通达,是正世俗的定相,譬如色与虚空等。(对内外缘起道理,进行正确思维,从十善而生起因果)如《无尽慧经》云:“云何世俗?谓世间名言,名言文字语言所表。”《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彼色与虚空随其一种,非如是现,一般世间人能通达,自性在名言中有,随一皆由量堪能破除,是倒世俗的定相。譬如镜中的面貌影像及补特伽罗的我等。如《二谛论》云:“似现有作用,能故不能故,是正非是正,二世俗差别。”彼《释》云:“于识显明境相,如有显现境相,如是显现有作用(有为法),当知有虚妄与不虚妄之差别者,如水等及阳焰等,通达正与不正。”如《入中论》云:“有患诸根所生识,待善根识许为倒。”又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
四、释名:瓶的法性(有法),说汝是胜义谛的因由者,谓胜义心不错乱,有圣者根本(定)智现见前以为谛的因由,作如是说故。瓶(有法),说汝是世俗谛的因由者,谓在世俗心根识前为谛,由虚妄义作如是说故。根识(有法),说汝是世俗心的因由者,谓由能障见真如心,作如是说故。
五、观一与异(多):总则,对于一有:一事(事物)、一体、一自性、一义、一反体。对于异有:异事、异体、异自性、异义、反体同一。已破一的异等说有多种,此中于一体,相反为异,如所作与无常处者,谓无谛实与世俗中有,二为一体,相反是异故,因为虽在世俗中有,但与谛空非异体(世俗有不异谛空体,即世俗不异空体),虽然谛空,但世俗中有(谛空不异世俗有体),非异体故,因谛空有即是世俗中有是一体,世俗中有即是谛空一体故。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释菩提心论》云:“离世俗者异,彼即非所缘,说世俗空性,唯空性世俗,若无定不生,如所作无常。”《疏》云:“二谛若是一,当成《解深密经》中所说的有四种过失(损害),若是异体,亦成四种过失,于一体,相反是异。”是说《解深密经》是唯识师自宗所许二谛是一有四损害(过失),若是异体亦有四种损害,故成立二谛一体,相反立为异。如是在中观处,中观师自宗,对二谛一体,相反成立为异。譬如离法界,即非如是法,因为法界者,如《辩中边论》说:“法界无作故。”所以一切法由谛实空说为空性。
六、了知的利益:由于了知二谛现象,则具有殊胜利益,因为于佛语义不迷惑,并能积集广大二种资粮,是趣向佛功德殊胜海的彼岸故。如《二谛论》云:“了知二谛相差别,则不愚迷能仁语,积集一切资粮已,圆满趣向世彼岸。”《入中论》云:“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释菩提心论》云:“知诸法性空,通达因果理,甚奇中甚奇,希有中希有。”
七、不了知的过失:若愚迷二谛现象者,是诸多过失的生源处,如《迦旃延那教授经》云:“迦旃延那,何故此世间多贪著有及贪著无,由彼贪著有无为缘,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愁叹,众苦损恼,由错乱业不得解脱。”佛经是说,耽著谛实有,及执世俗无,由是以增益[5]损减[6]恶见为缘而受种种痛苦故。又如《中论》云:“不知彼等谛,彼二相差别,于佛圣教法,不见甚深性。”《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清辩论师说:“无正世俗梯,欲上真性舍,向上攀登者,不堪为智者。”
有说:一切法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是究竟真性。如《经》云:“一切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又如《宝积经》云:“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第二边,永断彼二边者,即名为中道。”不合道理。
经初义是说:一切法胜义中非有无谛实,名言中非无彼亦无谛实,胜义中有与名言中无,二者俱亦无谛实,二者俱非亦无谛实义。第二义者,谓见真实有则是常见,见名言中无是显断见故。若不尔者,一切法(有法),应是有故,不是无故,定遍,因为若不是由自性无,必须是由自性有,如《回诤论》云:“若遮无自性,当成有自性。”
论义是说:有诸菩萨摩诃萨,真实中不见菩萨摩诃萨等经(有法),是开示修行自性者,谓不超越二谛境,就有境心处以方便智慧双运门来修习,开示是经的词句故。“设若此南瞻洲”等经(有法),是开示修行不共殊胜者,因为唯一是为自己与小乘作意意乐不共修行所证受。
第二、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二·开示四谛
第二、修行所缘开示四谛之教授
释苦等四谛。
释彼经义,谓“及诸谛”,彼即就词义门释,是说于色等苦果由自性空。此分:别释与略义二种。
一、别释分四:
(一)苦谛果:经云:“若学色空是名学,乃至学一切相智或不学即不见真实。”经义是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及十二缘起结合二十空。如《十万颂》、《一万八千颂》中说,若学此等七种空性是名为学。《摧难论》中说,蕴、界、谛、缘起、一切法、有为及诸无为法皆由自性空七种,释《般若经》义。是说于色等苦果自性空,及与般若波罗蜜多真如体性为一性。其义谓色自性空等经(有法),是教授苦谛,是为教授破除于彼苦谛实执所知境故,是经词义故。
(二)集谛因:经云:“色生有法或色灭有法真实中皆不见,乃至一切相智性空,性空者即一切相智。”释彼经义,谓集谛性空及以色等因不异性,色等者非集、非灭、非杂染、非清净的(有法)。其义是说色生(有法)或经(有法),是教授集谛,是为教授破除于所断集谛的实执故,是经词义故。
(三)灭谛果:经云:“何以故,舍利子,空性者不生不灭,非杂染非清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如是学者是名为学。”释彼经义,谓灭谛性空,远离生灭杂染清净增减等者,谓无色乃至亦无无明生,亦无无明灭,无佛亦无菩提。其义谓空性不生等经(有法),是教授灭谛,是为教授于所得灭谛破除实执故,是经词义故。
(四)道谛因: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我施波罗蜜多是名为学或不学,真实中皆不见,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名学般若波罗蜜多。”释彼经义,谓于道于施等波罗蜜多,及我或内空等者,谓外空等,前际,后际彼此具足非不具足修行,道的体性皆以无分别而为方便,教诫出离。是教授道谛,是为教授破除道谛在身中的实执故。
二、略义此中分六:一、释名;二、数决定;三、次第;四、各各自性;五、一与异;六、认识十六差别法。
(一)释名:说四谛的因由,谓圣者所见住十六差别法,唯诸圣者是谛,如实修行观见了知,诸凡夫众生不能如实了知及如实见故,名为四圣谛,是说唯是圣者所见谛故。
(二)数决定:四圣谛数决定的因由者,谓但希求解脱所抉择为主要,故决定为四种故。于所抉择为主,有抉择杂染品为主要的苦集二谛故,抉择清净品为主的灭道二谛故,是于生死流转与还灭的因果关系决定有四。
对于生死,谓能系缚的因为集谛,已系绑的果为苦谛,决定有二。于清净,谓能解脱生死的方便为道谛,解脱的果体为灭谛,决定有二种故。
(三)次第:就因果义理次第相顺,应先说集谛与道谛,应后说苦谛与灭谛,因为苦谛自因是从集谛所生,而灭谛由道谛力所得故。此中就有境内心现证次第相顺为次第,如此显示的因由者,谓先缘生死总别过患,极善思维后,必须生起欲离苦之心。若彼心已生,能不能离苦,于苦有因无因,思维彼因是常是无常,即能考察于集。若加如是观察,即能觉知十二缘起支内的业与烦恼二者是为苦因后,由此…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