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50

  ..續本文上一頁”乃至“能生如來應正等覺,亦能如實示世間相(佛言依世俗說)。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一切法性,無生無起,無知無見。”釋彼經義謂“無作用,及了知遍行,能示現無見”,是說無作用,遍行和無所見義。

  第九:1了知蘊等世間空性行相;2了知攝受所化眷屬宣說世間自性本空;3了知成熟所化衆生身中證知世間空性;4了知解脫所化衆生現見世間空性,有四種。釋彼經義(經文不錄)謂“世間真空相,說知及現見”。是說:1了知世間空性行相;2宣說世間空性;3證知世間空性;4現見世間空性。

  第十叁:1了知五蘊真如不思議;2了知五蘊法性一切戲論皆寂滅;3了知世間境有漏五蘊滅;4了知滅除五蘊有境心取舍,或此世間及他世間想滅有四種。(經文不錄)釋彼經義謂“不思議寂靜,世間滅想滅”,是說明:1不思議;2寂滅;3世間滅;4想滅。

  總攝彼等義謂“一切相智中,是說諸智相”。如是一切相智的智相差別有十六種,若表一切相智加行,即是智的性相,是由一切相智所攝。

  論義是說:1一切智及道相智境法差別,所緣體道,行相及真如;2所取一切法及非所取起耽著,通達遠離取不取邊之不同;3由智一切法無著的無著礙;4由能取所取不可得通達有所依之空性;5通達真如性無去來之無行;6通達色等無自性無生之無生;7有法、無法、二俱、俱非蘊界體性真如不可得故,通達者謂真如不可得,緣一切相智隨一行相之菩薩身中自性七瑜伽有法,是一切相智加行,是如來見法樂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故。彼相狀即是彼的性相。一切相智加行境有十六種者,謂依一切相智加行,從如來見法樂住,乃至了知滅除五蘊取舍,或此世間他世間異想有十六種故。

  癸二、勝相分二:子一、略標;子二、廣釋。

  子一、略標

  ——《般若經》卷444·1-445·11頁

  二、釋勝相分:結合及釋義二種。

  (一)結合:如前九頌總明智相加行,在智相之後以四頌釋勝相者,謂以智相(性相)行相,總則能生佛智作爲遍知加行,是爲了知彼等如是殊勝,應知是所爲故。如是此處以九頌說明智相總的自性,應知是以智之行相部分殊勝,所以由智的性相後以頌說明勝相。

  (二)釋義:菩薩身中十六體性,彼即勝出加行特別殊勝。謂“由難思等別”。此中分叁:一、就差別法數門略標;二、就自性門廣釋;叁、不正說小乘極爲應理。

  一、就差別法數門略標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1、根本:

  頌曰:由難思等別,勝進谛行境,十六刹那心,說明殊勝相。

  2、解釋:釋彼之義謂由難思及無比等差別爲緣,明苦等谛有境心苦法與苦類智忍,及以智相十六種,若表道相智等加行,即是勝相(性相)。

  子二、廣釋

  (二)就自性門廣釋分叁:

  [一]結合:何爲難思等差別法?就問門結合,是問難思等差別雲何。

  [二]根本:廣釋前面頌義,即難思與無比。

  頌曰:不思議無等,超越諸量數,攝聖智者了,證知諸不共,

  通疾無增減,修行及正行,所緣與所依,一切並攝受,

  及無味當知,十六殊勝性,由此勝余道,故名殊勝道。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謂由應正等覺等而說。此中分:殊勝體,及超勝二種。

  1、殊勝體分: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四刹那殊勝。

  (1)苦谛:能行佛智四因:1超過分別行境名不可思議;2以無能比喻名爲無等;3真實中超過名言是所能稱量名超越諸量;4勝出以言诠等數真實中超出數量,顯示通達苦谛自性四殊勝。“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爲大事故,出現世間;爲不可思議事故,出現世間;爲不可稱量故,出現世間;爲無數量事故,出現世間;爲無等等事故,出現世間。”釋彼經義謂“不思議無等,超越諸量數”。謂以正等覺等,能善遍取般若慧力,即名不思議、無等,真實中超過所量、真實中超過數量。

  (2)集谛:1如能舍王位付囑大臣能作彼事(喻事是大法王,付囑般若波羅蜜多),如般若母無分別所攝一切聖補特伽羅,攝一切斷證功德;2了知智者所應覺了如是之義;3遍知不共之殊勝非聲聞獨覺所行境甚深廣大事;4了知速疾殊勝不錯,顯示集谛有境心,法忍等四刹那殊勝。“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布施波羅蜜多,亦能成辦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亦能成辦內空”乃至“亦能成辦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現,如刹帝利灌頂大王,威德自在,降伏一切,以諸國事,付囑大臣,端拱無爲,安穩快樂,如來亦爾。爲大法王,降伏一切。”是說聲聞獨覺菩薩一切佛法,付囑般若等。釋彼經義謂“攝聖智者了,證知諸不共,通疾”。是說:1所攝一切聖補特伽羅;2智者所應了知;3遍知非聲聞等行境之事;4觀待自宗了知神通最極速疾。

  (3)滅谛:1世俗谛體性一切法無減,勝義谛體性一切法無增,了知遠離增益損減邊;2了知施者等見叁輪垢染清淨勝解施等與作意,了知恒常修習殊勝;3了知由勝義中叁輪清淨加行經多劫中修行所得,當成就福德智慧不顛倒之殊勝;4由了知無分別耽著所緣施等一切法,受持不舍般若波羅蜜多的所緣殊勝,顯示滅谛有境心,法忍等四種殊勝。“爾時欲色界諸天衆,俱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爲甚深,難見難覺,不可尋思”等。釋彼經義謂“無增減,修行及正行,所緣”。是說:1依世俗谛及勝義谛一切法無減無增體性;2依叁輪清淨恒常修行施等波羅蜜多;3正加行經多劫修行,當真實成就福德智慧;4所緣一切法無分別。

  (4)道谛:1了知所依殊勝;2了知無缺殊勝;3了知遍攝持殊勝;4(了)知無味著殊勝。是道谛有境心,法忍等四殊勝。“佛告善現,譬如泛海,所乘船破,其中諸人,若有取木器物浮囊板片死屍爲依附者,定知溺死,不至彼岸。”乃至“菩薩摩诃薩,終不中道退入聲聞,或獨覺乘”乃至“譬如有人年百二十,老耄衰朽,複加重病”乃至“菩薩摩诃薩以如是方便善巧遍攝持,當成無上正等正覺。”釋彼經義爲“所緣與所依,一切並攝受,及無味當知”。是說:1法界自性爲菩薩所依;2願等波羅蜜多圓滿因之資糧;3由善知識方便遍攝持;4無耽著味著。如是名爲“十六殊勝性”者如其次第爲苦等谛諸刹那殊勝。

  2、超勝:“由此勝余道,故名殊勝道”。是說誰能勝出聲聞等道,即是趣入菩薩等道相智第二殊勝道。

  (叁)不正說小乘極爲應理:是故彼等者由生起遠離耽著殊勝等性相,易于了知故不解說。

  論義是說,煩惱相狀等寂滅的菩薩十六瑜伽(有法),是勝出聲聞獨覺加行最極殊勝的加行,是不思議等爲殊勝的菩薩瑜伽故。顯明彼(征)相狀是彼的性相,大乘加行勝相有十六種者,謂四谛有境心,智忍十六刹那殊勝的性相有十六種故。

  癸叁、作用

  ——《般若經》卷445·11-446·8頁

  叁、釋作相分叁:

  (一)結合:大乘加行勝相之後,說大乘加行作相的因由者,應知由勝相勝出聲聞獨覺加行最殊勝,由諸加行能成辦利他作用故,說有二頌,名爲結合加行,若是由勝相決斷(部分)諸作用,即是此處二頌作用的性相。

  (二)根本:于彼作相分十一種。

  頌曰:作利樂濟拔,諸人歸依處,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導師,

  並任運所作,不證叁乘果,最後作所依,此即作用相。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是說作未來的利樂等。此中分:1、菩薩身中一切智加行作相;2、道相智加行作相;3、一切相智加行作相叁種。

  1、菩薩身中一切智加行的作相分叁:1未來後生利樂的作相;2此生利樂的作相;3濟拔利樂的作相叁種。經雲(445·11-446·8頁):“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诃薩能爲難事,于一切自性空中,希求無上正等菩提,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又雲:“善現,雲何菩薩摩诃薩,爲諸世間得義利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善現,諸菩薩摩诃薩,爲欲解脫一切有情諸苦惱事。”又雲:“善現,雲何菩薩摩诃薩,爲與世間作皈依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乃至“作舍宅故”。釋彼經義謂“作利樂濟拔”。是說:1作未來利樂;2作此生利樂;3以引發無苦非異熟法性義利,是一切智利樂等之差別有叁種。

  2、道相智加行作相分七:1皈依作相;2住處作相;3親眷作相;4洲渚作相;5導師作相;6任運作相;7不作證叁乘果作相有七種。釋彼經義(經文不錄)謂“諸人皈依處,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導師,並任運所作,不證叁乘果”。是說:1畢竟利樂;2滅除苦因;3通達生死涅槃平等性;4通達自他義利所依性;5成辦利他;6一切有情義利任運而轉;7不作證以叁乘出離果。此等時中以如實修行義利,是道相智皈依等的作相有七種。

  3、一切相智加行作相:作所依事唯有一種。經雲:“善現,一切法色本性,不可超越彼等本性。”乃至“無量善友攝受護念,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淨信及生勝解。”釋彼經義謂“最後作所依”。是說一切相智宣說一切法成辦義利,是一切相智所依事業一種。

  略攝彼等義,即“此即作用相”。如是以作用行相,如是若表叁智加行,即是作用的定相。

  論義是說,由煩惱相狀等寂滅的菩薩十六種瑜伽(有法),是修行利他作用殊勝加行,是利樂濟拔等作用殊勝的菩薩瑜伽故。顯示彼相狀即是彼的性相。大乘加行的作相有十一種,以一切智加行爲緣的作相有叁;道相智加行爲緣的作相有七;一切相智加行爲緣有一種故。

  癸四、自性相

  ——《般若經》卷446·8-447·12頁

  四、釋自性相分叁:

  (一)結合:以作用相十一種,作爲能了知生起利他圓滿諸加行的自性,即在此自性處以叁頌顯示故,名以結合作相若了知諸自性,即是此叁頌的自性相…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