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51

  ..續本文上一頁

  (二)根本:明自性相有十六種:

  頌曰:離煩惱狀貌,障品及對治,難性與決定,所爲無所得,

  破一切執著,及名有所緣,不順無障礙,無迹無去生,

  真如不可得,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許爲第四相。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謂欲貪等煩惱。于此等根本與釋義分:一、釋自性各各義;二、釋略義所表理趣二種。

  1、釋自性各各義分叁:一、一切智加行自性相;二、道相智加行自性相;叁、一切相智加行自性相。

  一、一切智加行自性相有四種:1遠離貪等煩惱現行;2遠離彼貪等煩惱的相狀粗重果;3遠離彼貪等的相貌因事(事物)現象(狀況),持樂淨等非如理作意,及執五蘊等谛實;4遠離耽著貪無貪,瞋無瞋,癡無癡,所治品與對治品之自性有四種。經雲(446·8-447·12頁):“具壽善現複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诃薩,能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生于淨信及生勝解,是菩薩摩诃薩心,何性何相,何狀何貌。佛告善現”乃至“心以調伏貪瞋癡及遠離貪瞋癡,爲性爲相,爲狀爲貌。”以及無貪寂滅性。釋彼經義謂“離煩惱狀貌,障品及對治”是說:1了知貪等煩惱性;2了知貪等煩惱相狀身粗重;3了知煩惱狀貌非如理作意;4了知貪無貪等所治品與能對治品一切皆空性,即名遠離一切智自性有四種。

  二、道相智加行自性相有五種:1在勝義中無披甲作有情義利,在名言中披甲解脫有情憂苦的難性自性;2以不墮小乘自性決定趣一大乘自性;3長久修行修叁大所爲事的所爲自性;4通達所修修者修法,在勝義中不可得的無所得自性;5從般若母至一切相智之中,破除執著諸法的無執著自性有五種。釋彼經義(經文不錄)謂“難性與決定,所爲無所得,破一切執著”。是說:1在勝義中無解脫有情憂苦的難性;2不墮余性相決定一乘;3長久所修殊勝所爲;4所修、修者、修法不可得;5破除執著一切法如是清淨者,是道相智自性五種。

  叁、一切相智加行自性有七種:1一切智及道相智所緣境中差別之事體道行相,及緣真如自性;2破除執著世間之所取及非所取,從色乃至一切相智之間,通達執著一切法遠離所取非所取邊,與世間一切法不順自性相;3由智了知色等一切無障礙自性相;4通達所取能取勝義中不可得無所(依)迹自性相;5通達真如無去來自性相;6由色是無自性空性通達無生自性相;7通達有性無性二俱二非第叁聚本性,真如不可得自性相,如其次第有七種。釋彼經義(經文不錄)謂“及名有所緣,不順無障礙,無迹無去生,真如不可得”。如是以此十六自性,如是所相叁智加行性相,許爲第四自性的性相。

  2、釋略義所表理趣:就數門攝義:總則若總攝爲一,加行性相有九十一種。叁智相各有十六,勝相有十六,作相有十一,自性相有十六,加行性相總有九十一。

  論義是說:遠離煩惱相狀等菩薩十六瑜伽(有法),于汝顯示性相名言的因由者,謂汝是能表十六加行之事,作如是說故。是說大乘加行自性相有十六種,謂此中一切智加行自性相有四,道相智加行自性相有五,一切相智加行自性相有七種故。(初)一切智加行自性相者謂:1遠離煩惱;2煩惱狀貌;3所治品與4能對治品的自性相有四種故。(二)道相智加行自性相,謂有:1難行事自性相;2決定一乘自性相;3所爲自性相;4無所得自性相;5無執著自性相有五種故。(叁)一切相智加行自性相,謂:1有所緣自性相;2與一切世間不順自性相;3無障礙自性相;4無迹(無基礎、空)自性相;5無去自性相;6無生自性相;7真如不可得自性相有七種故。

  庚二、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分叁:辛一、明正所爲機;辛二、生能熟道之次第;辛叁、生殊勝現觀之次第。

  辛一、明正所爲機分二:壬一、道總相;壬二、明正所化機。

  壬一、道總相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六·大乘順解脫分

  ——《般若經》卷447·12-448·1頁

  第六、釋大乘順解脫分

  第四、釋依身中所作順解脫分分二:一、經說;二、論釋。

  一、經說(447·12-448·1頁):如《真如品》中說,菩薩摩诃薩,失壞六十有法,成爲小乘阿羅漢,雖親近承事五百佛而修行布施等,但不以般若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所攝受之余。經雲:“舍利子,是菩薩乘補特伽羅,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常不遠離一切智智心,于一切時,大悲爲上首,雖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亦修般若而不取相。”乃至“修一切相智而不取相。”“攝受般若波羅蜜多,常不遠離方便善巧。”

  二、論釋分:結合與釋義二種。

  (一)結合:前說功德過失性相解脫,加行性相之後,說順解脫分的因由者,謂順解脫分具足善法,唯在身中生起,從諸加行性相門即能了知生起,如是說故。是對順解脫分的善根說爲回複加行生起遍知,名順解脫分。

  (二)釋義分二:一、自性;二、差別。

  [一]自性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1、根本:就釋經義門名順解脫分。

  頌曰:無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謂順解脫分。

  2、解釋:就詞義門釋,謂由所緣無相之智的行相,從施等波羅蜜多至一切相智,在自身中善巧生起者,謂現證圓滿一切行相,于此許爲是順解脫分。

  壬二、明正所化機

  [二]差別分叁:

  1、結合:“緣佛等淨信”等二頌有法,有所爲者,謂施等在自身中善巧生起,爲顯示彼故所說,名結合。何爲善巧?爲顯彼故即說頌文。

  2、根本:

  頌曰: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

  知一切諸法,智慧共爲五,利易證菩提,許鈍根難證。

  3、解釋:就詞義門釋,“淨信”與“精進”等,彼亦分體性與身中差別有二。

  (1)體性:謂:信、精進、念、定及慧的本身即具有順解脫分如次有五種。釋彼之義(經文不錄)謂:“緣佛等淨信,精進行施等,意樂圓滿念,無分別等持,知一切諸法”。是說:信、精進、念、叁摩地(定)、般若慧殊勝根,無自性。如數謂:佛、施、意樂圓滿、無分別、一切法,是善巧遍知一切行相的五種境。

  (2)身中(相續)差別:信等利根或上根,易得圓滿菩提,信等鈍根或下根,則難得圓滿菩提,以及信等中根如次有叁。“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極難信解,甚難證得。”乃至“時舍利子語善現言,由此因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極難信解,甚難證得,所以者何?諸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都無自性,皆如虛空,譬如虛空不作是念,我當信解,疾證無上正等菩提。”釋彼經義謂“利易證菩提,許鈍根難證”。如此一切是說非得無上菩提,于信等上等利根易證無上正等菩提,說名鈍根難證。若以法性力,諸中根者證獨覺菩提,諸下根者證聲聞菩提。

  此處論文可分:總義與論義二種。

  一、總義分四:一、資糧道之所依身;二、能依資糧道自性;叁、相狀;四、釋名。

  (一)資糧道之所依身分:身所依與心所依二種。

  [一]身所依:大乘資糧道六道衆生之所依身皆有新生之小乘資糧道者,唯叁洲男女身皆有新生之所依,是毗婆沙師所許。如《俱舍論》雲:“殖在人叁洲”。是說順解脫分,唯叁洲人。叁惡趣無,無般若故。諸天無,無厭苦故。北洲無者以無厭離心及般若故。(見《俱舍論釋》)

  [二]心所依:由已得諸靜慮根本定,名靜慮根本定;尚未得彼名近分靜慮;諸未得是依欲心生起。

  (二)能依資糧道自性:自性者謂聞思所生爲主,亦有修所生。如《集論》雲:“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屍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當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複有所余,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俱舍論》雲:“聞思成叁業。”是說順解脫分,聞思所生唯散地,故叁業爲體。密意是說非是修所生爲主,是故,一切相智于自身中修習善巧的菩薩法現觀,即是此處正說順解脫分的定相。若分有下中上叁品。

  (叁)相狀:總則,何時若已生起真實希求解脫之心,即安立爲順解脫分,是得大乘順解脫分的相狀者,謂緣生死過患,聞說無我及涅槃功德教誡,身毛皆豎,涕淚悲泣,應知有順解脫分的善根,如見夏季芽生,便知有種。大乘資糧道殊勝者,謂後當說(法身品)二十一聚無漏智所攝的現觀一切正理,由聞思斷除增益,隨後修習一切現觀,若生起殊勝受用,爲大乘資糧道殊勝,及是叁無數劫成佛道之初,即是大乘順解脫分,是此處正說安立得大乘順解脫分。于彼無盡甚深義,不驚不怖,無有恐懼等,亦是得大乘資糧道的相狀。如《二萬頌光明論》雲:“誰能作證順解脫分,此的相狀有叁種,謂心不退不怖的性相;不恐不懼的性相;意不悔不驚的性相。”

  (四)釋名:爲各自獲得菩提故,若從無始積集資糧之道,即名資糧道;由于是與得解脫隨順之道,即名順解脫分。

  二、論義是說:菩薩資糧道利根身中的智(有法),是此處正說大乘順解脫分,一切相智于自身中修行善巧是菩薩的法現觀故。

  菩薩資糧道利根(有法),善巧修習信等五境,是:1緣正法的信心;2修習一切善法的精進;3意樂圓滿的大乘發心;4無分別叁摩地;5善巧修習緣如所有盡所有諸般若慧故。大乘順解脫分就體性門分有五種,是以信等五根所攝有五種故。1以大乘不共皈依爲緣,是善巧道的根本信心;2總以學行爲緣是善巧精進;3以行的所依發心爲緣,是善巧意樂圓滿;4學最後定慧二波羅蜜爲緣,是善巧定慧故。莊嚴所爲的所化衆生(有法),于汝有二種者,謂于汝利根鈍根二種故。

  辛二、生能熟道之次第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七·大乘順抉擇分

  ——《般若經》卷448·1-448·7

  第七、釋大乘順抉擇分

  第二、釋殊勝加行在身中生起的修行次第分叁:一、…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