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勝加行生起之時;二、已生起殊勝加行所依的補特伽羅;叁、彼補特伽羅修行次第。
一、殊勝加行生起之時分二:一、正說;二、斷重複過。
(一)正說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一]結合:論身建立謂“順解脫抉擇”是說順解脫分後,說順抉擇分的因由者,謂順解脫已在身中生起,歡喜利他,當出生順抉擇分,作如是說故。是說已生起順解脫分之歡喜心,當出生順抉擇分。
[二]根本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說(448·1-448·7頁):“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诃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當于何住,應雲何住。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當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2、論釋:釋彼經義
頌曰:此暖等所緣,贊一切有情,緣彼心平等,說有十種相,
自滅除諸惡,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贊同法爲頂,
如是當知忍,自他住聖谛,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謂通達一切行相現前圓滿。此中亦分:一、各各解釋;二、略義。
1、各各解釋分:暖、頂、忍、世第一法。
(1)暖:暖分下中上叁品,如其次第有叁種。經雲:“若菩薩摩诃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當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等。釋彼經義謂“此暖等所緣,贊一切有情,緣彼心平等,說有十種相”。謂通達一切行相現前圓滿,有:1平等心;2大慈心;3饒益心;4無瞋恚心;5無惱害心五種。又其余五種:當于一切有情:1起父母心;2如兄弟姊妹心;3如子女心;4如親朋心;5如親族心。如是緣一切有情者許爲暖。初二心是下品暖行相者,謂欲此生成辦利他故。其次叁心爲中品暖行相者,謂欲此生後生饒益他故。其次五心是上品暖行相者,謂欲此生後生俱成辦利他故。
(2)頂:頂分下中上叁品,如其次第有叁種:經雲:“應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恒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應自圓滿六波羅蜜多;亦勸他圓滿六波羅蜜多;恒正稱揚圓滿六波羅蜜多法。”“應自住十八空;亦勸他住十八空;恒正稱揚住十八空法。”釋彼之義謂“自滅除諸惡,安住布施等,亦令他住彼,贊同法爲頂”經義是說,善不善如數斷除及受持門,遮止及趣入之自體;就彼之門亦令他離罪業,住善法清淨加行有二種;自他趣入真如稱揚贊歎二種同法,名爲無邊,以彼等緣諸有情者即名爲頂。
(3)忍:忍分下中上叁品所緣,如其次第有叁種:經雲:“應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亦勸他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恒正稱揚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法。”“應自起證預流果智,而不證實際得預流果。”“應自入菩薩正性離生位”等。釋彼之經義謂“如是當知忍,自他住聖谛”。是說頂位以自他所依之差別,如是所緣與行相清淨,如是以加行與稱揚同法諸行相,緣自他所依苦等谛者是名爲忍。
(4)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亦分下中上叁品所緣如其次第,經雲:“應自嚴淨佛土成熟有情。”“應自起菩薩神通”“應自起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乃至“說是菩薩所住法時,二千菩薩得無生忍。”釋彼經義謂“如是第一法,成熟有情等”。如前所說,唯自他所依,以能成熟能解脫等清淨行相,所緣有情者即是世第一法。
2、略義:如是即是順抉擇分。
論義是說:大乘加行道(有法),是所緣一切有情者,就見一切有情心平等門所緣故。此中亦有以大乘加行道暖,于一切有情心平等十門所緣者,謂下品暖于一切有情貪瞋品類未斷平等心;以欲成辦現在利義慈心行相所緣,以中品暖欲成辦未來利益心所緣;以破憍慢于他安樂無瞋心所緣;以無惱害心所緣,上品暖以男女老年如父母心所緣;等輩如兄弟姐妹心所緣;少年如子女心所緣;饒益親友心所緣;堅意朋友心所緣;及親屬心所緣故。
大乘加行道頂于一切有情心有叁種所緣,自離不善處,于他所化衆生離不善加行;自住施等善法,勸勉他所化衆生住善法加行爲一種;勸勉他所化衆生自能行善惡取舍、自語稱揚贊歎;由心歡喜見同法行時亦稱揚贊歎,二者由叁門所緣。
下品頂處自離害生命,亦安他所化衆生;並加稱揚離害生命法,未待勸勉能作稱揚欲樂歡喜。中品時自住六波羅蜜,乃至亦勸他安住,安立彼如前;上品時自住內空,乃至修順逆十二緣起,亦安立他住如前故。
大乘加行道忍時于一切有情心有叁種所緣,下品自住知四谛乃至安立他住四谛叁種。中品時雖自知預流果智而不作證實際得預流果,乃至安立他等叁種。上品時自住菩薩見道的因,亦安立他等所緣故。
世第一法,于一切有情心有叁種所緣,謂下品時自住成熟有情等;乃至令他安住,不待勸勉以語稱揚;以歡喜心作同法者贊揚叁種所緣。中品時自起菩薩神通,亦安立他等叁種所緣。上品時自起一切相智,斷除貪等習氣結生煩惱,安立他等有叁種故。
若略攝此處義,正說大乘順抉擇分(有法),主要是後得智之體性,意樂加行圓滿以十九種所緣有情,是故主要以方便分爲殊勝,是此處正說的菩薩義現觀,是此處正說大乘順抉擇分的性相。
(二)斷重複過:由于修習一切行相、道和體的種種差別,如其次第,于一切相智等現觀叁種中,以通達世間順抉擇分爲先導,是通達出世間的見道和修道,圓滿現證一切行相等有叁種者,令修習輾轉向上分位差別,由一切行相殊勝道所攝的無漏智,由令下中上叁品漸次生起,同時爲生起所破故,應知順抉擇分等是就名言中所說。(恐文繁不錄)
辛叁、生殊勝現觀之次第分二:壬一、不退無上菩提之相;壬二、引發叁身之殊勝道。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八·有學不退僧
——《般若經》卷448·7-450·18頁
壬一、不退無上菩提之相分二:癸一、略標;癸二、廣釋
第八、釋有學不退轉相
二、釋已生起殊勝加行所依的補特伽羅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448·7-450·18頁):“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我等當以何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能如實知諸異生地,諸聲聞地,諸獨覺地,諸菩薩地,諸如來地。如是諸地,有說有異而于諸法真如理中,無變異,無分別,皆無二無分。”乃至“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這是總顯不退轉相,乃至各各分別解說。
(二)、論釋分:結合與釋義二種。
[一]結合:論身建立謂“抉擇,有學不退衆。”是說順抉擇分後,說不退轉相的因由者,謂從如前所說順抉擇分,當出生不退轉相,如是說故。不退轉菩薩僧由順抉擇分所生,是不退轉菩薩的定相。
[二]釋義分叁:一、就相狀有門略示;二、廣釋有法相狀體性;叁、略攝相狀與有相狀義。
1就相狀有門略示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1)根本:就略示經義門釋
頌曰:從順抉擇分,見修諸道中,所住諸菩薩,是此不退衆。
(2)解釋:就詞義門釋,從四順抉擇分,及見道與修道解說,通
達彼彼(加、見、修)以爲方便所安住,彼等即是有學不退轉菩薩僧。
論義是說:得不退轉相的菩薩有叁種者,謂有得不退轉相加行道利根菩薩;見道中根菩薩;住清淨地的鈍根菩薩故。
總義分五:一、不退轉補特伽羅的體性;二、差別;叁、不退轉義;四、不退轉相;五、由彼相以表不退轉規則。
一、不退轉補特伽羅的體性:于色等上退轉實執現行等四十四相狀,在身中隨得一種之菩薩,是得不退轉相狀菩薩僧的定相。
二、差別:得不退轉相的菩薩加行道等有叁種,若是圓滿無上菩提不退轉的菩薩,不悉是得不退轉相的菩薩,首先大乘定性菩薩在資糧道者,圓滿無上菩提雖是不退轉僧,但未得不退轉相,說明雖有不退轉,但未得不退轉相,與《金鬘論》所說相同。
叁、不退轉義:就意樂門說,唯獨自已希求解脫之意樂,能克製生起現行之機緣;就加行門說若通達方便智慧堅固,安立爲得不退轉相。若是專爲自己希求解脫不起意樂現行的補特伽羅,就意樂門說不悉是得退轉相,因爲鈍根菩薩加行道,即是與彼補特伽羅相同故,身中同彼意樂現行的菩薩在加行道無有故,彼無有舍大乘發心故。若通達方便智慧獲得堅固,就加行門說不悉是獲得不退轉,因爲住大乘加行忍位的鈍根菩薩亦得彼故,由彼得大乘加行道忍故。
四、不退轉相:于誰自具的補特伽羅圓滿無上菩提業,作爲堅信不退轉即能成辦清淨者,即是不退轉相的體性。此中若分有:加行道不退轉二十種相,見道不退轉十六相,修道不退轉八相,總有四十四相。
五、由彼相以表不退轉規則:加行道利根菩薩(有法),具足智慧殊勝者,就空性種類差別無邊門所顯示等,是具足身語名言殊勝的菩薩故。加行道利根菩薩(有法),具足方便殊勝者,謂不忍有情有少許苦的身毛皆豎,涕淚悲泣等,是具足身相(相狀)殊勝的菩薩故。加行道利根菩薩(有法),就專爲自己希求解脫的意樂現在機緣已滅盡門爲因,是具有功能威力圓滿出生菩提者,因爲是通達方便智慧殊勝堅固,安住大乘順抉擇分的菩薩故。
癸二、廣釋分叁:子一、加行道不退轉相;子二、見道不退轉相;子叁、修道不退轉相。
子一、加行道不退轉相分二:醜一、略標;醜二、廣釋。
醜一、略標
2、廣釋有法相狀體性分:結合與釋義二種。
(1)結合:得不退轉相叁種補特伽羅,彼的性相若是不同異別,即是就詢問門結合,是問彼等性相雲何不同。
(2)釋義分叁:一、釋加行道不退轉相;二、釋見道不退轉相;叁、釋修道不退轉相。
〈1〉釋加行道不退轉相分:略標與廣釋二種。
[1]略標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1]結合:彼等之初釋加行道不退轉相的因由者,謂以生起次第爲緣如是說故,名爲結合,且以一頌爲安住順抉擇分等之定相。
[2]根本:略標釋加行道不退轉相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