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50

  ..续本文上一页”乃至“能生如来应正等觉,亦能如实示世间相(佛言依世俗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一切法性,无生无起,无知无见。”释彼经义谓“无作用,及了知遍行,能示现无见”,是说无作用,遍行和无所见义。

  第九:1了知蕴等世间空性行相;2了知摄受所化眷属宣说世间自性本空;3了知成熟所化众生身中证知世间空性;4了知解脱所化众生现见世间空性,有四种。释彼经义(经文不录)谓“世间真空相,说知及现见”。是说:1了知世间空性行相;2宣说世间空性;3证知世间空性;4现见世间空性。

  第十三:1了知五蕴真如不思议;2了知五蕴法性一切戏论皆寂灭;3了知世间境有漏五蕴灭;4了知灭除五蕴有境心取舍,或此世间及他世间想灭有四种。(经文不录)释彼经义谓“不思议寂静,世间灭想灭”,是说明:1不思议;2寂灭;3世间灭;4想灭。

  总摄彼等义谓“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如是一切相智的智相差别有十六种,若表一切相智加行,即是智的性相,是由一切相智所摄。

  论义是说:1一切智及道相智境法差别,所缘体道,行相及真如;2所取一切法及非所取起耽着,通达远离取不取边之不同;3由智一切法无着的无着碍;4由能取所取不可得通达有所依之空性;5通达真如性无去来之无行;6通达色等无自性无生之无生;7有法、无法、二俱、俱非蕴界体性真如不可得故,通达者谓真如不可得,缘一切相智随一行相之菩萨身中自性七瑜伽有法,是一切相智加行,是如来见法乐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随一所缘的菩萨瑜伽故。彼相状即是彼的性相。一切相智加行境有十六种者,谓依一切相智加行,从如来见法乐住,乃至了知灭除五蕴取舍,或此世间他世间异想有十六种故。

  癸二、胜相分二:子一、略标;子二、广释。

  子一、略标

  ——《般若经》卷444·1-445·11页

  二、释胜相分:结合及释义二种。

  (一)结合:如前九颂总明智相加行,在智相之后以四颂释胜相者,谓以智相(性相)行相,总则能生佛智作为遍知加行,是为了知彼等如是殊胜,应知是所为故。如是此处以九颂说明智相总的自性,应知是以智之行相部分殊胜,所以由智的性相后以颂说明胜相。

  (二)释义:菩萨身中十六体性,彼即胜出加行特别殊胜。谓“由难思等别”。此中分三:一、就差别法数门略标;二、就自性门广释;三、不正说小乘极为应理。

  一、就差别法数门略标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

  颂曰:由难思等别,胜进谛行境,十六刹那心,说明殊胜相。

  2、解释:释彼之义谓由难思及无比等差别为缘,明苦等谛有境心苦法与苦类智忍,及以智相十六种,若表道相智等加行,即是胜相(性相)。

  子二、广释

  (二)就自性门广释分三:

  [一]结合:何为难思等差别法?就问门结合,是问难思等差别云何。

  [二]根本:广释前面颂义,即难思与无比。

  颂曰: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

  通疾无增减,修行及正行,所缘与所依,一切并摄受,

  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谓由应正等觉等而说。此中分:殊胜体,及超胜二种。

  1、殊胜体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刹那殊胜。

  (1)苦谛:能行佛智四因:1超过分别行境名不可思议;2以无能比喻名为无等;3真实中超过名言是所能称量名超越诸量;4胜出以言诠等数真实中超出数量,显示通达苦谛自性四殊胜。“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为大事故,出现世间;为不可思议事故,出现世间;为不可称量故,出现世间;为无数量事故,出现世间;为无等等事故,出现世间。”释彼经义谓“不思议无等,超越诸量数”。谓以正等觉等,能善遍取般若慧力,即名不思议、无等,真实中超过所量、真实中超过数量。

  (2)集谛:1如能舍王位付嘱大臣能作彼事(喻事是大法王,付嘱般若波罗蜜多),如般若母无分别所摄一切圣补特伽罗,摄一切断证功德;2了知智者所应觉了如是之义;3遍知不共之殊胜非声闻独觉所行境甚深广大事;4了知速疾殊胜不错,显示集谛有境心,法忍等四刹那殊胜。“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布施波罗蜜多,亦能成办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亦能成办内空”乃至“亦能成办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现,如刹帝利灌顶大王,威德自在,降伏一切,以诸国事,付嘱大臣,端拱无为,安稳快乐,如来亦尔。为大法王,降伏一切。”是说声闻独觉菩萨一切佛法,付嘱般若等。释彼经义谓“摄圣智者了,证知诸不共,通疾”。是说:1所摄一切圣补特伽罗;2智者所应了知;3遍知非声闻等行境之事;4观待自宗了知神通最极速疾。

  (3)灭谛:1世俗谛体性一切法无减,胜义谛体性一切法无增,了知远离增益损减边;2了知施者等见三轮垢染清净胜解施等与作意,了知恒常修习殊胜;3了知由胜义中三轮清净加行经多劫中修行所得,当成就福德智慧不颠倒之殊胜;4由了知无分别耽着所缘施等一切法,受持不舍般若波罗蜜多的所缘殊胜,显示灭谛有境心,法忍等四种殊胜。“尔时欲色界诸天众,俱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等。释彼经义谓“无增减,修行及正行,所缘”。是说:1依世俗谛及胜义谛一切法无减无增体性;2依三轮清净恒常修行施等波罗蜜多;3正加行经多劫修行,当真实成就福德智慧;4所缘一切法无分别。

  (4)道谛:1了知所依殊胜;2了知无缺殊胜;3了知遍摄持殊胜;4(了)知无味着殊胜。是道谛有境心,法忍等四殊胜。“佛告善现,譬如泛海,所乘船破,其中诸人,若有取木器物浮囊板片死尸为依附者,定知溺死,不至彼岸。”乃至“菩萨摩诃萨,终不中道退入声闻,或独觉乘”乃至“譬如有人年百二十,老耄衰朽,复加重病”乃至“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方便善巧遍摄持,当成无上正等正觉。”释彼经义为“所缘与所依,一切并摄受,及无味当知”。是说:1法界自性为菩萨所依;2愿等波罗蜜多圆满因之资粮;3由善知识方便遍摄持;4无耽着味着。如是名为“十六殊胜性”者如其次第为苦等谛诸刹那殊胜。

  2、超胜:“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是说谁能胜出声闻等道,即是趣入菩萨等道相智第二殊胜道。

  (三)不正说小乘极为应理:是故彼等者由生起远离耽着殊胜等性相,易于了知故不解说。

  论义是说,烦恼相状等寂灭的菩萨十六瑜伽(有法),是胜出声闻独觉加行最极殊胜的加行,是不思议等为殊胜的菩萨瑜伽故。显明彼(征)相状是彼的性相,大乘加行胜相有十六种者,谓四谛有境心,智忍十六刹那殊胜的性相有十六种故。

  癸三、作用

  ——《般若经》卷445·11-446·8页

  三、释作相分三:

  (一)结合:大乘加行胜相之后,说大乘加行作相的因由者,应知由胜相胜出声闻独觉加行最殊胜,由诸加行能成办利他作用故,说有二颂,名为结合加行,若是由胜相决断(部分)诸作用,即是此处二颂作用的性相。

  (二)根本:于彼作相分十一种。

  颂曰:作利乐济拔,诸人归依处,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导师,

  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最后作所依,此即作用相。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作未来的利乐等。此中分:1、菩萨身中一切智加行作相;2、道相智加行作相;3、一切相智加行作相三种。

  1、菩萨身中一切智加行的作相分三:1未来后生利乐的作相;2此生利乐的作相;3济拔利乐的作相三种。经云(445·11-446·8页):“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自性空中,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又云:“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为诸世间得义利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为欲解脱一切有情诸苦恼事。”又云:“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皈依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乃至“作舍宅故”。释彼经义谓“作利乐济拔”。是说:1作未来利乐;2作此生利乐;3以引发无苦非异熟法性义利,是一切智利乐等之差别有三种。

  2、道相智加行作相分七:1皈依作相;2住处作相;3亲眷作相;4洲渚作相;5导师作相;6任运作相;7不作证三乘果作相有七种。释彼经义(经文不录)谓“诸人皈依处,宅舍示究竟,洲渚及导师,并任运所作,不证三乘果”。是说:1毕竟利乐;2灭除苦因;3通达生死涅槃平等性;4通达自他义利所依性;5成办利他;6一切有情义利任运而转;7不作证以三乘出离果。此等时中以如实修行义利,是道相智皈依等的作相有七种。

  3、一切相智加行作相:作所依事唯有一种。经云:“善现,一切法色本性,不可超越彼等本性。”乃至“无量善友摄受护念,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净信及生胜解。”释彼经义谓“最后作所依”。是说一切相智宣说一切法成办义利,是一切相智所依事业一种。

  略摄彼等义,即“此即作用相”。如是以作用行相,如是若表三智加行,即是作用的定相。

  论义是说,由烦恼相状等寂灭的菩萨十六种瑜伽(有法),是修行利他作用殊胜加行,是利乐济拔等作用殊胜的菩萨瑜伽故。显示彼相状即是彼的性相。大乘加行的作相有十一种,以一切智加行为缘的作相有三;道相智加行为缘的作相有七;一切相智加行为缘有一种故。

  癸四、自性相

  ——《般若经》卷446·8-447·12页

  四、释自性相分三:

  (一)结合:以作用相十一种,作为能了知生起利他圆满诸加行的自性,即在此自性处以三颂显示故,名以结合作相若了知诸自性,即是此三颂的自性相…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