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出生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總義分叁:一、定相;二、差別;叁、界限。
一、定相:成爲自己能得的方便,由修大乘加行力所得的功德,是大乘加行功德的定相。若是加行功德,不悉(完全)是大乘加行的功德,因爲聲聞有加行功德故。
二、差別:此中若分有十四種:1修加行分位時,爲摧伏魔力故,由諸佛加持;2引發加行功能義利,由如來護念;3引發彼加行殊勝義利,由諸佛智慧觀見;4接近如來;5書寫受持般若母的利益廣大;6能作如來事業;7二障的對治法圓滿;8獲得諸如來宣說一切相智;9如來與善友攝持;10勤求世間諸法之欣喜等;11誓願作一切有情義利如來皆隨喜;12欲樂甚深廣大增上勝解;13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功能殊勝;14後生中亦能完全獲得般若波羅蜜多故。
叁、界限:從大乘資糧道第二刹那至佛地。
壬二、加行過失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四·加行過失
——《般若經》卷440·4-441·17頁
第四、釋加行過失
二、釋所舍過失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440·4-441·17頁魔事品、兩不和合品):以上所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生起諸功德所余,經雲:“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諸善男子善女人等,發趣無上正等菩提,修行六波羅蜜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贊說彼等功德,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雲何應知留難魔事。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樂爲有情宣說法要,應時言辯,不速現前,當知是爲菩薩魔事。”(藏漢文經文義稍別)
(二)根本:就釋彼經義門釋彼加行過失有四十六種。
頌曰:當知諸過失,有四十六種。
(叁)解釋:就詞義門釋,由設大劬勞乃能獲得。此中分:加行未生令生,已生安住,近違緣住有二十叁種;缺乏順緣有二十叁種。
若于加行生、加行住和加行圓滿隨一留難魔事,是加行過失的定相。界限:從未入道乃至第七地。
修加行之過失有四十六種魔事,依自違緣有二十種:
一、謂修加行時長時勤勞乃能得知,由此疲厭;
二、修加行時速得辯才,由此憍逸;
(此二是依辯才而生)
叁、修加行時,頻申欠呿無端戲笑等,由身粗重令心散亂;
四、修加行時,由心粗重令心散亂;
五、修加行時,非理發起持誦等事;
(此叁是由粗重而生)
六、修加行時,持取退轉般若之因;
七、修加行時,于得一切相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
八、修加行時,棄舍甚深般若,趣小乘道退失妙味;
九、修加行時,于小乘法尋求一切相智,退失攝持大乘;
十、修加行時,棄舍所得般若而于小乘法尋求一切相智,退失所爲;
十一、修加行時,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隨順因果;
十二、修加行時,執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無上叁身之因;
(此七是退失大乘之因)
十叁、修加行時,于色身等衆多欲塵起下劣尋伺辯才;
十四、修加行時,棄舍義理,唯著書寫,爲般若波羅蜜多;
十五、修加行時,執著無性爲真實義;
十六、修加行時,執著文字爲般若波羅蜜多;
十七、修加行時,執無文字爲般若波羅蜜多;
十八、修加行時,貪著境界作意國土等;
十九、修加行時,味著利養恭敬稱譽;
二十、修加行時,棄舍佛道于魔法中尋求善巧方便;
(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
依自他隨一缺乏順緣有二十叁種:
二一、修加行時,聞者欲樂增上,說者懶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二二、聞者欲于此方聽聞,說者欲往他方講說;
二叁、聞者少欲,說者大欲;
二四、聞者具足杜多功德,說者不具杜多功德;
二五、聞者勤修善業,說者勤作不善業;
二六、聞者廣大好施,說者上品悭吝;
二七、聞者欲施,說者不受;
二八、聞者略說便領,說者廣演乃知;
二九、聞者欲知叁藏十二分教,說者不知;
叁十、聞者成就六度,說者不具六度;
叁一、聞者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說者無方便善巧;
叁二、聞者已得陀羅尼,說者未得陀羅尼;
叁叁、聞者欲書寫,說者不欲書寫;
叁四、聞者遠離五蓋,說者未離五蓋[35],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此十四種是依說者過失)
叁五、聞毀說地獄等諸苦深生怖畏,背棄利他而不往惡趣;
叁六、聞贊說天趣等安樂貪愛善趣,退失大乘;
(此二依自過失)
叁七、修加行時,說者欲獨處遠離,聞者好領徒衆,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叁八、聞者欲隨行,說者不許;
叁九、說者爲名利故而爲說法,聞者不施;
四十、說者欲往有命難處,聞者不欲隨往;
四一、說者欲往饑馑難處,聞者不欲隨往;
四二、說者欲往多諸盜賊兵亂等處,聞者不欲隨往;
四叁、說者數數顧施主家歡喜散亂,聞者不樂,兩不和合退失法行;
(此七是俱依自他過失)
依余違緣有叁種:
四四、謂修加行時,有諸惡魔作比丘形,離間人法方便破壞;
四五、魔說僞假般若波羅蜜多;
四六、有諸惡魔作佛形象亂菩薩心,令于非實發生愛樂。
此上共爲四十六種魔事。又彼二十叁種缺乏順緣中,有二十一種屬于師資觀待成過,或反上說,如弟子懶惰,師長欲樂增上等亦成過失。
論義是說:《金鬘論》說:“所知(有法),修大乘加行的過失或留難有四十六種。此中于加行未生令生,或已生安住或圓滿。近住違緣有二十叁種,缺乏順緣有二十叁種,共有四十六種。”
《心要莊嚴疏》說:所知(有法),修大乘加行的過失有四十六種:1依自己修加行違緣有二十種:1依辯才爲緣有二;2依粗重爲緣有叁;3依退失大乘因爲緣有七;4依散失大乘因爲緣有八,共有二十種。2依自他隨一缺乏順緣有二十叁種:1依說者阿阇黎有十四;2依聞者自己有二;3俱依自他過失有七,共有二十叁種。3依余違緣有叁。共爲四十六種過失或留難。
總義:,
,
一、定相:加行生起、安住及圓滿隨一留難的魔事,是加行過失的定相。
二、差別:差別有四十六種。
叁、界限:從未入道至第七地。
辛叁、加行之性相分二:壬一、略標;壬二、廣釋。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五·加行性相
——《般若經》卷441·17-447·12頁(總計)
壬一、略標
圓加行之五
第五、釋加行所知的性相
叁、釋所知的性相分二:
(一)經說(441·17頁):在加行過失處,由諸如來意念修加行者,令所作事業究竟,此般若母能生諸如來,是示導世間所說。“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如來應正等覺一切佛法,能與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相智,能示世間諸法實相”乃至“佛言,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十力。”此爲問答。
(二)論釋分二:一、結合;二、釋義。
[一]結合:論身建立謂“德失及性相”。問:加行過失後,說加行性相是何因由?答:謂就所取功德及所舍過失門,所修諸加行者,是說需要了知加行性相爲前行(先導),作如是說故,如其次第由取舍功德過失。是說所修諸加行者是由了知性相爲先導,所以過失後而說彼等性相。
[二]釋義分叁:一、就自性門略標;二、就差別門廣釋;叁、就數門攝義。
1、就自性門略標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1)根本:就釋經義門以略標加行性相之理趣。
頌曰:由何相當知,即性相分叁:謂智勝作用,自性亦所相。
(2)解釋:就詞義門釋,由修行作用,以此爲諸加行能相(名相),即智相、勝相及作用相,由修行業用,以彼等即是所相(所表)自性之性相,性相者當知有四種。
論義是說:成爲自所得果,能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止觀雙運菩薩瑜伽(有法),說汝名性相之因由者,謂汝是道般若波羅蜜多瑜伽的能相(象征、能表)故。此處所說的大乘加行性相(有法),于汝從言诠正理門分差別有多種,于汝有:大乘加行的智相、勝相、作用相和自性相等故。
總義分:1性相名相的建立;2了知性相爲前行理趣;3明彼界限。
1性相名相的建立,分爲破與立二種(破不錄)。
2]立自宗分四:所相、名相(所表)、性相、如何表法。
(一)所相:謂煩惱相狀等寂滅的菩薩有十六種瑜伽即是所相,彼即是“離煩惱狀貌”所顯。
(2)名相(所表)分:總與別二種。(初)總者:名加行性相之加行者,是道般若波羅蜜多瑜伽,彼的性相即名加行性相。(二)別:若以差別爲緣,菩薩身中的體智(一切智)加行,道智加行,一切相智加行,勝出聲聞獨覺加行特別殊勝加行,是能作利他的作用特別殊勝諸加行,名爲此處所說的名相。
(3)性相分:總與差別二種。初以總爲緣,自所得之果如如能得般若波羅蜜多的方便止觀雙運菩薩瑜伽。以第二差別爲緣,1如來出現世間等一切智行相隨一所緣,通達小乘住種類的菩薩瑜伽;2空性無相等道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3如來見法樂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4不思議等殊勝的菩薩瑜伽;5利樂救護等作用殊勝的菩薩瑜伽,是此處所說的性相。
(4)如何表法分:總的認識與各各的認識。
1總的認識:由離煩惱狀貌等的菩薩瑜伽十六種所相,爲道般若波羅蜜多瑜伽相,是自所得之果,能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止觀雙運的菩薩瑜伽。
2各各的認識:從後頌說“離煩惱狀貌”等處(此處說十六自性)正說菩薩瑜伽初四種所相。菩薩身中的一切智加行相,了知如來出現世間一切智行相隨一所緣,是通達小乘住種類的菩薩瑜伽。又“離煩惱狀貌,障品及對治”顯示所相。“如來出現世”等顯示性相。從“難性”等處,正說利他披甲難行事等修行的菩薩瑜伽五種所相,是道智加行相,空性無相等道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又“難性與決定,所爲無所得,破一切執…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