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49

  ..續本文上一頁著”是說由所相及空性無相等,顯示彼性相。在所緣處正說體道殊勝等,是一切相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七種所相,是一切相智加行相,如來見法樂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又“及名有所緣”等顯示所相。“依真如法性”等顯示性相。以“離煩惱狀貌”的菩薩瑜伽十六所相,彼是勝出聲聞獨覺加行殊勝的加行相,是以不思議等殊勝的菩薩瑜伽。又“不思議無等”顯示所相,彼有十六種所相,是利他修行作用殊勝加行相,是利樂救護等作用殊勝的菩薩瑜伽。又利樂等顯示性相。顯示諸所相,煩惱相狀等。

  界限:從大乘資糧道至最後心。

  壬二、廣釋分四:癸一、智相;癸二、勝相;癸叁、作相;癸四、自性相。

  癸一、智相分叁:子一、一切智加行相;子二、道相智加行相;子叁、一切相智加行相。

  子一、一切智加行相

  2、就差別門廣釋分四:一智相;二勝相;叁作用相;四自性相。

  (1)智相分叁:1一切智加行的智相;2道相智加行的智相;3一切相智加行的智相。

  1一切智加行的智相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1]結合:大乘加行性相,就言诠正理門分四,此中智相有叁智差別叁種內,暫且初說菩薩身中一切智加行的智相,名結合彼智故。因一切智叁種差別不同,所以暫且從一切智門說。

  [2]根本:

  頌曰:知如來出現,世界無壞性,有情諸心行,心略及外散,

  知無盡行相,有貪等及無,廣大無量心,識無見無對,

  及心不可見,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

  能仁證真如,複爲他開示,是攝一切智,品中諸智相。

  [3]解釋:就詞義門釋“知如來出現”等,此中一切智行相有十六。

  第一、由如來勝出菩薩身中的一切智加行,顯示了知能生如來力等,如經雲(441·27-442·15頁):“佛言,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十力。”釋彼經義謂“知如來出現”。

  第二、一切智加行,依般若波羅蜜多,知如來出現世間,通達世間勝義中不壞。“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說示世間五蘊實相”乃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俱不說示五蘊有成有壞。”釋彼經義謂“世間無壞性”及世間無壞。

  第叁、知一切有情心行:“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普能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行差別。”釋彼經義謂有情心行,即“有情諸心行”。

  第四、知心攝略及心外散者:“複次,善現,一切有情,叁界五趣,施設言說,若有色,若無色”乃至“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般若波羅蜜多,由法性故,能如實知諸有情類略心散心。”釋彼經義謂“心略及外散”。是說略心及散心。

  第五、知心無盡行相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依深般若波羅蜜多,由盡故、離染故、滅故、斷故、寂靜故、遠離故,能如實知諸有情類,略心散心。”釋彼經義謂無盡行相,即“知無盡行相”。

  第六、知有貪離貪心、有瞋離瞋心、有癡離癡心,離諸戲論體性有叁種(六、七、八)。“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諸有情類,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釋彼經義謂“有貪等及無”,是說諸有情有貪心等的“等”字所攝離貪欲心。

  第九、知廣大心:“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廣心。”釋彼經義謂“廣大”及廣大心。

  第十、知大心者:“複次,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依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大心。”釋彼經義謂“大”及大心。

  第十一、知無量心:“能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量心。”釋彼經義謂無量及“無量心”。

  第十二、知無對心:“能如實知彼諸有情類,所有無見無對心。”釋彼經義謂“識無見無對”及無對心。

  第十叁、知心不可見:“能如實知諸有情類,所有無色不可見心。”釋彼經義謂“及心不可見”及心不可見。

  第十四、知出等:“能如實知諸有情類心心所法,若出若沒,若屈若伸。”釋彼經義謂“了知心出等”及心出沒等。

  第十五、知出沒心等真如行相者:“佛言,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知色如真如,無變異,無分別,無相狀,無作用,無戲論,無所得。”釋彼經義謂“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是說出沒等真如行相。

  第十六、知如來自證真如,複爲他所化衆生宣說假立名言,建立真如,領悟真如,知真如殊勝,開示真如實際,攝爲一切智一種。“複次,善現,五蘊真如,即有情真如,有情真如,出沒屈伸真如。”五蘊真如,即十二處真如,十八界真如,即一切法真如。“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釋彼經義謂“能仁證真如,複爲他開示”是說如來現證真如,爲他開示,假設名言,此等智相差別有十六種。

  略攝彼等義謂“是攝一切智,品中諸智相”一切智如理諸加行,若如是所表,即是智的定相,是由一切智所攝。

  論義是說:1謂于貪等煩惱現行;2貪等煩惱相狀果叁門粗重;3貪等的相因法處爲非理作意,樂執補特伽羅等;4貪與無貪等所治品與能對治品,遠離耽著的菩薩四瑜伽(有法),是菩薩身中的一切智加行,謂如來出現等,所緣一切智隨一行相,通達小乘住種類,即是菩薩瑜伽故,顯明彼相狀即是彼的定相。

  此處總義分四:1、惡見差別;2、略攝;3、是何補特伽羅;4、釋名。(總說六十二見,十四無記,各派外道所執的斷常二見等,經中廣說,文繁且止,依尊法師的《略釋》爲准)

  子二、道相智加行相

  ——《般若經》卷442·15-443·3頁

  2釋道相智加行的智相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1]結合:釋一切智加行的智相後,說道相智加行智相的因由者,謂由生起次第爲緣作如是說故,所以在彼之後說道相智門。

  [2]根本:

  頌曰:空性及無相,並舍棄諸願,無生無滅等,法性無破壞,

  無作無分別,差別無性相,道相智品中,許爲諸智相。

  [3]解釋:就詞義門釋謂:“空性”等。此中道相智加行的境有十六種。

  第一:1知一切法空性;2知因無相;3知果無所願有叁種。經雲(442·15-443·3頁):“爾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欲界色界諸天,各以種種天妙花香,遙散世尊而爲供養,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世尊,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爲相。爾時佛告諸天衆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空爲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無相爲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願爲相。”釋彼經義謂“空性及無相,並棄舍諸願”說明空性、無相及無願有叁種。

  第四:1知順緣起無生;2知還滅緣起無滅,頌文“等”字顯示;3知無雜染;4知無離垢之清淨;5知無取舍事(法);6知涅槃自性;7知法界事處無所依有七種,及知彼等亦如虛空相(性相)有八種。經雲:“諸天子,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無生爲相,以無滅爲相,以無染爲相,以無淨爲相,以無取爲相,以無自性爲相,以無依爲相,如虛空相。”釋彼經義謂“無生無滅等”無生無滅等的“等”字攝無染、無淨、無事、無自性、無所依,如虛空相六種。經說“無自性”是說應爲了知自性,《二萬頌光明論》雲:“知自性”。《莊嚴光明論》雲:“涅槃名爲知自性”。

  第十二:1知天人等法性無錯亂(無破壞)或無舍(無破壞);2知因緣無行(無造作);3知法性無分別;4知諸法行相無差別;5知勝義中無一切性相有五種。釋彼之義謂“法性無破壞,無作無分別,差別無性相”。經說法性無破壞、無造作、無分別、無差別、無性相。

  總攝彼等義謂“道相智品中,許爲諸智相。”如是智相差別有十六種,若表道相智加行,即是智的性相,即由道相智所攝。

  論義是說:1勝義中無披甲利益有情,名言中披甲利他于涅槃,修披甲難行;2不隨余乘之性相,決定安住唯一大乘;3叁無數劫所修之叁大,爲修行所爲;4所修、修者、修諸法,通達勝義中不可得的不可得;5于一切法破除一切實執耽著,破除耽著在菩薩身中之自性五瑜伽(有法),是道相智加行,是空性無相等道相智行相隨一所緣的菩薩瑜伽故。顯示彼相狀,即是彼的性相。

  子叁、一切相智加行相

  ——《般若經》卷443·3-443·21頁

  3釋一切相智加行的智相分叁:

  [1]結合:釋道相智加行的智相後,明一切相智加行智相的因由者,謂以生起次第爲緣如是說故,名爲結合以下說一切相智門。

  [2]根本:一切相智加行的智相

  頌曰:依真如法住,恭敬善知識,尊重及承事,供養無作用,

  及了知遍行,能示現無見,世間真空相,說知及現見,

  不思議寂靜,世間滅想滅,一切相智中,是說諸智相。

  [3]解釋:就詞義門釋,即如來真如法性,此中一切相智的加行境有十六種。

  第一:1了知如來見法樂住;2了知若宣說般若母應敷設座等恭敬;3了知所修教示(佛語)應恭敬上師(善知識);4了知宣說功德等應生歡喜;5了知應以散寶花等供養,如其次第有五種。“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現,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依法而住,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攝受護持所依住法(知恩報恩等)。”釋彼經義謂“依真如法住,恭敬善知識,尊重及承事,供養”,是說如來依法而住,應恭敬,應尊重善知識,應歡喜承事,應供養。

  第六:1了知由生滅及由自性空應恭敬等無作用;2了知一切境遍行無著轉;3了知色等境(義)真如中全無所見,名言中顯示見真如。此叁種如其次第,“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無作無成,無生智轉…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