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48

  ..续本文上一页决定出生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总义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

  一、定相:成为自己能得的方便,由修大乘加行力所得的功德,是大乘加行功德的定相。若是加行功德,不悉(完全)是大乘加行的功德,因为声闻有加行功德故。

  二、差别:此中若分有十四种:1修加行分位时,为摧伏魔力故,由诸佛加持;2引发加行功能义利,由如来护念;3引发彼加行殊胜义利,由诸佛智慧观见;4接近如来;5书写受持般若母的利益广大;6能作如来事业;7二障的对治法圆满;8获得诸如来宣说一切相智;9如来与善友摄持;10勤求世间诸法之欣喜等;11誓愿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来皆随喜;12欲乐甚深广大增上胜解;13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功能殊胜;14后生中亦能完全获得般若波罗蜜多故。

  三、界限:从大乘资粮道第二刹那至佛地。

  壬二、加行过失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四·加行过失

  ——《般若经》卷440·4-441·17页

  第四、释加行过失

  二、释所舍过失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440·4-441·17页魔事品、两不和合品):以上所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生起诸功德所余,经云:“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修行六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赞说彼等功德,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云何应知留难魔事。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乐为有情宣说法要,应时言辩,不速现前,当知是为菩萨魔事。”(藏汉文经文义稍别)

  (二)根本:就释彼经义门释彼加行过失有四十六种。

  颂曰: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由设大劬劳乃能获得。此中分:加行未生令生,已生安住,近违缘住有二十三种;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

  若于加行生、加行住和加行圆满随一留难魔事,是加行过失的定相。界限:从未入道乃至第七地。

  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

  一、谓修加行时长时勤劳乃能得知,由此疲厌;

  二、修加行时速得辩才,由此憍逸;

  (此二是依辩才而生)

  三、修加行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等,由身粗重令心散乱;

  四、修加行时,由心粗重令心散乱;

  五、修加行时,非理发起持诵等事;

  (此三是由粗重而生)

  六、修加行时,持取退转般若之因;

  七、修加行时,于得一切相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

  八、修加行时,弃舍甚深般若,趣小乘道退失妙味;

  九、修加行时,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摄持大乘;

  十、修加行时,弃舍所得般若而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所为;

  十一、修加行时,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随顺因果;

  十二、修加行时,执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无上三身之因;

  (此七是退失大乘之因)

  十三、修加行时,于色身等众多欲尘起下劣寻伺辩才;

  十四、修加行时,弃舍义理,唯着书写,为般若波罗蜜多;

  十五、修加行时,执著无性为真实义;

  十六、修加行时,执著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

  十七、修加行时,执无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

  十八、修加行时,贪著境界作意国土等;

  十九、修加行时,味着利养恭敬称誉;

  二十、修加行时,弃舍佛道于魔法中寻求善巧方便;

  (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

  依自他随一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

  二一、修加行时,闻者欲乐增上,说者懒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二二、闻者欲于此方听闻,说者欲往他方讲说;

  二三、闻者少欲,说者大欲;

  二四、闻者具足杜多功德,说者不具杜多功德;

  二五、闻者勤修善业,说者勤作不善业;

  二六、闻者广大好施,说者上品悭吝;

  二七、闻者欲施,说者不受;

  二八、闻者略说便领,说者广演乃知;

  二九、闻者欲知三藏十二分教,说者不知;

  三十、闻者成就六度,说者不具六度;

  三一、闻者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说者无方便善巧;

  三二、闻者已得陀罗尼,说者未得陀罗尼;

  三三、闻者欲书写,说者不欲书写;

  三四、闻者远离五盖,说者未离五盖[35],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此十四种是依说者过失)

  三五、闻毁说地狱等诸苦深生怖畏,背弃利他而不往恶趣;

  三六、闻赞说天趣等安乐贪爱善趣,退失大乘;

  (此二依自过失)

  三七、修加行时,说者欲独处远离,闻者好领徒众,不能和合退失法行;

  三八、闻者欲随行,说者不许;

  三九、说者为名利故而为说法,闻者不施;

  四十、说者欲往有命难处,闻者不欲随往;

  四一、说者欲往饥馑难处,闻者不欲随往;

  四二、说者欲往多诸盗贼兵乱等处,闻者不欲随往;

  四三、说者数数顾施主家欢喜散乱,闻者不乐,两不和合退失法行;

  (此七是俱依自他过失)

  依余违缘有三种:

  四四、谓修加行时,有诸恶魔作比丘形,离间人法方便破坏;

  四五、魔说伪假般若波罗蜜多;

  四六、有诸恶魔作佛形象乱菩萨心,令于非实发生爱乐。

  此上共为四十六种魔事。又彼二十三种缺乏顺缘中,有二十一种属于师资观待成过,或反上说,如弟子懒惰,师长欲乐增上等亦成过失。

  论义是说:《金鬘论》说:“所知(有法),修大乘加行的过失或留难有四十六种。此中于加行未生令生,或已生安住或圆满。近住违缘有二十三种,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共有四十六种。”

  《心要庄严疏》说:所知(有法),修大乘加行的过失有四十六种:1依自己修加行违缘有二十种:1依辩才为缘有二;2依粗重为缘有三;3依退失大乘因为缘有七;4依散失大乘因为缘有八,共有二十种。2依自他随一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1依说者阿阇黎有十四;2依闻者自己有二;3俱依自他过失有七,共有二十三种。3依余违缘有三。共为四十六种过失或留难。

  总义:,

  ,

  一、定相:加行生起、安住及圆满随一留难的魔事,是加行过失的定相。

  二、差别:差别有四十六种。

  三、界限:从未入道至第七地。

  辛三、加行之性相分二:壬一、略标;壬二、广释。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五·加行性相

  ——《般若经》卷441·17-447·12页(总计)

  壬一、略标

  圆加行之五

  第五、释加行所知的性相

  三、释所知的性相分二:

  (一)经说(441·17页):在加行过失处,由诸如来意念修加行者,令所作事业究竟,此般若母能生诸如来,是示导世间所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如来应正等觉一切佛法,能与如来应正等觉一切相智,能示世间诸法实相”乃至“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十力。”此为问答。

  (二)论释分二:一、结合;二、释义。

  [一]结合:论身建立谓“德失及性相”。问:加行过失后,说加行性相是何因由?答:谓就所取功德及所舍过失门,所修诸加行者,是说需要了知加行性相为前行(先导),作如是说故,如其次第由取舍功德过失。是说所修诸加行者是由了知性相为先导,所以过失后而说彼等性相。

  [二]释义分三:一、就自性门略标;二、就差别门广释;三、就数门摄义。

  1、就自性门略标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就释经义门以略标加行性相之理趣。

  颂曰:由何相当知,即性相分三:谓智胜作用,自性亦所相。

  (2)解释:就词义门释,由修行作用,以此为诸加行能相(名相),即智相、胜相及作用相,由修行业用,以彼等即是所相(所表)自性之性相,性相者当知有四种。

  论义是说:成为自所得果,能得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止观双运菩萨瑜伽(有法),说汝名性相之因由者,谓汝是道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的能相(象征、能表)故。此处所说的大乘加行性相(有法),于汝从言诠正理门分差别有多种,于汝有:大乘加行的智相、胜相、作用相和自性相等故。

  总义分:1性相名相的建立;2了知性相为前行理趣;3明彼界限。

  1性相名相的建立,分为破与立二种(破不录)。

  2]立自宗分四:所相、名相(所表)、性相、如何表法。

  (一)所相:谓烦恼相状等寂灭的菩萨有十六种瑜伽即是所相,彼即是“离烦恼状貌”所显。

  (2)名相(所表)分:总与别二种。(初)总者:名加行性相之加行者,是道般若波罗蜜多瑜伽,彼的性相即名加行性相。(二)别:若以差别为缘,菩萨身中的体智(一切智)加行,道智加行,一切相智加行,胜出声闻独觉加行特别殊胜加行,是能作利他的作用特别殊胜诸加行,名为此处所说的名相。

  (3)性相分:总与差别二种。初以总为缘,自所得之果如如能得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止观双运菩萨瑜伽。以第二差别为缘,1如来出现世间等一切智行相随一所缘,通达小乘住种类的菩萨瑜伽;2空性无相等道智行相随一所缘的菩萨瑜伽;3如来见法乐住等,一切相智行相随一所缘的菩萨瑜伽;4不思议等殊胜的菩萨瑜伽;5利乐救护等作用殊胜的菩萨瑜伽,是此处所说的性相。

  (4)如何表法分:总的认识与各各的认识。

  1总的认识:由离烦恼状貌等的菩萨瑜伽十六种所相,为道般若波罗蜜多瑜伽相,是自所得之果,能得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止观双运的菩萨瑜伽。

  2各各的认识:从后颂说“离烦恼状貌”等处(此处说十六自性)正说菩萨瑜伽初四种所相。菩萨身中的一切智加行相,了知如来出现世间一切智行相随一所缘,是通达小乘住种类的菩萨瑜伽。又“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显示所相。“如来出现世”等显示性相。从“难性”等处,正说利他披甲难行事等修行的菩萨瑜伽五种所相,是道智加行相,空性无相等道智行相随一所缘的菩萨瑜伽。又“难性与决定,所为无所得,破一切执…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