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76

  ..續本文上一頁法;3意作事業不斷叁種;4于彼等不加功用行;5如于不同身心有多種顯現,如是示現多種成就,具五差別故。成立初二因者,謂若于諸了義不了義法圓滿受之自性,是語說法不斷顯示之色身故;第叁,大悲清淨等流之諸菩薩摩诃薩,相續作叁種性衆生義利不斷故;第四,無間宣說叁種功德,精勤無分別如其滿足所化衆生的欲樂故;第五,如如意珠相同之體性,雖有不同種種顔色,但若與顔色相遇彼珠自色無性,即如彼等顔色顯現,即隨自意樂的衆生以種種緣爲增上,遍主受用身自身無爲雖有種種顯現,但非似現色身故。如《寶性論》雲:“語說法業無間斷,不加精勤功用行,彼無體性所示現,此者所說五種相。如是種種顔色者,牟尼無爲而似現,如由衆生種種緣,遍主無爲而顯現。”

  (二)《莊嚴經論》所說理趣:圓滿受用身(有法),具六差別法者,謂:1一切界中普賢等眷屬集會差別;2吠琉璃等刹土差別;3根頂莊嚴等相差別;4大小等身差別;5智慧無盡等法圓滿受用差別;6所作事業清淨各異差別等具足故。如《莊嚴經論》雲:“圓滿受用諸界中,眷衆集會刹土相,身量與法圓滿受,事業清淨各不同。”

  (叁)別釋佛相好功德分四:一體性;二差別;叁佛已成就相好殊勝;四釋能得相好的因。

  1、體性:依自己增上緣根本靜慮之心,能表諸如來大士,或能了知如來心相續其它功德,隨一白淨功德者,是佛相好功德的定相。《莊嚴經論》雲:“諸有情見尊,善見勝大士,由僅見妙善,所作頂禮尊。”

  2、差別分:此中若分有妙相與隨好功德二種。依自己增上緣根本靜慮,能表諸如來大士白淨功德,是佛相好功德的定相,依自己增上緣根本靜慮,諸如來心相續清淨功德,其它所化衆生能了知白淨功德,是佛隨好功德的定相。如《集論》雲:“相隨好者謂依止靜慮,于相隨好莊嚴所依示現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並彼所起異熟。”

  3、佛已成就相好殊勝:佛的相好殊勝,相與好有主有隨之差別,故名隨形好。是說佛陀的相好最極殊勝,如《菩薩地持經》中說佛有七無上:1身無上者,謂如來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世出世間,無有超過其上,是名身無上;2道無上;3見無上;4智無上;5神力無上;6斷謗無上;7住無上,謂如來本住大寂滅定。如《中觀寶鬘論》雲:“一切轉輪王,雖有此諸相,淨嚴及明顯,不逮佛一分。”釋曰:“問:佛與轉輪王的相好有何差別?答曰:一切轉輪王雖有此等相好粗形,但與諸佛有極大的差別。因爲佛陀無有所治品(所要斷的煩惱習氣)的垢染故,極其清淨,見者悅意故端嚴,及無有障垢,一切支分極其圓滿故明顯,所以轉輪王的相好不及佛陀一分。”

  4、釋能得相好的因:《般若經》中說:由往昔有學位時修習極善迎送師長等,乃至由修習視諸衆生無貪瞋,感得手足輪相,至感得兩眼上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的叁十二相。于修習一切行遠離貪愛,乃至修習行步嚴肅美好,感得如來八十隨好。與經相順釋中亦作解說。《賢劫經》中說:叁十二相,一一相皆由修六度因所生,如眉間白毫相右旋,無量光明遍照,如其次第,皆是修六波羅蜜多之果。

  是故,獨覺等十倍福德量,當感佛陀一毛孔相;成就一切毛孔的百倍福德量,當感得能仁一隨好相;出生一切隨行好的百倍福德量,成就能仁一妙相;出生一切妙相的千倍福德量,成就能仁眉間白毫相;出生眉間白毫相的十萬倍福德量,成就能仁無見頂相。

  如聖龍樹菩薩的《寶鬘論》雲:“從不思議福,出生佛妙相,大乘經中說,王應如是聽。諸獨覺所生,學無學所生,世間所生福,如世間無量。以此福十倍,感一毛孔相,佛一一毛孔,與彼福相等。生一切毛孔,所有諸福德,以彼之百倍,感一隨形好。所有福國王,感一隨形好,如是至八十,所生福亦爾。感八十隨好,所有福德聚,此等之百倍,成一大士相。叁十二相因,是大福德聚,以此等千倍,感毫如滿月。白毫相福聚,億倍共合集,能感無見頂,救怙之頂相。如無見頂福,百億俱胝倍,當知能感得,具十力法螺。”(後二句,極尊卻吉堅贊《釋》中爲:感佛語妙音,六十支殊勝。)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四·應化身

  第四,釋應化身

  已四、勝應化身

  此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複次善現,學此般若波羅蜜多者,謂通達彼等一切法,證得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已,一切時中于無量無邊世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種種化現作一切衆生利益,善現,如是菩薩摩诃薩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以上經所說,是說已得彼等無漏法,佛能作化現。

  二、論釋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一)根本:就釋彼經義門是說第四身應化身。

  頌曰:若乃至叁有,于衆生平等,作種種利益,佛化身無斷。

  (二)解釋:論身建立:即“自性圓滿報,如是余化身”。是說由受用身後隨即說勝應化身的因由者,謂由受用身于所化衆生的眼識自果,能生化身顯現境如是說故。又此第八品如其次第說四身的因由者,謂自性身是所依身,及余叁身是能依,所以先說自性身。從叁身之內,以智法身爲自果受用身的增上緣;然以受用身亦爲自果勝應化身的增上緣,作如是說故。彼叁已劣勝次第爲緣,亦作如是說故。智法身唯是佛聖者現行境,圓滿受用身唯是住地上菩薩的現行境,勝應化身是從異生以上的現行境。如是結合已說叁身,第四勝應化身是一切愚夫異生的共同境。就詞義門說,如釋迦能仁等色,若乃至叁有未空,平等作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欲樂利益之身,由彼身相續不斷,即是佛世尊勝應化身無間斷。

  此處有說不具足五種決定的究竟色身,是勝應化身的定相。

  自宗分四:一佛化身的定相;二差別;叁釋佛化身主要所作事業;四釋成熟所化衆生安立解脫規則。

  一、佛勝應化身的定相:由不具足五種決定,所顯示的究竟色身,是化身的定相。

  二、差別:此中若分,一般所許有:工巧化身、生化身及大菩提化身叁種。遍智子等及我的大寶上師說,在彼叁身之上加涅槃等十二種事業,隨順攝受所化衆生的勝應化身者,作爲四種。初如爲調伏乾闼婆王令生歡喜,化現持乾闼琵琶師的如來;二如如來化現 叨叨的如來;叁如無量光佛,閦(鞞)佛;四如我們的大師釋迦牟尼。如《莊嚴經論》雲:“工巧生菩提,恒示現涅槃,此佛化身者,解脫大方便。”彼《釋》雲:“彼化身者謂常爲所化衆生利益,持琵琶等;工巧生化生;現證圓滿菩提;由示現涅槃,是解脫之大方便故,應知是利他圓滿的定相。”總之,佛化身無量有一者,謂如來爲一切衆生所欲樂之事,雖有種種化現,即是佛的化身故。如《莊嚴經論》雲:“化佛無量身,是故名化身。”

  叁、釋佛化身主要所作事業:勝應化身主要所作事業,略攝可分爲十二種。在諸經論中所引甚多。如《寶性論》雲:“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圓滿誕生;4少年嬉戲;5受用妃眷;6從家出家;7行苦難行;8趨金剛座;9降服魔軍;10成正等覺;11轉妙*輪;12入大涅槃。”

  四、釋成熟所化衆生安立解脫規則:由佛化身等令所化衆生成熟,安立于解脫之規則者,謂隨應化諸衆生各自善根本性,從宣說無常苦空無我等之法聲,令生起厭離,漸次安立叁乘涅槃的事業故。如《寶性論》雲:“無常苦空及無我,以寂滅聲方便智,叁有衆生生厭離,善作趨入于涅槃。”

  戊二、事業

  “如是盡生死”七頌,由此論義是說佛所作事業自性廣大,此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在第四刹那加行處,說一切法如夢相空所余。(經文不錄)

  二、論釋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一)結合分:已說結合及當說結合二種。

  頌曰:如是盡生死,此事業無斷;諸趣寂滅業,安立四攝事,

  令知諸雜染,及知諸清淨,有情如證義,六波羅蜜多,

  佛道自性空,盡滅二戲論,假名無所得,成熟諸有情,

  及立菩薩道,遣除諸執著,得菩提嚴淨,佛土及決定,

  無量有情利,親近佛等德,菩提分諸業,不失壞見谛,

  遠離諸顛倒,無彼根本理,清淨及資糧,有爲與無爲,

  悉不知有異,安立大涅槃,許法身事業,有二十七種。

  (二)根本分:1約時間門略示:“如是盡生死,此事業無斷”。2、約差別門廣釋:“諸趣寂滅業”乃至“安立大涅槃”。3、約數門略結:“許法身事業,有二十七種”。

  (叁)解釋分叁:1、事業之差別;2、彼事業之時間;3、由彼次第所表。

  1、事業之差別:最初安立善趣,乃至安立如來地涅槃。

  2、彼事業之時間:如是如法身,此之事業有二十七種,名爲“盡生死”者是所作事業。

  3、由彼次第所表:從初發心及最後事業所顯之次序,由次第顯示,其余之間就詞義等次第亦應了知,尤恐文繁即不錄。

  此處如聖者解脫軍宗所說化身事業;及如何阿阇黎獅子賢宗所說智法身事業分五:一定相;二差別;叁由論所顯理趣;四事業隨轉理趣;五余義。

  一、定相:由自己增上緣的智法身,從增上緣所生的白淨功德是智法身事業的定相。

  二、差別:此有所作境的事業及有能作者的事業二種。若廣分有:從安立道之所依乃至安立道之果有二十七種。

  叁、由論所顯理趣:由第一段經文略標事業,乃至釋彼之義,即“如是盡生死,此事業無斷”。

  是故于彼二十七種事業分叁:一安立所化衆生道之所依身;二安立于道;叁安立于道果事業。

  一、安立所化衆生道之所依身:安立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事業。此顯寂滅五趣苦的事業。釋彼之義謂:“諸趣寂滅業”及最初住善趣及非善趣皆無貪著相,作爲趣入寂滅的事業。

  二、安立于道分四:一安立資糧道;二安立加行道;叁安立見道;四安立修道。

  (一)安立資糧道分五:

  1、安立四攝事:釋彼之義謂“安立四攝事”即安立施等四攝事[53]。

  2、安立了…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