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四谛:釋彼之義謂:“令知諸雜染,及知諸清淨”是說聞所生等慧,通達所治品與對治品,應舍與應取。
3、安立利他意樂:釋彼之義謂:“有情如證義”是說如于幻師遠離隨順貪著,爲有情義利,安立利他慈等性相如實體性。
4、安立于行:釋彼之義謂:“六波羅蜜多”及隨彼自利由叁輪清淨,開顯修行六波羅蜜多。
5、安立修行二利事:釋彼之義謂:“佛道”,彼後自他二利的性相,即是佛道者,謂十善業道。
(二)安立加行道:釋彼之義謂:“自性空”,其次修一切法由自性空。
(叁)安立見道:釋彼之義謂:“盡滅二戲論”是說由彼之後,依止布施波羅蜜多,通達初地法界遍行無二相法。
(四)安立修道分六:
1、安立通達一切唯假名的第二地至第五地。釋彼之義謂:“假名”,其次由圓滿一切資糧的因,于安立第二地等了知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等波羅蜜多,一切法唯假名。
2、能取所取二相一切法無所得第六地:釋彼之義謂:“無所得”是說如是次第,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了知第六地,及所知法無貪著性相,一切法無所得。
3、堪能斷有情身中障礙,及能生對治能成熟第七地,釋彼之義謂:“成熟諸有情,”是說彼後第七地,以方便波羅蜜多力,能成熟諸有情。
4、安立化八地分二:
(1)安立殊勝行:釋彼之義謂:“及立菩薩道”是說由力波羅蜜多力,是第八地與聲聞等不共的菩薩道。
(2)安立寂滅實執現行:釋彼之義謂:“遣除諸執著”其次于一切法斷除執著。
5、安立第九地:釋彼之義謂:“得菩提”是說第九地以願波羅蜜多力而得菩提。
6、安立第十地事業分叁:
(1)安立無間得十地:安立嚴淨佛刹:釋彼之義謂:“嚴淨,佛土”是說彼後由智波羅蜜多力,于第十地嚴淨種種佛土。
(2)安立一生補處分叁:
1安立後一生決定成佛:釋彼之義謂:“決定”是說有一生相隔自體各各決定圓滿正等菩提。
2安立利他任運:釋彼之義謂:“無量有情利”是說安立十方世界有情義利,及于一切世界親近佛等功德。
3安立圓滿其余佛法:釋彼之義謂:“親近佛等德”是說安立于一切世界中,親近佛等功德。
(3)安立最後有之事業分四:
1安立能力殊勝分二:
1安立能引菩提:釋彼之義謂:“菩提分”,如是次第,于自己能引勝進道自體,一切菩提之法性相菩提分。
2安立道不失壞:釋彼之義謂:“諸業,不失壞”是說業與果的聯系不失壞。
2安立證德殊勝分二:
1安立見四谛所有證德:釋彼之義謂:“見谛”是說如實證得一切法。
2安立如是證得生死涅槃平等性:釋彼之義謂:“有爲與無爲,悉不知有異”是說安立由空性之體性有爲與無爲,遍知無有異。
3安立斷德殊勝分二:
1安立盡顛倒:釋彼之義謂:“遠離諸顛倒”是說永斷一切顛倒。
2安立盡顛倒根本所依事:釋彼之義謂:“無彼根本理”是說永斷無顛倒根本所依事的智。
4安立清淨因資糧殊勝分二:
1安立自性清淨法身之因資糧垢染清淨:釋彼之義謂:“清淨”是說由自性圓滿(遍)清淨之性相,即是菩薩清淨。
2安立離垢清淨之因資糧:釋彼之義謂:“資糧”是說遠離一切垢染的清淨之因資糧。
叁、安立于道果事業:安立不住道果涅槃如來地:釋彼之義謂:“安立大涅槃”及作爲安立如來地涅槃。這是阿阇黎(阿阇黎獅子賢)宗說竟。(以上二十七事業各有經文見經文詳,不譯)
若如聖者(聖者解脫軍)所許化身事業:
此中分二:一安立于道;二安立道果。
《一》、安立于道分四:
(一)安立于資糧道分叁:
1安立意樂圓滿:謂“諸趣寂滅業”。
2安立能成熟他身心加行圓滿:謂“安立四攝事”。
3安立通達四谛:謂:“令知諸雜染,及知諸清淨”。
(二)安立加行道分叁:
1安立意樂圓滿:謂“有情如證義”。
2安立能成熟他身心加行圓滿分二:
1安立法:謂:“六波羅蜜多”。
2安立二利行:謂“佛道”。
3安立清淨見:謂“自性空”。
(叁)安立見道:謂:“盡滅二戲論”。
(四)安立修道分六:
1安立于第二地(二地、叁地)謂“假名”。
2安立第四地(四地、五地、六地)有叁:謂“無所得”。
3安立第七地:謂“成熟諸有情”。
4安立第八地分四:
1安立了知叁道之道智:謂“及立菩薩道”。
2安立息滅實執:謂“遣除諸執著”。
3安立假名佛寶:謂“得菩提”。
4安立嚴淨佛土加行:謂“嚴淨佛土”。
5安立第九地分二:
1安立自己決定成佛:謂“決定”。
2安立成熟他身心:謂“無量有情利”。
6安立第十地分二:
1安立由第十地所攝依止善知識:謂“親近佛等德,”。
2安立證德展轉向上增長分八:
1安立得菩提支:謂“菩提分”。
2安立業果不失壞:謂“諸業,不失壞”。
3安立通達四谛:謂“見谛”。
4安立盡顛倒:謂“遠離諸顛倒”。
5安立無根本(空性、本無):謂“無彼根本理”。
6安立圓滿菩提:謂“清淨”。
7安立圓滿資糧:謂“資糧”。
8安立通達叁有涅槃平等性:謂“有爲與無爲,悉不知有異”。
《二》、安立道果:謂“安立大涅槃”。
問:那麼,上說得十地無間時,生起佛刹清淨顯現境,是何理趣?答:彼是從放大光明得灌頂而生,此中分二:一由此顯現事業成就;二由供養獲得灌頂。
(一)由此顯現事業成就分叁:
1器世間清淨顯現:得十地無間時,得十億無數叁摩地後,名爲一切智叁摩地與智不分之名灌頂,才得無間即出現與十億叁千世界廣大相等大寶蓮莊嚴之座;再彼之輪圍有十億叁千世界微塵數相等蓮花充滿光明顯現。
2情世間清淨顯現:其次在自己座前有應緣而降諸眷屬衆,第九地以下諸菩薩圍繞而住。
3事業成就理趣:彼菩薩兩足掌兩膝臍間兩手放無數百億大光明,如其次第息滅餓鬼、地獄、畜生、天、人、非人等處一切痛苦。從兩肩兩頸背及面門放無數百億大光明,如其次第于十方聲聞、獨覺及初發心菩薩,乃至第九之間叁處顯現,法光明門,寂靜叁摩地門,般若及方便善巧理趣,如其次第皆能成就。
(二)由供養獲得灌頂分二:
1供養:彼菩薩從毛孔放無數十萬光明,映蔽十方一切魔業,示現得灌頂的菩薩,隱沒于彼等身中。從菩薩頭頂放無數叁千十億微塵數相等光明,示現十方一切如來壇城,圍繞十世界上至虛空光明網壇城,供養如來作衆生利益,沈沒如來足掌。
2灌頂:于彼菩薩灌頂時十方一切菩薩齊皆降臨,從十方第九地以下的無邊菩薩齊皆來臨,見彼菩薩而與供養,入百千叁摩地。菩薩由得諸灌頂吉祥結、金剛及吉祥戰勝魔業,名一尊勝光明圍繞出現無數十百億光明,照耀十方現無邊神變,因彼菩薩的吉祥結、金剛和吉祥如其次第隱沒。彼菩薩之威力比以前更殊勝增長。從諸如來毛孔名一切智神通具足一光明圍繞,出現無數百億光明,照耀十方,圍繞十世界,息滅一切惡趣痛苦,映蔽一切魔業,沈沒彼菩薩頭頂,圍繞光明者,沒于諸眷屬頭頂。
法身事業(有法),于汝有二十七種,于汝安立所化衆生道的所依身事業,至安立道果涅槃有二十七種故。
四、事業隨轉理趣分叁:一《寶性論》所說理趣;二《莊嚴經論》所說理趣;叁以喻成立隨轉理趣。
(一)《寶性論》所說理趣分二:
1事業任運隨理趣分二:
1總示:能仁佛世尊的事業,是恒常任運而轉者,謂于何衆生的身心,以何方便所調伏,所化衆生的所作事業,于何境何時,需要調伏成辦事業,不加功用無分別而生的事業任運而轉故。如《寶性論》雲:“由誰何所化,何所作何時,無分別生故,能仁恒任運。”
2各各解釋:佛事業是任運而轉者,謂于種性及種子等所化衆生界,于誰身心調伏的方便由有多種,需要何時調伏所化衆生的所作事業及于何境,于何時需要調伏的境與時,即于如實精勤寂滅門,事業任運而轉故。如《寶性論》雲:“所化衆生界,調伏衆方便,于所化事業,何時境時現。”
2相續不斷隨轉理趣分叁:
1略標:佛的事業相續不斷隨轉之因由者:謂菩薩摩诃薩出離;彼出離之所依身;彼所依之果;彼果能遍攝持;于得彼果能障(阻難)的障礙及能斷彼障的對治諸緣,無功用分別事業任運而轉故。如《寶性論》雲:“出離彼所依,彼果彼攝持,彼障彼緣行,無有分別故。”
2廣釋分叁:
1認識六義:從出離乃至緣有六種安立者,謂:1十地菩薩摩诃薩能出離;2二資糧者菩薩摩诃薩能出離,是彼之所依或因;3菩提殊勝圓滿之菩提者是彼二資糧之果;4衆生身中有種性者,是彼菩薩摩诃薩能遍攝持;5煩惱及隨煩惱習氣者,于得菩薩摩诃薩是能作阻難的障礙;6能斷(摧毀)彼諸障礙的緣,及菩薩摩诃薩的緣者,是佛的大悲心故。如《寶性論》雲:“十種地出離,二資糧彼因,彼果勝菩提,菩提攝衆生,無邊障煩惱,隨煩惱習氣,一切時摧毀,緣者是大悲。”
2安立六喻:事業相續不斷隨轉處,彼等亦有六喻,如是亦應了知者,彼等六種如其次第應知:如海、如日、如虛空、如庫藏、如雲、如風等故。如《寶性論》雲:“此等諸六處,如其次第海,日與虛空藏,如雲風應知。”
3釋同法喻義:第十地如海,謂以智水能增廣;具足無量功德大寶故。如《寶性論》雲:“智水功德寶,故諸地如海。”二資糧如日者,謂彼二是一切衆生的生命處故。《寶性論》雲:“諸衆生命故,二資糧如日。”菩薩摩诃薩如虛空者,謂彼是功德大寶無邊無中體性故。《寶性論》雲:“廣無邊中故,菩提如空界。”堪成菩提即衆生身中的自性住種性者如庫藏,因是堪生正等正覺的法性,出生一切自性清淨功德,即是真性處故。《寶性論》雲:“正覺法…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