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分別之對治分故。
七、加行道:問:諸品中再再說加行道亦有重複過?答:無過。因爲初品中顯示大乘“加行道”者,是就具足所緣、行相和因緣叁種法分別遍攝持,有上中下叁種差別,就六差別法門顯示比聲聞獨覺加行道特別殊勝。第二品說二類四順抉擇分者,謂在聲聞道智之道相智處,是就緣所緣色等、行相、空性無差別等之行相。在獨覺道智之道相智處,是就緣所緣一切法唯假立名,與假立行相不相違,顯示法性行相等,與彼叁種顯示後後勝于前前,所緣行相不同故。第四品中說“此暖等所緣”等者,謂就所緣有情及行相心平等門,以所緣不重複。第五品中說加行道者,是明頂加行無重複。此等是聖者解脫軍所許,安立于《金鬘論》中。
此論如何與經結合與結合理趣斷诤。
問:設若由此《現觀莊嚴論》是攝《般若經》的一切義,何故此論中不攝《緣起品》、《慈氏問品》、《常啼品》、《法湧品》和《囑累品》?。
答:不攝《緣起品》的因由者,謂彼品佛說此《般若經》時,顯示眷屬集會法等易于了知,如是由諸所化衆生自己即能證解,也不需要宣說彼故。不攝《極尊慈氏問品》的因由者,謂彼品是顯一乘及一種性類,彼在《妙吉祥教授經》等經中多有宣說,及《中論》等論中作了說明,此處不需要宣說故,這是法友論師所許。不攝《常啼品》及《法湧品》的因由者,因彼二品是明弟子與善知識的本生傳記,彼亦是爲未來如是學習,顯示往事密意,易于了知。不需要攝《囑累品》者,因彼品爲了應恭敬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囑累教典故。
複次,經中有些補特伽羅授記及本事等不攝的因由者,因彼等易于了知,密意不攝故。這在獅子賢論師的《莊嚴光明論》、無畏論師的《八千頌釋·難要月光論》中解說得極爲明顯。《慈氏問品》者,在獅子賢論師的《二萬頌八品釋》,靜命論師《二萬頌具清淨論》與《殊勝心要論》,及無畏論師的《月光論》諸論中,安立斷除顛倒,結合事業,所以《慈氏問品》不攝于《現觀莊嚴論》。總有四品不由《現觀莊嚴論》所攝。
釋經與論的建立分四:一釋所說經的建立;二釋能釋論的建立;叁經與論的作用;四觀察經與論相不相違。
第一、 釋所說經的建立分叁:
一、定相:具足四種殊勝法的佛經或佛語,是佛語(經)的定相。
四殊勝法者:(一)所诠內容:謂具足增上生與決定善解脫等功德;(二)能诠詞句:謂遠離一切過失;(叁)作用:謂爲斷叁界一切煩惱等隨其所應能斷除故而宣說;(四)所爲:是爲寂滅煩惱及諸苦的利益而作宣說故。如《寶性論》雲:“若具法義相聯系,能斷叁界煩惱故,寂滅利益作宣說,大仙所說余非有。”
二、差別:若就能诠聲,一切佛語可攝爲十二分教,就所诠內容可分爲經律論叁藏,及有了義不了義二種。
所爲事業,若就所化衆生門可分爲大、小乘經二種,就增上緣分有叁種佛語:(一)如來親口所說的言教。如彙集經《般若攝頌》;(二)佛聽許語。如《因緣品》,及如婆伽梵于《集法經》雲:“諸比丘,于我之經首,當雲:如是我聞一時”等。又雲:“于文中間當加接續詞而結集。”故佛示般涅槃後,諸聲聞衆,于經之首置“如是我聞一時”等,及于中間加接續詞等。(叁)佛加持語。又分爲:身加持語,如《十地經》;語加持言教,如《除未生怨王憂悔經》;意加持語,又分爲:1、意以叁摩地加持經,如《般若心經》內的色即是空等;2、意以真實力加持語,如婆伽梵意宣谛實力,令山林牆壁等皆出妙音,天鼓大聲所出的佛語;3、意以大悲加持經,如藥叉天龍等各獻自咒,佛以悲愍加持成生勝果之咒。
叁、釋名:如《八千頌般若經》等,是佛善說語。
第二、釋能釋論的建立分叁:
一、定相:具足整治救拔二種功德安住正理的清淨語,是佛教清淨論著的定相。由造論者無散亂意,作爲解釋佛語密意,安住正理顯示清淨語,與得解脫道相順,是顯示經與論二者清淨論的定相。如《寶性論》雲:“若誰唯由勝者教,意不散亂而解釋,與得解脫道相順,正如佛語頭頂受。”安住正理講說有所爲者,如《聲論彙集》,其所爲是爲所集佛教清淨論著故。
二、差別:分二:一釋經總的密意;二釋經的各各密意。
(一)釋經總的密意分爲:能诠詞句清淨的論、所诠內容清淨的論。
1、能诠詞句清淨的論:如聲論、語言詞藻論、修辭論、聲律論,如小五明[2]中的詩詞、藻飾語和聲韻。
以上所诠內容清淨的論,如法稱論師解釋陳那菩薩《集量論》著的七部量論。即:廣謂《釋量論》、中謂《決定量論》、略謂《正理滴論》、《因滴論》、《辯爭正理論》、《觀系屬論》和《成他相續論》,此四爲量論的支流論。
(二)釋經的各各密意分叁:
1、釋初*輪的論分爲:1主要正釋見解部分及主要正釋行的部分論。初如七部對法藏論,總攝彼義者有《大毗婆沙論》二百卷,更攝彼義者謂《俱舍頌》及《釋》叁十卷。七部對法皆阿羅漢造,如舍利子的《集異門足論》二十卷;大目犍連的《法蘊足論》十二卷;大迦多衍那的《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此叁足論是佛在世時造。提婆設摩的《識身足論》十六卷;筏蘇密多羅的《品類足論》十八卷;筏蘇密多羅的《界身足論》叁卷。這叁論是佛滅度後造,此爲六足論。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後稱此論爲身,爲有部師所宗。其陳那菩薩的《集量論》,與法稱論師的七部量論大部分順經部宗。
2主要正釋行的部分論著,如正釋根本經如《戒經疏》等論著。
2、釋第二*輪的論著,亦分見、行二種。
初正釋見解部分的論著分二:初主要直接正釋見解部分的,如聖龍樹菩薩的正理六部論。即:《根本般若中論》、《精研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和《中觀寶鬘論》,以及聖天菩薩的《四百論》。二主要間接解釋秘密義見解部分的如《現觀莊嚴論》。
二、解釋行的部分: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及《入中論釋》以及其它中觀師的論著。
3、釋第叁轉*輪的論著,總的來講與聖慈氏菩薩有關系。此亦分二種:初主要正釋見解部分的,如《辯法界論》(辯法法性論)和《辯中邊論》。二主要正釋行的部分的,如《莊嚴經論》。不僅此論,還有聖無著菩薩著的《五部地論》。即: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此爲《瑜伽師地論》的異名。及二攝論,即:攝共乘的《阿毗達磨集論》、不共乘的《攝大乘論》。還有世親菩薩的八部論著,即:《二十頌品》、《叁十頌品》、《注疏正理論》、《成業品》、《五蘊品》、《緣起經釋》、《辯中邊論釋》、《莊嚴經論釋》,世親菩薩不僅此八部,還有《稻稈經釋》、《十地經釋》、《隨念叁寶經釋》、《攝大乘論釋》等多種。
又就論的作用門分叁:1、散集論。如《集量論》;2、次第彙編論。如根本經;3、能顯明秘密的論。如《現觀莊嚴論》。
此中就劣勝門分有六相似論及叁正論,共有九種。如世親菩薩的《注疏正理論》雲:“無義、邪義及具義,憍亂、離悲、斷諸苦,聽聞、诤辯、正修持,離六似論許正叁。”1無義論。如《辯烏鴉齒論》;2邪義論。如說《無前後生論》;3具義論。如《現觀莊嚴論》;4狡詐論。如諸外道詭辯論;5離悲論。如爲得人天安樂以牲畜祭祀論;6斷滅苦論。如《現觀莊嚴論》;7聽聞論。如外道的《吠陀論》;8诤辯論。如外道的《因明論》,此即數論、勝論、順世、吠檀多,及離系裸形派的推理論著;9正行論。如《現觀莊嚴論》等佛教論著。此爲外道六似論,佛教叁正論。
又于此中顯示五明處的論著亦有五種。
1、主要說明“工巧明”的論著。如舍利子著的《形像尺度論》,敘述建築、製造工具、繪畫佛像,以及用線條繪畫輪廓的圖案論著,包括工巧技藝等論著,都屬于工巧明所攝。
2、主要說明“醫方明”的,如古印度勇阿阇黎(馬鳴)的《藥方八支論》。凡敘述養育身體、增進健康、治療疾病,及論述所治疾病、能治藥物、醫治手段、治病醫生的醫藥學,都屬于“醫方明”所攝。
3、主要說明“聲明”的,如童子嘎底嘎著的《聲義積分論》,大德月觀的《聲明論》、《妙音論》、《巴尼巴論》,爲古梵文四大家的聲明學論。如糾正掃除語言中所犯錯誤,以使語言規範化,和闡述梵文本質、結構、組合變化規律,及藏文虛詞、動詞等規律及音韻等,都屬于聲明學。
4、主要說明“因明”的,如七部量論。是能折伏義理謬論之量學,消除客觀存在的錯覺,詳細抉擇所量外境,能量內心以及內外心境認識法的,都屬于“因明”學。
5、主要說明“內明”的論著,如《現觀莊嚴論》等佛教諸論。即講說戒定慧叁學次第,開示調伏內心煩惱、斷除煩惱所知二障的論以及密乘不共生圓二次第等佛教內學,如上所說叁*輪的論著,都屬于佛教內明。
是故,欲求解脫應需善巧五明,因爲欲調伏外敵,需要了知《因明》和《聲明》;隨順攝受所化衆生,需要《工巧明》和《醫方明》。自己若欲善巧明處,則需了知此四明處;欲得解脫成就一切智智,需要了知《內明》。如《莊嚴經論》雲:“若于五明不精進,佛說不成一切智,爲伏他故隨攝受,自遍知故應勤修。”是說不學五明即不能成佛。
《現觀莊嚴論》,說汝名論的因由,有能整治所化衆生的心識煩惱敵、能救拔生死惡趣諸苦,由具足整治救拔二種功德,說明爲論。如世親菩薩著的《注疏正理論》雲:“整治無余煩惱敵,能救惡趣叁有苦,拯救功德故名論,此二功德他宗無。”
第叁、經與論的作用:經與論的作用特別殊勝者,謂依經與論講說聽聞,在此世間能令佛教長久住世故。如《天子請問經》雲:“一切諸法攝集經與論,如來善說及釋經密意,由彼爲緣釋迦能仁教,成爲長久住于此世聞。…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