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略难解,希望有个易懂的注释。由此因缘,为报上师三宝教授此论之深恩,故从极尊却吉坚赞大师着的《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中选译出此释。《总义游戏海》是解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甲操杰大师的《心要庄严疏》二论的要义,文广义深,共有二函。为了适合汉地学人的实际情况,今从《总义游戏海》中选译其主要部分,以解释《现观庄严论》颂文的词句义理,对于批判各种异说及错误见解的部分,则未选译。并依法尊法师所译《现观庄严论·略释》及其科判为主,不另立科文,在此基础上对《现观庄严论》的法相文义加以解释,作为初学现观的教学课本。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此论释历经三载终于编译完成。并应陕西省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请佛法师和五台山塔院寺方丈寂度老和尚的邀请,在五台山塔院寺讲授此论释。若欲进一步广学,则期待于现今学习藏文的法师和居士们,日后传译有关般若现观的广释,以供乐于学习现观者广泛研读。
序 品
释此论义分三:甲一、论前义;甲二、论正义;甲三、论后义。
甲一、论前义分二:乙一、释论题;乙二、解敬礼。
乙一、释论题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此论题的梵语: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簪扎巴 弥打,邬拔提沙,奢萨哆罗。
华言:阿毗三昧耶译为现观,阿朗迦罗译为庄严,那摩译为名曰,簪扎巴 弥打译为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译为教授,奢萨哆罗译为论。即名: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这里说的梵语,是指古印度四种语言[1]中的天语或善枸语。因佛曾在兜率天用此语说法,故名天语。论前用梵语是习惯语言,表示尊敬论源清净无垢,令身心中生起加持。用藏语华言,是表诸译师知恩报恩故。
此论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这里主要是指《十万颂》汉为第一会四百卷;第二会玄奘法师译的七十八卷;鸠摩罗什译为《摩诃般若》三十卷;玄奘译为第四、第五会二十八卷合为《八千颂》;(鸠摩)罗什译为《小品般若》十卷,其密意是说由此论容易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方便,故名教授。
由于具足整治救拔二种功德清净语,故名为论。是说此论有能整治所化众生的心识烦恼;能救拔生死恶趣诸苦具此二种功德,故名为论。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整治无余烦恼故,能救恶趣三有苦,拯救功德故名论,此二功德他宗无。”
“现观”者谓以现前智慧亲证或现见,譬如世人本来身相庄严,复以众多妙庄严具严饰,用镜照显更加庄严,倍生欢喜。此喻《般若经》本来自体妙善庄严,再用八现观七十义的解释而作庄严,在此庄严论中照显,见者能生欢喜庄严。如《庄严经论》云:“色严自性功德见镜内,诸人生起最极胜欢喜,如是善说恒常功德体,辨诸法义智者生胜喜。”
乙二、解敬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此是译师在翻译之前先“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说明翻译敬礼,是顺先代法王所制定规则,为令翻译事业圆满究竟,息灭一切障难,令知此论主要所诠是增上定学,属于经藏所摄,及为证得无上菩提,故于翻译前“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甲二、论正义分三: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乙三、为乐略者更说略义。
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
颂曰: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圣慈氏菩萨于造论之前先礼赞三智者,是为令所化众生于此般若佛母发生净信,由此因缘当得解脱及一切相智。现在“正申敬礼兼明造论志愿”令究竟,如诸善士虽至命难亦不弃舍所愿故。此是释敬礼的所为(主旨,旨趣)。
皈敬颂文义分两段为称赞与敬礼。赞又分二:初三句正赞三智功德,次一句赞四圣众之母。初三句的第一句是赞一切智,是说由诸声闻欲求寂灭,谓由一切智能引导所化众生趣证寂灭涅槃;第二句是赞道相智,谓诸菩萨由道相智能成办声闻独觉菩萨三种所化众生所求义利;第三句赞一切相智,谓由一切相智能转无上妙*轮。第四句“我敬礼”者(藏文四句,汉译八句),说明以三业至诚恭敬顶礼声闻、独觉、菩萨及佛四圣众之母——般若波罗蜜多,是说四圣众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故称般若为四圣众母。
圣慈尊菩萨造论之前先赞三智,是所依补特伽罗声闻独觉种性,诸希求寂灭苦集二谛者,即由能遍知蕴处界法皆是补特伽罗无我的一切智,即能引导声闻独觉令趣入有余依及无余依寂灭涅槃妙果而赞礼彼一切智故。又就所依补特伽罗,谓求饶益诸众生之菩萨,由通达声闻独觉菩萨三道无我之道相智,即能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生之利益而礼赞彼道相智故。又诸佛由具足一切相智,现证一切相悉皆无我为说法之增上缘,宣说种种法藏诠表一切相,故于彼一切相智以三业至诚而敬礼故。此为释敬礼文义。
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分三:丙一、论所为义;丙二、全论总义;丙三、全论文义。
丙一、论所为义(旨趣)
颂曰: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如是赞礼为先而造正论,是说此论所释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其释之仪式,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演说经义者,当先说所为,略义及文义,结合与答难。”是说为令易解经义,故以所为、略义、文义、结合和答难五支的方便而作解释。
一、所为义:此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道智”等二颂是说易于通达经义的所为义,依彼建立略义。
二、略义:“般若波罗蜜”至“四相正宣说”有十五颂,是说明全论的略义。是就经的略义门解说,依彼略明八现观七十义的略义、文义而广释支分。
三、文义:“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最后的“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止,是说明全部经义之文义。
四、结合:如初品中的“次一切智性”及顶现观品中的“次由入狮子”等的“次”字,是就经义结合门解说,即结合前后文义令相贯彻,说明前后正理并不相违,依此而作答难。
五、答难:如初品中的“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及道智品中的“若谁于何义,”及圆加行品中的“不可说性中”等颂文,皆是显示答难。
由此五支释经,能令听者恭敬易了,断疑生信。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由闻经胜利,若听闻受持,闻者起恭敬,故先说所为。成此由略义,略义由文知,次第前后理,由余二无违。”是说诸欲求经义者,由见现前及究竟胜利,乃于文义恭敬受持。(一)为令于经发起希求,故先说所为。(二)若以正量成立彼所为义者,必须粗知略义方可了知文义。(三)若欲详知略义,则须依论广学文义。(四)欲使论文前后文义贯属,则赖结合之义。(五)欲释前后所许无违,则须解释妨难。
初释所为义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二句,说明所诠内容法。“非余所能领”是说非外道小乘人所能领受,说明此法之差别。其次三句说明究竟所为之果。最后二句正明造论之意旨,是为令未闻法有情,容易了解如来所说般若之甚深义。系属结合之义,随其论文中暗述。
总之,此论所诠内容,即佛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分为八种现观(或八法八事)所说一切相智之道,发心十法。此所诠八种现观,非外道小乘等人所能领受,因为彼等未于方广大乘经典勤闻思故。此论亦有究竟所为之果,以于发心等十法行为体性之经,安住闻思正念,其聪慧菩萨即能现见证得故。今造此论与经无重复过,以依此论易解经义即是造论之所为义故。
有言此论有重复过,今依圣者解脱军论师所许,断重复过有七种:谓于修行、加行、补特伽罗、分别、修道、见道,及于加行道重复过有七种。
一、修行:问:在教授处中说修行,及说有四种修行,即成重复。因为修行无有差别,为何再再宣说故?答:无过。因为一是就教授所诠内容分,二是就彼修行的自体及差别所显故。
二、加行:问:一切智加行与圆加行,二者亦成重复?答:无过。一是就通达彼四补特伽罗我无生而修习,(注:四补特伽罗:从冥入冥、从冥入明、从明入冥、从明入明。)遮止远近加行能令增长,二就略修三道无生故。
三、补特伽罗:问:初品中说二十种补特伽罗,第二品中又说“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第四品中说“昔承事诸佛”,“是此不退众。”此成重复?答:无过。初在释三宝处是说二十种僧宝。二是就生道相智所依之补特伽罗。三是就独觉道所依之补特伽罗。四是就堪能听闻般若母法器的补特伽罗。五是为应当认识不退众的所依补特伽罗故。
四、分别:问:初品中说加行道有四种分别,第五品中说见道所断分别,及修道所断四种分别,这二类有重复过?答:无过。一是显示大乘加行道的殊胜法,二是显示见道之所断,三是显示大乘修道之所断处故。如是于对治资粮处说八种分别亦不重复,彼是为显示对治资粮之差别故。
五、修道:问:诸品中亦再再说修道有重复过?答:道智中说“修道”者,谓就应当生起一切道,显示不作证真实际,不住二边分。第四品中说“修道谓甚深”是就不退转相所显。第五品中说“修道”,是显修所断分别的对治分,在教授处名“修道”者,是显示教授所诠内容分。在对治资粮正行处名“修道”者,是显示为了知对治资粮之差别故。
六、见道:问:诸品中再再说见道有重复过?答:无过。因为在教授处说“见道”,是就显示教授之所诠内容分,在资粮正行处说“见道”,是显示为了知对治资粮之差别故。第二品中是显示不依二边之“见道”。第三品中是显示超出声闻地之“见道”。第四品中说“见道中忍智”,是就“是此不退众”说,谓由十六刹那心显示比声闻特别殊胜故。第五品中说“见道”者,是就见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