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2

  ..续本文上一页义谛、能令众生出离诸苦果和正行究竟三种功德,名之为论。此与本论所说,由通达甚深般若,现证空性第一谛;令诸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解脱一切众生诸苦果;正修菩萨加行究竟成佛之功德,其义相同。此即略述《现观庄严论》之名义。

  

  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应当了解汉藏所译《般若经》,因为《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经》的论着。

  我们的大师释迦能仁,最初发起殊胜菩提心,中间三大阿僧祇劫积集福智二种广大资粮,最后在菩提树下圆满正等正觉。因见一切众生皆被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围绕,并遍布无明暗昧稠林,由种种恶见网而障碍解脱圣道,更受一切烦恼随增毒树苦果,忧苦愁叹,流转生死旷野大河。佛以大悲心为救度一切众生,为摧毁三有众苦,令安住于殊胜妙果,即于有缘所化众生宣说无量法门,其诸法门中具足最极广大甚深之法者,即是三世诸佛唯一共趣之胜道——《般若波罗蜜多经》。如《大般若经》四零二卷云:“具寿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速证得一切智智,欲速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又于最后在《嘱累品》说:“佛告阿难,随所尔时,般若波罗蜜多在世,当知尔所之时,有佛在世说法”(见《摩诃般若经》)。因此,学习《现观庄严论》者,必须对汉藏所译《般若经》有所了解,经与论结合学习。

  汉译《般若经》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品起,至北宋咸平六年到景德元年(1003-1004),施护译《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二十五卷止,相继传译约一千年。但这些经本多是《般若经》部之内的同本异译或别行本。唐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佛于四处说法,分一十六会,总有二十万颂,是一部完整的《般若经》。

  藏译《般若经》编入《甘珠》大藏经“般若”部的共有二十三种,共二十一函,每函约译三十卷,但没有异译本。藏地先德们分《般若经》为“母子十七分”,与汉《大般若经》十六会之分,有同有别。母部有六经:一、《十万颂般若》;二、《二万颂般若》;三、《一万八千颂般若》;四、《一万颂般若》;五、《八千颂般若》;六、《般若摄要颂》。此六部经称为“母”部者,是以《现观庄严论》八品分别解释的经。子部有十一经:一、《七百颂般若》;二、《五百颂般若》;三、《三百颂般若》;四、《理趣分般若一百五十颂》;五、《五十颂般若》;六、《般若二十五门》;七、《善勇猛般若》;八、《帝释般若》;九、《小字般若》;十、《一字般若》;十一、《般若心经》。此十一部经称为“子”部者,谓不是以《现观庄严论》八品分别解释的经,其所诠内容之类别是唯一单独解释的《般若经》,如《般若心经》。

  古德智者们说《般若经》分有广中略三部,彼三部又各分为三,即成九部般若。其广中广有五百卷;广中中有四百卷;广中略即《十万颂般若》。中三部般若即《二万颂》、《一万八千颂》、《一万颂》。略三般若即《八千颂》、《般若十八卷》、《般若摄要颂》。彼等《般若经》所诠内容的中心要义,是显远离一切实执戏论,与八现观七十义完全无有差别。

  

  三、《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解释《般若经》的论着,汉译本不多,主要有圣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一百卷,是解释《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文词义理微妙甚深实相之义,及解释第九会能断金刚分的《金刚经论》等。

  藏译解释《般若经》的疏释,编在《敦珠》大乘论藏中的经疏部,解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疏释,总有十六函,三十八种。总的来说,在古印度共同许可的有二十一种。其中经论结合解释的有十二种,不结合解释的有九种。第一经论结合解释的十二种可分为五类:

  一、《二万般若颂》与《现观庄严论》合释的有四种:(一)、圣者解脱军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光明论》;(二)、大德解脱军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释》;(三)、师子贤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八品释》;(四)、静命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具清净论》。

  二、《八千颂般若》与《现观庄严论》合释的有三种:(一)、师子贤论师着的《八千颂释现观庄严光明论》;(二)、静命论师着的《八千颂释殊胜心要论》;(三)、无畏论师着的《八千颂释难要月光论》。

  三、与《般若摄颂》合释的有三种:(一)、师子贤论师着的《般若摄要颂释难易解》;(二)、佛智论师着的《摄要释难》;(三)、迦湿弥罗达摩室利论师着的《般若波罗蜜多藏键论》。

  四、迦湿弥罗达摩室利论师着《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广释》,此为独一合释《般若十万颂》的一种。

  五、尊者弥底论师着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般若母三义顺同八现观论》,此为合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一种。

  第二不是经论合释而是单独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九种者:

  一、师子贤论师着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疏》。

  二、法友论师着的《疏释明句论》。

  三、金洲法护论师着的《分别光明论》。

  四、般若生慧论师着的《略义》。

  五、六、尊者弥底论师和童吉祥论师着的二种《略义》。

  七、惹那格底论师着《现观庄严论释共称分论》。

  八、迦湿弥罗布达室利论师着的《般若灯鬘论释》。

  九、无畏论师着的《能仁密意庄严释》。

  以上论释,传译到西藏,主要是依师子贤论师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疏》为根本论释,因为此《义疏》文字精简、其义集中,最能显明经义,比其它论释特别超胜,是故西藏的许多《现观庄严论释》都依此《义疏》为根本依据。其次是依圣解脱军论师的《般若二万颂光明论》等作为参照研习。

  

  四、释《般若经》密意的两种见解

  在古印度释《般若经》的密意,形成了两种传承和两种见解。一是圣龙树菩萨释《般若经》的理趣;二是圣慈氏菩萨释《般若经》的理趣。如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疏·金鬘论》云:“正显空性义的正理六聚论,及间接显示空性义,为所化众生身心中以生起现观次第显示空性而作解释,此即由圣龙树和圣慈氏二者解释《般若经》的密意,由此而出现了两种轨则。”这两种传承,到了西藏,特别是传到了宗喀巴大师,即合二为一。圣龙树系一般称为“甚深见”;圣慈氏系一般称为“广大行”,以见行合一修学般若为主体,此即是般若中观甚深见,及《现观庄严论》广说菩萨修行通达空性的次第。因此,以圣龙树菩萨的正理六部论和圣慈氏菩萨的五部论作为必学之论着,这就是藏传佛教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为主,兼学其它诸论以修学般若的方法次第。特别是格鲁派主张先学《现观庄严论》,修学菩萨广大行法及通达空性的次第,然后修学《中论》以抉择般若甚深空性而建立中观正见。这两种传承虽然修学的方法与次第稍有不同,但就修学的体性并无差别。

  在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论释中,如上所说,古印度有二十一论释,也有不同的见解,虽然多是以中观见释,与圣龙树菩萨的中观相顺,但多是以中观自续见释。如静命论师、师子贤论师和佛智论师等,他们都是顺瑜伽行的自续中观师。以中观应成见释《现观庄严论》的唯阿底峡尊者。

  这些论译传译到西藏,西藏大德们的论着很多,究竟有多少,现还无人统计。特别是格鲁派从宗喀巴大师起,都继承阿底峡尊者的见解,以中观应成见释《现观庄严论》。如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甲操杰大师的《心要庄严疏》、《现观庄严论修法·开胜乘眼》、《八现观七十义释及修法》和《现观庄严略义宝鬘论》;克主杰大师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难解光明论》及《现观庄严论究竟应成派正见释》。其后有极尊却吉坚赞大师(1469-1544)依《金鬘论》和《心要庄严疏》的难要之处着《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二函,为学《现观论》者必学之教本。今本文多依此论而成。因此,格鲁派诸大德继承阿底峡尊者,依宗喀巴三师徒的论疏为主要圣典,形成以中观应成见研习和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一宗之学风。

  五、《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的因缘和依据

  《现观庄严论》是藏传佛教学习圣慈氏菩萨五部论中最主要的论典,是学法相者考取格西学位必学的课程。它的传译历史较为悠久,藏地注释也很多,弘传极为普遍,至今弘盛不衰。

  《现观庄严论》传译到汉地,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一是法尊法师译此论为《现观庄严论》,并依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及法师学经上师扎迦大师的论着而节译《略义》,得到太虚大师的高度重视。大师并将此论与《大般若经》第一会、第二会和第四会详加对照,作序述其大意。序云:此论“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网,有条而不紊”。又云:“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将经与论之关(要)作了精辟论述,但法尊法师未曾讲授过此论。二是能海上师从西藏回汉地在五台山译此论为《现证庄严论》,并多次讲授。“现观”“现证”,其义相同。(法)尊法师译为“现观”,是依玄奘法师所译现观的固定译名。

  海公上师非常重视现观,最初是1936年在五台山为学法弟子们讲《现证庄严七十义》,其后在四川成都近慈寺亦讲此论,1952年在上海金刚道场译讲师子贤的《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1954年、1955年在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寺复讲此论,其后又讲过一次,隆莲法师笔录为《清凉记》。

  1948年、1949年海公上师亲自到北京迎请五台山扎萨克罗桑巴桑老喇嘛在四川成都近慈寺讲授甲操杰大师的《现观庄严论·略义宝鬘论》,同时隆果法师译讲福称大师之《现观庄严论大疏》,系以辩论式讲,但只讲完第一品。

  近年来不少乐于学《现观庄严论》者多次反映说,法尊法师的《略释》及海公上师的《清凉记》及其《义疏》…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