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由彼補特伽羅得毗婆舍那,得止觀雙運。粗欲及于初靜慮以般若慧觀察寂滅行相,是得能觀察修所生慧。依如是修止觀雙運的定,成爲世間修所斷欲界上上呂煩惱,若得能正對治,即安立得初靜慮近分最極寂靜作意。
4、六種作意攝爲四世間道規則者:一、初二作意爲世間加行道,二、最極寂靜作意及加行究竟二作意,爲世間無間道;叁、觀察作意爲世間勝進道;四、攝集歡喜作意,是由世間四分所攝故。如《攝頌》雲:“了知各各性相及勝解作意者,是由加行道攝。最極寂靜及加行究竟二作意,是由無間道攝。攝集歡喜者是由四種道分所攝。觀察作意者唯是由勝進道所攝。”是說若是初靜慮近分,不悉是六種作意隨一,因爲初靜慮近分未至定,彼隨一皆非故。
(叁)明與其余相應:謂于初靜慮如是有八;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各有八作意者,如《集論》雲:“證入初靜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四)釋屬何九道:毗婆沙師說,初叁靜慮加行究竟果作意,近分與正定分各有二種,諸鈍根聲聞身中,彼叁加行究竟果作意,是靜慮之近分,諸利根聲聞身中,彼等是靜慮的正定。因爲初叁靜慮的近分,及以正定不相應,所以諸鈍根聲聞自身中,靜慮加行究竟果作意,彼不能生初靜慮正定的體性故。
二)釋得何體性分四:一正義;二差別;叁分別各各體;四攝總建立。
(一)正義:由本定所攝,就支分與所緣隨一門說,自超下地即由上地所攝的善心者,是上地本定的定相。(二)差別:有靜慮本定,及無色本定二種。若廣分有:初靜慮本定乃至有頂本定有八種。(叁)分別各各體性:就支分門分,超越自己的下地,由靜慮地所攝的善心者,是靜慮本定的定相。若分有:由四種本定地所攝善心,是初靜慮本定的定相。(四)攝總建立分:世間道、出世道、釋彼其它建立有叁種。
叁)釋如是所得之相狀:獲得靜慮與無色本定之相狀者,謂與諸靜慮本定,入定時出現如身與地下沈顯現相狀,于無色諸本定,入定時出現虛空星星如飛鳥顯現相狀。如《集論》雲:“入諸靜慮時者,如見身地下沈相狀出生;入無色定時者,謂如見虛空星飛相狀出生。”
四)釋得者之補特伽羅分叁:六道衆生爲增上;叁界爲增上;異生聖者所依身爲增上,有叁種。
(一)六道衆生爲增上:叁惡道及俱盧洲(名聲不悅,在北俱盧洲之東)之所依身,無新生靜慮無色本定者,謂彼諸人新生的違緣違緣種類,大多具足異熟障故。諸阿羅漢及半擇迦黃門二根的所依身,無新生靜慮無色本定者,謂彼諸人大多具足新生障礙煩惱嫉妒障故。除彼諸人外叁洲男女及欲天諸人的所依身皆有新生故。
(二)叁界爲增上:欲界所依身,已生新生初靜慮本定,于無所有所依身,有新生有頂定者,因于欲界所依身,有生初靜慮近分定,乃至于無所有所依身,有新生有頂近分故。于初靜慮所依身,無新生初靜慮本定等,乃至有頂類推。于初靜慮所依身,無新修初靜慮近分定故。若是初靜慮,是悉得初靜慮本定等故。于第二靜慮所依身,有作證初靜慮本定者,謂有得色靜慮八種[15]的第二靜慮者故。于有頂所依身,雖然無有新生無所有本定,但于彼所依身,有作證彼故。無所有本定,依聲聞修道金剛喻定,作證阿羅漢果,有頂所依身有不還故。如《俱舍論》雲:“諸定依自下,非上無用故,唯生有頂聖,起下盡余惑。”是說諸等至起,依自下地身,依上地身無容起下,一、上地起下地無所用故;二、自地有勝定;故叁下定勢力劣故。“唯生有頂聖,起下盡余惑”者,謂聖者生有頂必起下地,無所有處無漏等至,爲盡有頂諸余煩惱,以自有頂無聖道,故于下勝道欣樂起故,唯起無所處者,謂最鄰近故。
(叁)異生聖者所依身爲增上:有得色靜慮八種的異生者,謂有有頂所依身的異生故。未得靜慮本定的聖者有多種,亦有未得彼靜慮的阿羅漢。是說有已得初靜慮本定,未得第二靜慮本定的聖者。若是菩薩悉得靜慮近分,若如是悉得止觀雙運故。若是住上品資糧道的菩薩,悉得靜慮本定,若如是悉得法流叁摩地故。如《莊嚴經論》雲:“爾時從法流。”又如《集論》雲:“何等建立,謂從極邊際生初靜慮,及至非想非非想處名爲建立。”此義由叁增長修治的靜慮無色,于彼等名極邊際生。叁增長者謂于色靜慮八種,以次第順逆入者名下增長。一一中建立入順超者名中增長,逆入者名上增長。
叁、別釋四無量分六
一)因由:成爲彼等無量自因,是從四緣所生者。1謂所緣緣樂與不樂等有情(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2因緣即意識上的無漏智種子(六根爲因,六塵爲緣,如眼對于色塵時,識即隨生。);3增上緣即是開示無量等的善知識(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是時,不生障礙。);4等無間緣即是在自己面前無間生起的心識(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即名從四緣所生故。如《莊嚴經論》雲:“從樂與苦因,菩薩起悲愍,從因知識性,菩薩大悲心。”
二)差別:依自增上緣的根本靜慮心,悲等隨一行相正安住叁摩地慧相應所顯的心識,是無量的定相。如《集論》雲:“此諸功德雲何成就?謂外道或聲聞或菩薩,亦堪能依清淨四靜慮成就無量。”又如:《莊嚴經論》雲:“于諸有情具悲愍,遠離、和合之意念,不相遠離之慈念,意念饒益頂禮尊。”
叁)各各的體性:有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四種。
四)差別法:雲何無量?謂願諸有情具足安樂所顯住種類,是慈無量的定相。如《集論》雲:“雲何慈?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與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法。”若分有:緣有情慈、緣法慈、緣無緣慈(不可得)叁種。雲何無量?謂願諸有情離苦所顯住種類,是悲無量的定相。如《集論》雲:“雲何悲?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離苦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法。”若分有:緣有情悲、緣法悲、緣無緣悲(不可得)叁種。雲何無量?謂願諸有情不離安樂所顯住種類,是喜無量的定相。如《集論》雲:“雲何喜?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不離樂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法。”若分有:緣有情喜、緣法喜、緣無緣喜叁種。雲何無量?謂願諸有情不具煩惱所顯住種類,是舍無量的定相。如《集論》雲:“雲何舍?謂依止靜慮于諸有情利益相應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法。”若分有:緣有情舍、緣法舍、緣無緣舍叁種。
五)釋名:彼無量具四差別法具足者
(一)能斷除諸所治品之差別具足故,謂由彼四種如其次第能斷除損害心、惱怒心、不喜心,及損惱心和貪欲故。
(二)能對治品諸差別法具足故,謂由彼四種如其次第,以助伴無分(別)智任持門,能對治四種損害心等所得故。
(叁)所緣差別法具足故,爲由彼四種一一亦有:緣有情、緣法、緣無所緣各有叁種故。
(四)諸作用差別具足故,由彼四種能成熟諸有情故。如《莊嚴經論》雲:“永斷依止梵所治,具足無有分別智,趣入叁種所緣相,諸有情者能成熟。”《集論》雲:“雲何慈?等四差別法,開顯有五:謂住所、所緣、行相、體性和助伴具足五種差別故。(一)住所:謂彼四種依自己的增上緣根本靜慮清淨故。(二)所緣:謂由彼四種如其次第,能斷緣有情不具安樂;能斷緣有情具足苦;能斷緣有情不具安樂;能斷緣有情具足遠近貪瞋因故。(叁)行相:謂由彼四種于彼有情如其次第,願遇安樂;願離衆苦;願不離樂;願離貪瞋行相故。(四)體性:謂彼等由定慧隨一所攝故。(五)助伴差別:謂彼等從心心所生的差別具足故。
六)文義:于彼四種說名梵住的因由者,謂依止修習此等四無量若生梵天如是說故。于慈無量說名無量的因由者,謂由彼若緣有情無量如是說故。如是悲無量說名無量的因由者,謂由若由集聚資糧無量之因如是說故。說喜無量之如是因由者,謂得彼無量法之因故。說舍無量之如是因由者,謂成爲無量智之所行境故。
論義是說,趣入正行(有法),于汝有九種者,謂于汝從趣入靜慮無色的趣入正行,乃至趣入一切相智的趣入正行有九種故。
界限:從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第十地。
辛叁、資糧廣大資糧正行分二:壬一、總標;壬二、別釋叁資糧。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九·資糧正行
——《般若經》四一叁卷一頁至四一七卷十二頁
壬一、總標
第九、釋資糧正行分:經說與論釋二種。
一、經說:(不錄)
二、論釋分叁:一、結合;二、略標十七種資糧正行;叁、別釋難通達。
一)結合:論身建立:“甲铠趣入事,資糧”。是說趣入正行後釋資糧正行的因由者,謂于一切正法,以加行精進受持于趣入正行中決定無疑,生起廣大二種資糧如是說故。譬如國王入敵陣時,首先自己善披甲铠,其後趣入敵陣,再後善積集四部軍衆。因此先要披廣大意樂甲铠,其後要有廣大財富,趣入實修一切正法加行,其後需要積集廣大二種資糧如是說故。結合如是作爲生起資糧,故第叁說資糧正行。
二)略標十七種資糧正行分:根本與解釋二種。
(一)根本:就經義門釋,需要善于積集資糧,故略標十七種資糧正行。
頌曰:悲及施等六,並修止觀道,及以雙運道,諸善權方便,
智福與諸道,陀羅尼十地,能對治當知,資糧行次第。
(二)解釋分四:
1、能成就的體性:謂大悲心乃至地與諸對治。
2、如何成就之理趣:謂由不可得不超越世俗谛,修行一切大乘義。
3、成就的名義:謂由此等大悲心成就真實之體性,若能出生菩薩摩诃薩,即是大悲心等資糧。
4、成就的數決定:謂資糧正行有十七種。
叁)別釋難通達:此中所說智資糧者,彼亦是“悲及施等六”等義。此中分五:一、意樂加行爲增上;二、定與非定爲增上;叁、見與行爲增上;四、能取成辦果的所緣爲增上;五、能作功…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