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正行。是说于一切法三轮清净。
七)明升进境谓所为。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由一切智智作意,不共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彼以无所得能修”乃至“佛无所得故。此但有名言即名佛知真实,名升进大乘”。释彼之义谓“所为”趣入正行。即名所为。
八)明升进境谓六神通。经云:“复次具寿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已所持者,坐菩提树下若为圆满一切神通故,能成办一切有情”乃至“未得一切智智之间,终不离彼乘”。释彼之义谓,“六通”趣入正行。是名“六神通”。
九)明升进境谓一切相智。虽已得一切智智,但不入一切声闻独觉。释彼之义谓:“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是说是真实住一切相智的定相。
于彼升进境安立九种的因由者:一、于彼以因道为增上;二、以果道为增上有二种故。初因道又分:以世间道为增上,及以出世间道为增上;彼二皆非大乘能作胜进道为增上,于彼建立九种故。初以世间道为增上建立静虑无色故。第二出世道亦分:自利正行道,及利他正行道为增上二种。初自利者,以彼自利为增上建立见道与修道等故,首先能得功德(见道),其后能断障故(修道)。第二利他正行道有二:一、就彼之增上即慈等四无量;二、贪著皆不可得的智。建立二种之因由者:由初能作精进利他;第二利他修行能作善巧故;第三胜进道者谓以三轮无分别,就所缘能作殊胜,由趣入所为就所得能作殊胜,以六神通力能作殊胜故。第二以果道为增上,建立一切相智者,谓已得一切相智于所化众生能转妙*轮故。
此处建立趣入正行分三:一、略标;二、别释静虑无色;三、别释四无量。
一、略标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
一)定相:大乘因果法,如其所应,就顶加行为主要门趣入实修,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者,是趣入正行的定相。
二)差别分九:1趣入静虑无色正行;2趣入施等六波罗蜜多之正行;3趣入道正行;4趣入慈等四无量正行;5趣入无所得正行;6趣入三轮清净正行;7趣入所为正行;8趣入六神通正行;9趣入一切相智正行。
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至第十地。
二、别释静虑无色分四:一、释由谁能得之因;二、释得何体性;三、释如是所得之相状;四、释得者之补特伽罗。
一)释由谁能得之因分四:一、略标能得之建立;二、别释能得初静虑;三、明与其余相应;四、释属何九道。
(一)略标能得之建立:由未至(近分)定所摄,而自所得能得上地根本定的方便,以上界地所摄的善心,是上地未至(近分)定的定相。此中分八者,谓从初静虑未至(近分)定乃至有顶未至(近分)定有八种故。若是未至(近分)定的受,悉是舍受,一般未至(净近分)定皆无烦恼清净定;初静虑未至(净近分)定无烦恼清净,有二种无漏者。因未得根本静虑的圣者,由彼等依初静虑未至(近分)定,自己所断的种子有断除故。
西方毗婆沙诸师许,初静虑的净近分、无漏及有烦恼性三种,如《俱舍论》云:“近分八舍净,初亦圣或三。”论文是说,“近分八”者,谓四根本静虑、四根本无色定,各有近分与八根本定为入门故。“舍”谓此八近分皆舍相应作功用转,故无喜乐。“净”谓八近分皆净定摄。“初亦圣”者谓初禅近分亦通无漏,此八近分皆无有味着,离染道故。“或三”者或显示别有所说,初未至定有味等至,未起根本定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定具三等至。
(二)别释能得初静虑分四:一定相;二差别;三各各的自性;四六作意摄为四世间道规则。
1、定相:由近分定所摄,并能得自所得初静虑近分定的方便,由初静虑地所摄的善心,是初静虑近分定的定相。
2、差别:此中若分有:初静虑近分作意的初业者;净治烦恼初静虑近分分二种。如《声闻地》云:“此中作意的初业者,谓未得心一境性所有作意,至未触心一境性之间是初业者。此中有净治烦恼的初业者,谓已得作意心欲净治诸烦恼了知各各相作意,修习受持。”(见《声闻地》原文)
是说得净治烦恼的初静虑近分定,必须得初静虑近分作意的初业者为前行者,净治烦恼的初静虑近分,及由毗婆舍那(观)所摄的初静虑近分二者是一义;初静虑近分作意的初业者,及由奢摩他(止)所摄的初静虑近分二者是一义。于得毗婆舍那(观)所摄的初静虑近分定,必须得奢摩他(止)所摄的初静虑近分为前行故,是说得观必须先得止故。如《入行论》云:“由具止之观,应知摧烦恼,故初应求止。”如《宝积经》中说:“已住净戒而得定者,谓已得定乃能修慧。”《修次第论》云:“断一切障后欲生遍智,安住止已乃能修慧。”
问:若尔,于得毗婆舍那,需得奢摩他为前行,那么,如何是修奢摩他(止)的规则?答:此中依《辨中边论》所说规则,及《集论》与《庄严经论》所说规则有二。
一、依《辨中边论》所说规则:依五过的对治八断行门,能修奢摩他者,如《辨中边论》云:“五过八断行,依止从因生。”
五过者:1谓修定加行时的违缘懈怠;2入定修时忘失修定的教授;3正修定时昏沉掉举;4昏沉掉举生起时不行对治;5离沉掉后心住一境时有诸对治现行故。如《辨中边论》云:“懈怠诸教授,忘失与沉掉,不行与行者,许此五种过。”
八断行者谓于第一过的懈怠有四对治,后四过有四对治,即有八种故。第一过四对治:1谓得轻安时需要遮止修定不悦的懈怠而生长轻安;2已生长彼轻安修定的精进必须勤奋;3已生长彼精进必须生长希求修定的欲乐;4已生长彼欲乐后见定的功德需要有夺意的信心故。《辨中边论》云:“住及安住彼,因与果体性。”其义是说,住者谓第七精进住。安住彼者谓精进或勤奋。因者谓希求的因即是信心;果者谓勤奋的果即是轻安。
如前所说后四过的对治者,1谓不忘失诸定所缘的正念;2沉掉生不起分别的正知;3对治沉掉现行的思维;4离沉掉时持心平等的舍故。《辨中边论》云:“不忘所缘境,沉与掉分别,断除彼现行,寂静持平等。”
二、依《集论》和《庄严经论》所说规则:依九住心的方便,需要修奢摩他(止),如《集论》云:“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住一趣、平等摄持。”见《杂集论》卷十详解。
第一令住者,谓所缘天(佛、本尊等)身等随一,令倾心安住专住能修习的定。如《庄严经论》云:“于所缘境心倾住(思想集中)。”
第二等住者,谓所缘境令安住相续能修的定,如《庄严经论》云:“令彼相续不散乱。”
第三安住者,谓前心所缘散乱时,复令倾心安住前心所缘能修的定。如《庄严经论》云:“散乱速了知,复于彼安住。”
第四近住者,为令安住上所缘境向上增长能修的定。如《庄严经论》云:“智者辗转升,心应摄于内。”
第五调顺者,谓修定时,沉掉若生,从思维定的功德门,生起喜悦修定,令安住能持心所缘境的定。如《庄严经论》云:“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顺。”
第六寂静者,谓修定时,若生掉举,从思维缘散乱的过患门,寂灭不喜于修定,令心安住能持心所缘境的定。《庄严经论》云:“见散乱过故,不喜应寂灭。”
第七最极寂静者,谓修定时,若生贪心及忧苦,立刻寂灭,令安住能修的定。《庄严经论》云:“贪心忧苦等,起已应寂灭。”
第八专住一趣者,谓就精进勤奋门,如欲于自心所缘境,令如欲安住的定。《庄严经论》云:“其次持精进,于心现行境,自然得生起。”
第九平等摄持者,谓无劳任运心,如欲于自所缘境,能令如欲平等摄持安住的定。《庄严经论》云:“修彼无行业。”
如是九住心,名为心一境性之定,心无劳任运于自所缘境,如欲等持之本性,若得由轻安任持的安乐,即名得止,名得初静虑近分,得修所生慧,名得上地的智(识)。如《庄严经论》云:“其次彼身心,已得大轻安,俱为有作意。”如是彼奢摩他(止)之本性,于自所缘境,由观察力引生的轻安任持之自境,若得观察的般若慧,是初静虑近分的定相。安住得各各智的作意,后当解说。
然则,于得毗婆舍那(观),需要得奢摩他(止)为前行。如《集论》卷五云:“或有一类已得毗婆舍那非得奢摩他,此类依毗婆舍那,进修奢摩他。”(此处分四类说)彼义是说,由现证四谛的初静虑近分地所摄,依毗婆舍那由现证四谛的初静虑本定所摄,需要修奢摩他,是彼的教诫(经教)义故。
是故依九住心的方便,如欲于自心所缘境,能如欲平等安住,以轻安乐任持的定者,即是奢摩他(止)的定相。若分有:缘尽所有的止;故缘如所有的止二种。说名止的因由者,谓寂灭心向外境后,若缘内住一境性,即说明是奢摩他故。止自然于自所缘境,由观察力引发的轻安乐任持门,能各各(别别)观察自境的般若慧,是毗婆舍那的定相。若分有:如前二种。说名毗婆舍那的因由者,谓若见增上(超胜)差别义者,说名为毗婆舍那故。于净治烦恼初静虑近分定,若分有:初静虑近分定别别了知相的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有六种者,如《集论》云:“云何等至建立?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知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3、各各的自性:初静虑近分作意的初业者,谓依九住心的方便,如欲于自心所缘,如欲安住,单独趣入止,安住于灭,彼止自然随欲,极苦众多尚未寂灭;短时等粗略;与初静虑相反,由闻思各各寂灭性相能作观察,由如是观察力引发的轻安之乐未生,即随顺观灭,为安住初静虑近分了知各各性相作意。如是各各了知性相之作意,依长久修习,如前粗欲;及于初静虑以般若慧观察寂灭行相能作观察,若由如是观察力引发的轻安乐任持,即安立初静虑近分胜解作意,尔…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