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經義故。
《現觀莊嚴論》集釋
(下)
任傑 翻譯選編
五臺山大塔院寺倡印
西元二零零二年叁月·北京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1
圓滿一切相加行品第四……………………………………………………………………………1
釋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1
釋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二·加行………………………………………………………31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叁·加行功德……………………………………………………39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四·加行過失……………………………………………………43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五·加行性相……………………………………………………47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六·大乘順解脫分………………………………………………63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七·大乘順抉擇分………………………………………………66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八·有學不退衆…………………………………………………70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99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嚴淨佛土加行……………………………………………101
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一·善巧方便加行…………………………………………102
果頂加行品第五…………………………………………………………………………………109
頂加行八法之一·暖頂加行………………………………………………………………110
頂加行八法之二·釋頂頂加行……………………………………………………………112
頂加行八法之叁·釋忍頂加行……………………………………………………………114
頂加行八法之四·釋世第一法加行………………………………………………………115
頂加行八法之五·釋見道頂加行…………………………………………………………117
廣釋十二緣起支……………………………………………………………………………139
頂加行八法之六·釋道頂加行……………………………………………………………158
頂加行八法之七·釋無間道頂加行………………………………………………………171
頂加行八法之八·釋遣除邪執……………………………………………………………173
漸次加行品第六…………………………………………………………………………………179
釋能表漸次加行十叁法……………………………………………………………………179
刹那加行品第七…………………………………………………………………………………183
釋能表刹那加行四法………………………………………………………………………183
果法身品第八……………………………………………………………………………………189
釋果法身四法……………………………………………………………………………………189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一·自性身……………………………………………………………195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二·智法身……………………………………………………………196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叁·受用身……………………………………………………………206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四·應化身……………………………………………………………215
聖慈氏願……………………………………………………………………………………233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
(下)
《現觀莊嚴論》聖彌勒菩薩造頌
法尊法師由藏譯漢
《現觀莊嚴論疏·總義遊戲海》極尊卻吉堅贊大師著
任傑由藏節要譯釋
圓滿一切相加行品第四
丁二、廣釋四加行分二:戊一、自在因果;戊二、堅固因果(頂加行)。
戊一、自在因果分二: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已二、果頂加行。
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分二:庚一、一切相加行總建立;庚二、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
庚一、一切相加行總建立分叁: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辛二、修加行德失;辛叁、加行之性相。
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分二:壬一、智相差別;壬二、明勝加行。
壬一、智相差別分二:癸一、略標;癸二、廣釋。
釋圓滿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
——《般若經》卷437·15-437·22頁
二、廣釋趣入四加行支分二:一、廣釋自在因果支;二、廣釋堅固因果支。
第一、廣釋自在因果支分二:一、廣釋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二、廣釋所自在果頂加行支。
一、廣釋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分叁:一、說聯系結合;二、廣釋一切行相法;叁、品結。
(一)由聯系結合:若說論身建立,謂“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現觀”,是說叁智後即說四加行的因由者,謂已了知初叁品叁智行相,所修叁智行相,彼即需要由殊勝加行任持,而于此中亦需了知加行,所以叁智後隨即說四加行故。從四加行內,初說圓加行的因由者,謂第七品主要所說的是得堅固叁智行相所得刹那加行。第六品主要所說的是爲得叁智行相堅固義,需得修漸次加行爲前行。第五品主要所說的是得叁智行相自在之果,需要得頂加行爲前行。第四品主要所說的是爲得叁智行相自在義爲修行的因,所以需要得圓加行爲前行的因由,故作如是說。說名聯系結合,遍知叁智所自在故,亦是就一切相智、道相智及一切智略攝門,由能修叁智圓滿通達一切行相。
是故,就略攝叁智行相,以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瑜伽,即是圓加行的定相。若分有:一百七十叁法。界限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從略修叁智行相止觀雙運加行,是修叁智行相義。
(二)廣釋一切行相法分二:一、第四品主要所說是圓加行在自身中生起;二、于身中生起後修行的次第。
[一]第四品主要所說是圓加行在自身中生起分四:一、加行相;二、修加行者補特伽羅;叁、加行自體;四、加行前行法。
1、加行相分二:一、經說;二、論釋。
(1)經說:加行殊勝品圓滿。“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邊波羅蜜多。佛言如是,譬如虛空,無邊際故。”乃至“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動轉波羅蜜多。佛言如是,住法界故”乃至“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正等覺波羅蜜多。佛言如是,于一切法一行相能現覺故。”
壬一、智相差別分二:癸一、略標;癸二、廣釋。
癸一、略標
論釋分:一、略標;二、廣釋;叁、略義叁種。
一、略標分:根本所說理;解釋所說理二種。
(一)根本所說理:就釋經義門略說有一百七十叁種。
頌曰:“一切智差別,行相爲能相,由叁種智故,許行相爲叁。”
(二)解釋所說理:就能相門釋,是說于常等執持等。“一切智差別,行相爲能相”謂略標行相的體性。釋彼之義,謂持常等所治品,能治法性的體性,即緣無常等智之差別,建立諸行相是名性相。“由叁種智故,許行相爲叁”謂略標行相之差別。釋彼之義,謂一切智叁種差別,唯許叁種行相。
論義是說,就叁智隨一行相現起門,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瑜伽(有法),是菩薩身中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彼之能安立故。此處所說的智相有叁種者,謂一切智之智相,道相智之智相,一切相智之智相叁種故。能摧毀自己所治品的智(有法),是此處所說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能安立彼故。于彼菩薩身中類推。如《疏》雲:“叁智隨一行相現起以後,名爲能修的智,是此處所說能治的定相,彼是安立能治品這智的行相,若略攝類,許爲叁種故。”
應知自宗定相等加行分四:1、行相的認識;2、經說;3、論略攝之理;4、如何修法。
1、行相認識:此中顯示所修的行相有二種者,即于彼有由所證四谛,及由能證者叁智法的差別義相與智相二種故。如《金鬘論》、《明句論》雲:“行相者謂差別,于佛地等法所有之差別爲一。”是說雜染與清淨法之差別,或顯明諸差別。
2、經說:經雲:“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有波羅蜜多”乃至“善現,一切法一切相能現覺故”。此中經義大致有:一切智相行相二十七,道相智行相叁十六,即成六十叁。一切相智的行相者,隨聲聞弟子有叁十七,隨順菩薩有叁十四,唯佛有叁十九叁類,即成一百一十,總成一百七十叁法。
3、論略攝之理:《現觀莊嚴論》慈氏菩薩造,說“始從無邊相”等,由從此至此之間,顯示一切智及一切相智行相作爲一段落(章節),于道相智行相不正作段落的因由者,謂由一切智與一切相智始終所攝,在彼之中間皆是道相智行相,密意易于了解,所以不正作段落故,即于道相智行相是得段落義者,謂離貪欲所攝,至無法自性之間,當得從義所生故。
4、如何修法:問:若爾,智相與義相,此等如何所修?答:由智相一百七十叁法,于義相一百七十叁法,斷除增益執即是所修,即是所修的義相與智相二者。譬如若修習有爲法無常,通達的心是正修故,然此中主要所修許爲智相。如《金鬘論》雲:“然佛說密意是從論文由加行修習行相,主要是修智相顯現。”又雲:“如是名修無我與大悲心是修行境,有境之體性是能修心,此二中取後者有境心爲主要。”
二、廣釋(上叁頁)分二:結合與釋義二種
一、結合:總明叁智行相各各不分,今者說各各差別,是說總明一切行相後,今者說差別。
二、釋義分叁:一、廣…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