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一切智行相;二、廣釋道相智行相;叁、廣釋一切相智行相。
癸二、廣釋分叁:子一、一切智相;子二、道相智相;子叁、一切相智相。
子一、一切智相
(一)廣釋一切智行相分四:一、結合;二、略標;叁、廣釋;四、略義。
[一]結合:明叁智行相,暫且初明一切智行相,此中從了知一切爲緣,此後雖有解釋但取爲結合。
[二]略標:如前所說第一段經文,就釋彼之義,說一切智行相有二十七種。
頌曰:始從無邊相,乃至無動相,叁谛各有四,道中說十五。
[叁]廣釋分二:一、叁谛行相;二、道谛行相。
1、叁谛分經說:從無相乃至無生有十二種行相。苦谛四相:即無常、無生、遠離、不能屈伏;集谛四相即:無住、如虛空、不可說、無名;滅谛四相即:無行、不可奪、無盡和無生的行相者,如其次第有十二種,是苦谛等叁谛無常等的清淨定相。
2、道谛行相分二:一、所依道之差別;二、能依行相差別;叁、就數門略義。
1所依道之差別:煩惱障之對治無漏道一;由一切智性亦攝獨覺,是故彼等所知障之對治,是有漏修道及由無漏二者說叁道相。
2能依行相之差別分爲:四差別、五差別、六差別叁種。四差別從彼叁道之內,初有無漏四行相。彼中之初:謂無作者、無知者、無移轉者、無調伏之行相者,如其次第是道等的清淨定相。五差別者,二道有漏行相有五:如夢、如響、如影像、如陽焰、如幻五種行相,如其次第謂: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定相。總則是所知障之對治。六差別者叁道無漏行相六種,謂:無雜染、無清淨、無染、無戲論、無味著、無動轉。此六行相如其次第,謂所知障:雜染、清淨、煩惱習氣、于色等戲論、自證、退轉,是通達諸相各各決定的能對治。
3就數門略義:如是道谛十五相,于第四略義,總則,一切智相有二十七種。
論義是說:體智行相有二十七種者,謂依初叁谛的體智行相有十二,依道谛的體智行相有十五種故。是故,由能修體智行相般若慧所任持的菩薩瑜伽,于菩薩身中體智所緣法,是邪品增益的增益對治的定相。所修體智行相之聖者身中的智,通達小乘住種類,是體智智相的定相。若分于叁谛各各有四,依道谛行相有十五種,即成二十七種。初苦谛行相,謂通達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集谛行相謂通達因集生緣四種行相;滅谛行相謂通達滅靜妙離四種行相。後十五種下當解說。
是故,若煩惱障與所知障隨一爲主,在得解脫中能作障礙的障住種類,是煩惱障的定相。若分有六根本煩惱[25],及二十種隨煩惱[26],主要在得一切智的中間,能作障礙的障住種類,是所知障的定相。若分有粗細二種者,謂執色外境能取分別有二種故。
子二、道相智相
二、廣釋道智行相分四:1、結合;2、略標;3、廣釋;4、略義。
(一)結合:體智行相之後說道相智行相,名結合。彼後說道智行相。
(二)略標:就如前所說釋第二段經文義,就略標道相智行相叁十六種門釋。
頌曰:于因道及苦,滅中如次第,說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叁)廣釋分:1、次第斷诤;2、釋有次第之行相。
1次第斷诤:依雜染品與相反另一品類,說集谛與道谛是因,苦谛與滅谛是果故,是就義理門顯示。
2釋有次第之行相:1、就數門略標;2、就體性門廣釋法有二種。
初就數門略標,明集、道、苦、滅谛如數有八種,說爲應了知。
2、就體性門廣釋法分:1集谛八相是就斷與對治門釋;2道谛七相是就宗與合理門釋;3苦谛五相是就自共相門釋;4滅谛十六相是就利益門釋。
初集谛八相是就斷與對治門釋:謂遠離貪欲、無住、寂滅無貪、無瞋、無癡、無煩惱、無有情等行相者。如其次第是因者,謂希求、貪欲、歡喜。是集者,謂貪瞋癡。是生者謂一切分別,是緣者謂貪著有情。彼等對治謂叁叁一一,如是因谛有八種。
2道谛有七:無量、不系二邊、無異、無見取、無分別、無數、無貪之行相者。如其次第啓發開示一切有情爲道,如開發一切有情,所有正理即是理,如是所有修行是名行,所有出離是離,彼等體性二、二、二、一,如是即是七種行相。
3苦谛:謂無常、苦、空、無我四相,第五無性相之行相體性,即是苦谛五相。
4滅谛:滅的行相體性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由諸法滅,謂內空、外空及內外空的行相有叁種。寂靜行相的體性:謂假名我空、器世界、勝義、有爲、無爲、常斷邊、生死無始終、通達的無散滅除貪著,謂: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有八相。妙的行相由滅除遍計作者謂:自性空相。離的行相謂外境錯亂的假體,由滅除相與時錯亂謂: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有叁相,唯出離相由自性滅,即無法自性空一相。如是滅谛相有十六種。
(四)略義:總則,道相智行相有叁十六種。
論義是說:此處所說道相智行相有叁十六種者,謂依集谛上的道相智有八種,依道谛有七,依苦谛有五,依滅谛有十六故。是故由能修道相智行相的般若慧任持的菩薩瑜伽,于菩薩身中道相智所緣的法,是增益顛倒品之增益對治的定相。由修能得自己方便的道相智加行力,所得的大乘聖者身中的對治智相,是菩薩聖者所許修行功能義者,是道相智之智相的定相。若分有叁十六種者,謂從遠離欲行相乃至無有情行相之間,是依集谛四相之道谛的智相有八種。從無量行相乃至無實質,是依道谛四相的道智之智相有七種。從無常相乃至無相自性相之間,依苦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五種。從內空相至無性自性空,依滅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十六種故。
1、依因相謂離貪欲相、無住相、寂靜相有叁。依集相謂無貪相、無瞋相、無癡相有叁。依生相謂無煩惱相有一。依緣相謂無有情相等有一故,是集谛八種。
2、依道的行相謂無量相、無系二邊相有二。依理之行相謂無異相、無見取相有二。依行之行相謂無分別相、無量相二種。依出離相有無貪相一種故。即是道谛七相。
3、依苦之行相謂無常、苦、空、無我有四相。彼四相悉是共的無相自性相有一種故。是苦谛五相。
4、依滅之行相有:內空、外空、內外空叁智相。依靜之行相有: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八種。依妙相有:本性空一相。依出離相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叁相。滅谛體相依出離相有:無法自性空等一相故。是滅谛十六相。
子叁、一切相智相
叁、廣釋一切相智分叁:一、結合;二、根本;叁、解釋。
(一)結合:釋道相智後說一切相智,名結合彼道相智後說一切相智相。
(二)根本:前說後第叁段經文,釋彼經義:
頌曰: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道谛隨順中,由叁智分別,
弟子及菩薩,諸佛如次第,許爲叁十七,卅四叁十九。
叁、解釋分二:
1略示:“始從四念住”是說佛的行相究竟者,謂就一切智叁類所攝的道門,以一切相智攝盡一切聖補特伽羅故。如其數類:許諸聲聞有叁十七相,諸菩薩有叁十四相,佛有叁十九相。
2廣釋:1、廣釋隨順聲聞弟子的一切相智相;2、廣釋隨順菩薩一切相智相;3、廣釋唯佛不共一切相智相。初如前所說釋第一段經文,即是說一切智,二釋第二段經文之義,即是說于道相智名對治道,釋第叁段經即是說一切相智的行相。
3略義分二:
一)明體性略義:此中一切相智者謂以聲聞與菩薩之差別,如其次第有無漏與有漏。道智行相者謂由諸菩薩煩惱未斷盡故,唯是有漏,一切相智道的行相者,以圓滿正覺,煩惱所知障習氣一切二相永斷,則一切法不自在故唯是無漏。
二)說明數的略義:若總合一切行相,有一百七十叁種相。從彼等內謂“始從四念住”等。
論義是說,一切相智之智相有一百一十種:謂隨順聲聞弟子一切相智之智相有叁十七;隨順聖者菩薩的一切相智有叁十四;隨順佛聖者有叁十九種故。是故,由自能得方便修一切相智加行力,所得的究竟智相,菩薩修佛聖者的意趣義能修習圓滿,是一切相智智相的定相。若分有一百一十種,由能修相智行相以般若慧任持之菩薩瑜伽,在菩薩身中緣相智之法,是破除增益顛倒之增益對治的定相。
此中于一切智,首先遍觀諸法道智等文,由此釋隨順聲聞弟子之一切相智行相。“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等二頌。
叁十七菩提分法,就七類解脫,此中分二:一、略標叁十七菩提分法;二、釋各各體。
(一)略標叁十七菩提法分六:
1、界與地之次第:初靜慮中有一切叁十七菩提分法。如《俱舍論》雲:“初靜慮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靜慮除尋,叁四中除二,前叁無色地,除戒前二種,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是說初靜慮具叁十七,未至定除喜根,有叁十六;第二靜慮除正思惟,有叁十六;第叁、第四靜慮除喜與正思惟二種,有叁十五種。初叁無色中除正語與正業、正命、喜與思惟,有叁十二。與欲界及有頂除七菩提支,及八聖道支,有二十二[27]。
2、修何道:若大致爲緣,初叁類如其次第在上中下叁品資糧道中修,根力二種如次在暖頂及上品忍位中修。菩提支在見道及聖道支修道中修。如《辨中邊論》、《莊嚴經論》、《俱舍論》中說。
3、差別:順菩提分法,有叁十七。即:四念住、四正勤(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聖道支故。
4、略攝或實假之差別:叁十七菩提分法就實事同類門集爲十種。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戒、尋故。如《俱舍論》雲:“此實事唯十,謂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及戒尋爲體。”[28]又雲:“四念住正斷,神足隨增上,說爲慧勤定,實諸加行善。”[29]
5、數決定:于彼菩提分法,叁十七種數決定者,謂從資糧道及至佛地之間現證實事同類數決定故。
6、釋名(訓…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