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42

  ..续本文上一页释一切智行相;二、广释道相智行相;三、广释一切相智行相。

  癸二、广释分三:子一、一切智相;子二、道相智相;子三、一切相智相。

  子一、一切智相

  (一)广释一切智行相分四:一、结合;二、略标;三、广释;四、略义。

  [一]结合:明三智行相,暂且初明一切智行相,此中从了知一切为缘,此后虽有解释但取为结合。

  [二]略标:如前所说第一段经文,就释彼之义,说一切智行相有二十七种。

  颂曰:始从无边相,乃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三]广释分二:一、三谛行相;二、道谛行相。

  1、三谛分经说:从无相乃至无生有十二种行相。苦谛四相:即无常、无生、远离、不能屈伏;集谛四相即:无住、如虚空、不可说、无名;灭谛四相即:无行、不可夺、无尽和无生的行相者,如其次第有十二种,是苦谛等三谛无常等的清净定相。

  2、道谛行相分二:一、所依道之差别;二、能依行相差别;三、就数门略义。

  1所依道之差别:烦恼障之对治无漏道一;由一切智性亦摄独觉,是故彼等所知障之对治,是有漏修道及由无漏二者说三道相。

  2能依行相之差别分为:四差别、五差别、六差别三种。四差别从彼三道之内,初有无漏四行相。彼中之初:谓无作者、无知者、无移转者、无调伏之行相者,如其次第是道等的清净定相。五差别者,二道有漏行相有五:如梦、如响、如影像、如阳焰、如幻五种行相,如其次第谓: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定相。总则是所知障之对治。六差别者三道无漏行相六种,谓:无杂染、无清净、无染、无戏论、无味着、无动转。此六行相如其次第,谓所知障:杂染、清净、烦恼习气、于色等戏论、自证、退转,是通达诸相各各决定的能对治。

  3就数门略义:如是道谛十五相,于第四略义,总则,一切智相有二十七种。

  论义是说:体智行相有二十七种者,谓依初三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二,依道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五种故。是故,由能修体智行相般若慧所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体智所缘法,是邪品增益的增益对治的定相。所修体智行相之圣者身中的智,通达小乘住种类,是体智智相的定相。若分于三谛各各有四,依道谛行相有十五种,即成二十七种。初苦谛行相,谓通达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相;集谛行相谓通达因集生缘四种行相;灭谛行相谓通达灭静妙离四种行相。后十五种下当解说。

  是故,若烦恼障与所知障随一为主,在得解脱中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烦恼障的定相。若分有六根本烦恼[25],及二十种随烦恼[26],主要在得一切智的中间,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所知障的定相。若分有粗细二种者,谓执色外境能取分别有二种故。

  子二、道相智相

  二、广释道智行相分四:1、结合;2、略标;3、广释;4、略义。

  (一)结合:体智行相之后说道相智行相,名结合。彼后说道智行相。

  (二)略标:就如前所说释第二段经文义,就略标道相智行相三十六种门释。

  颂曰: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三)广释分:1、次第断诤;2、释有次第之行相。

  1次第断诤:依杂染品与相反另一品类,说集谛与道谛是因,苦谛与灭谛是果故,是就义理门显示。

  2释有次第之行相:1、就数门略标;2、就体性门广释法有二种。

  初就数门略标,明集、道、苦、灭谛如数有八种,说为应了知。

  2、就体性门广释法分:1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2道谛七相是就宗与合理门释;3苦谛五相是就自共相门释;4灭谛十六相是就利益门释。

  初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谓远离贪欲、无住、寂灭无贪、无瞋、无痴、无烦恼、无有情等行相者。如其次第是因者,谓希求、贪欲、欢喜。是集者,谓贪瞋痴。是生者谓一切分别,是缘者谓贪著有情。彼等对治谓三三一一,如是因谛有八种。

  2道谛有七:无量、不系二边、无异、无见取、无分别、无数、无贪之行相者。如其次第启发开示一切有情为道,如开发一切有情,所有正理即是理,如是所有修行是名行,所有出离是离,彼等体性二、二、二、一,如是即是七种行相。

  3苦谛:谓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第五无性相之行相体性,即是苦谛五相。

  4灭谛:灭的行相体性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由诸法灭,谓内空、外空及内外空的行相有三种。寂静行相的体性:谓假名我空、器世界、胜义、有为、无为、常断边、生死无始终、通达的无散灭除贪著,谓: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有八相。妙的行相由灭除遍计作者谓:自性空相。离的行相谓外境错乱的假体,由灭除相与时错乱谓: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有三相,唯出离相由自性灭,即无法自性空一相。如是灭谛相有十六种。

  (四)略义:总则,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

  论义是说:此处所说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者,谓依集谛上的道相智有八种,依道谛有七,依苦谛有五,依灭谛有十六故。是故由能修道相智行相的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道相智所缘的法,是增益颠倒品之增益对治的定相。由修能得自己方便的道相智加行力,所得的大乘圣者身中的对治智相,是菩萨圣者所许修行功能义者,是道相智之智相的定相。若分有三十六种者,谓从远离欲行相乃至无有情行相之间,是依集谛四相之道谛的智相有八种。从无量行相乃至无实质,是依道谛四相的道智之智相有七种。从无常相乃至无相自性相之间,依苦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五种。从内空相至无性自性空,依灭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十六种故。

  1、依因相谓离贪欲相、无住相、寂静相有三。依集相谓无贪相、无瞋相、无痴相有三。依生相谓无烦恼相有一。依缘相谓无有情相等有一故,是集谛八种。

  2、依道的行相谓无量相、无系二边相有二。依理之行相谓无异相、无见取相有二。依行之行相谓无分别相、无量相二种。依出离相有无贪相一种故。即是道谛七相。

  3、依苦之行相谓无常、苦、空、无我有四相。彼四相悉是共的无相自性相有一种故。是苦谛五相。

  4、依灭之行相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三智相。依静之行相有: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八种。依妙相有:本性空一相。依出离相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三相。灭谛体相依出离相有:无法自性空等一相故。是灭谛十六相。

  子三、一切相智相

  三、广释一切相智分三:一、结合;二、根本;三、解释。

  (一)结合:释道相智后说一切相智,名结合彼道相智后说一切相智相。

  (二)根本:前说后第三段经文,释彼经义:

  颂曰: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

  三、解释分二:

  1略示:“始从四念住”是说佛的行相究竟者,谓就一切智三类所摄的道门,以一切相智摄尽一切圣补特伽罗故。如其数类:许诸声闻有三十七相,诸菩萨有三十四相,佛有三十九相。

  2广释:1、广释随顺声闻弟子的一切相智相;2、广释随顺菩萨一切相智相;3、广释唯佛不共一切相智相。初如前所说释第一段经文,即是说一切智,二释第二段经文之义,即是说于道相智名对治道,释第三段经即是说一切相智的行相。

  3略义分二:

  一)明体性略义:此中一切相智者谓以声闻与菩萨之差别,如其次第有无漏与有漏。道智行相者谓由诸菩萨烦恼未断尽故,唯是有漏,一切相智道的行相者,以圆满正觉,烦恼所知障习气一切二相永断,则一切法不自在故唯是无漏。

  二)说明数的略义:若总合一切行相,有一百七十三种相。从彼等内谓“始从四念住”等。

  论义是说,一切相智之智相有一百一十种:谓随顺声闻弟子一切相智之智相有三十七;随顺圣者菩萨的一切相智有三十四;随顺佛圣者有三十九种故。是故,由自能得方便修一切相智加行力,所得的究竟智相,菩萨修佛圣者的意趣义能修习圆满,是一切相智智相的定相。若分有一百一十种,由能修相智行相以般若慧任持之菩萨瑜伽,在菩萨身中缘相智之法,是破除增益颠倒之增益对治的定相。

  此中于一切智,首先遍观诸法道智等文,由此释随顺声闻弟子之一切相智行相。“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等二颂。

  三十七菩提分法,就七类解脱,此中分二:一、略标三十七菩提分法;二、释各各体。

  (一)略标三十七菩提法分六:

  1、界与地之次第:初静虑中有一切三十七菩提分法。如《俱舍论》云:“初静虑一切,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三四中除二,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是说初静虑具三十七,未至定除喜根,有三十六;第二静虑除正思惟,有三十六;第三、第四静虑除喜与正思惟二种,有三十五种。初三无色中除正语与正业、正命、喜与思惟,有三十二。与欲界及有顶除七菩提支,及八圣道支,有二十二[27]。

  2、修何道:若大致为缘,初三类如其次第在上中下三品资粮道中修,根力二种如次在暖顶及上品忍位中修。菩提支在见道及圣道支修道中修。如《辨中边论》、《庄严经论》、《俱舍论》中说。

  3、差别:顺菩提分法,有三十七。即:四念住、四正勤(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圣道支故。

  4、略摄或实假之差别:三十七菩提分法就实事同类门集为十种。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戒、寻故。如《俱舍论》云:“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28]又云:“四念住正断,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实诸加行善。”[29]

  5、数决定:于彼菩提分法,三十七种数决定者,谓从资粮道及至佛地之间现证实事同类数决定故。

  6、释名(训…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