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一、經說;二、以根本所說之理有二。
(1)經說:如上加行處所說住于不住及遠離諸法,而住般若母所說之余。經雲:“爾時會中有諸天子竊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詞咒句”等。
(2)根本所說之理:經義是說:
頌曰:自覺自證故,亦不依他教,是故當宣說,麟喻智甚深。
3、解釋分:(1)經說:觀待諸聲聞由他所教說。此中分:一、行道之差別;二、說法之差別。
1明行道之差別:經雲:“爾時會中有諸天子竊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詞咒句,雖複隱密,而我等輩就可了知。尊者善現于此般若波羅蜜多,雖以種種言詞顯示,而我等輩竟不能解。具壽善現,知諸天子心之所念,便告彼言,汝等天子于我所說不能解耶?諸天子言,如是如是。具壽善現複白彼言,我曾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中不說一字,汝亦不聞,(是說般若中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當何所解。”此顯甚深般若(說者聽者皆不可得)遠離言說,所表甚深。釋彼經義是說:“自覺自證故,亦不依他教。”經說諸聲聞依他所教而自證菩提,要有言說法乃能生起善法。諸獨覺往昔由聞修習善法等行,不依他教自證菩提。何以故?彼等不需由佛等說法,獨自趣入勝進菩提。
2明說法的差別:經雲:“爾時諸天子,複作是念,尊者善現,于此般若波羅蜜多,雖複種種方便顯說,欲令易解,然其義趣轉深轉妙,難可測量。”釋彼經義是說:“是故當宣說,麟喻智甚深。”謂就言诠說法門,由諸聞者于說者之智慧銳利皆能通達,彼等由自得智力以無聲說法,皆能趣入其它十善法等,是故未證彼等智者,是趣入勝進第二。經初義謂于根本智中證得離言說境之義現觀者,智慧甚深不需依他教。經第二義謂後得位中離他言語不能通達者不言甚深。根本論亦說自己不需由聲所攝依他所教。彼二甚深,是謂麟喻獨覺的智甚深。經第叁義者謂甚深者是聲聞智,要依他教言乃通達四谛十六行相故,比較甚深作爲獨覺智,唯以此自證之緣特別殊勝故,微細者作爲聲聞智,唯斷煩惱障即是果故,比較細者應作爲獨覺羅漢的智,謂永斷能取色外境分別故,如《八千頌》雲:“長遠極長遠”,此中“長遠”者謂非外道所行境故,是聲聞智;“極長遠”者由非聲聞境是獨覺智。
(2)此處分:總義與文義二種。
一、總義分七:
1種性差別:麟喻獨覺(有法)有叁差別:一、由煩惱少不喜雜鬧而愛獨居。二、觀待菩薩悲心小,不行利他廣大事業,其住心劣小。叁、雖爲中根,但有慢行,不觀待其他阿阇黎,自能證菩提,具叁差別故。
2道行差別:有學麟喻獨覺道之理者,謂住獨覺種性,百劫中佛出世歡喜承事,其身能成熟自己的菩提,爲以後得自己的菩提故,能作善巧事業善巧六法故。六法者:一蘊、二界、叁處、四緣起、五處非處、六善巧諸谛等故。(其余多種如《集論》說。)
3成就真實差別:學叁道成就果法有叁:成就第一道理趣者,如前所說,依修習之道,若佛未出世又無阿阇黎,依能修叁十七菩提分證法現觀,能得阿羅漢故。成就後二道理趣者,如前所說,依修道若佛未出世,又無阿阇黎,依修叁十七菩提分,能證法現觀,乃至阿羅漢之間;及其余果如其次第乃至阿羅漢之間皆能獲得。
4積集資糧法之差別:麟喻獨覺需經一百大劫積集資糧。如《俱舍論》雲:“麟角喻百劫。”《俱舍論釋》雲:“以一百大劫修行菩提資糧,如麟角。”如《集論》所說。
5住處差別:一、心住差別:叁種獨覺[19]皆勝解甚深法;一一觀修甚深緣起,作意而住叁解脫門。二、身住差別:麟喻獨覺唯獨一人而住,資糧行獨覺有伴俱住。(先證聲聞加行道,爾後便成獨覺,即名部行獨覺)
6行動差別:諸獨覺入村及入城而住時,極善防護其身,遊行嚴加守護諸根,安住于念入村城乞食而示現神變,作成熟所化衆生安立于解脫。
7釋名:總的釋名者,謂不觀待其他阿阇黎的教授(訓釋),單獨爲自己利益的佛弟子,以能得阿羅漢果這因由,故名獨覺。經雲:“以無言教單獨自我覺悟者,即名獨覺。”麟角喻若單獨安住,即名麟角喻。如《俱舍論釋》雲:“麟角喻者謂如麟角無有第二,如是彼等有在家與出家,獨覺不與其它共居,故名麟角喻。若有伴侶及共同行,即名資糧行。
二、文義是說:獨覺阿羅漢(有法),勝出聲聞就行道規則特別超勝者,謂在最後生時,不觀待其他阿阇黎教授之所依身,是決定能證自己菩提的補特伽羅故。獨覺阿羅漢(有法),勝出聲聞就說法門特別超勝者,謂主要由無聲于自己所化衆生,能以身變化說法故。
壬叁、斷诤
頌曰:若誰于何義,欲聞如何說,于彼彼彼義,無聲如是現。
二)斷诤:(一)诤:設若麟喻獨覺無聲,以身變化而爲說法,不合道理。因爲若無聲即與說法相違故。謂是一類懷疑爲對治如何無聲說法之懷疑而答诤。
(二)答诤分:1根本:雖然無聲但與說法相違,因爲麟喻獨覺無聲以身變化說法,于誰等所化衆生,于何等義各各勝解如是,欲聞法即于彼所說法義與彼聞者欲如是聽聞即如是現故,此即“若誰于何義”等所說。
2、解釋:雖然無聲但與說法並不相違,譬如佛。此中亦有因時發願理趣相應,果時成就勝願理趣相應二種。初者如佛無聲說法的因,彼因謂積集資糧而發願故,如佛世尊往昔爲菩薩時,願我成佛後不觀待言說之聲亦能說法,名發願故。二果時成就願理相應,如佛往昔願力,在佛位時雖無聲但于所化衆生身中如何所欲即如是而說法,獨覺亦由往昔無聲說法的願力,在得獨覺菩提位,主要于自己所化衆生無聲以身變化說法。麟喻獨覺羅漢(有法),主要于自所化衆生無聲以身變化說法,爾許相應能生起通達,因往昔如是功能願力,善願成就故,如佛。
二、釋所行道之體分二:一)經雲:“具壽善現,知諸天子心之所念,便告彼言:天子色乃至識非深非妙。”(四二五卷一頁)
二)論釋分結合、根本、解釋叁種。
1、結合:如是已說勝出聲聞,獨覺勝進,彼後真實通常(共同)而說獨覺道智之體,名結合。如是已說勝進,以諸勝進道唯是超勝,名真實獨覺道。
辛二、如何了知彼道
頌曰:遠所取分別,未離能取故,當知由所依,攝爲麟喻道。
2、根本:就釋彼經義門說獨覺道智之道智:“遠所取分別”一頌。
3、解釋:就詞義門說,于獨覺道智唯修谛理。依經、根本、頌釋于此等之義分:1能依斷證之差別;2所依種性之差別。
1能依斷證之差別分二:
〈1〉永斷執外境色分別之差別:經雲:“諸天子,色乃至識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相智”類推。“如是諸天子,諸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至得無上正等菩提,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勤修學。”是說所取能取異體,由體空之空性,觀待獨覺智,非深非妙之因由,說明獨覺聖者,遠離斷執所取能取異體分別之永斷。釋彼之義,謂“遠所取分別。”
〈2〉于識上未斷實執之差別:經雲:“時諸天子,複作是念,尊者善現,今者欲爲何等有情樂說何法,具壽善現,知彼所念,便告之言,諸天子,我今欲爲如幻如化如夢有情”乃至“諸天子,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悉皆無二,無二處故。”是說現證幻師幻化的象馬雖然不實。但未通達如是顯現的識無谛實,所以獨覺聖者雖然現證色外境空,但未通達彼外境顯現的識無谛實,說明執于識的實執未斷。彼彼之義,謂“未離能取故”。是說唯修獨覺道所說的谛;及如實法即是修緣起,所取與能取分別義如其次第有斷與未斷。
2所依種性之差別:經雲:“爾時,舍利子、大目連、執大藏、滿慈子、大迦多衍那、大迦葉波等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菩薩摩诃薩,問具壽善現言,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如是難見,如是難覺,如是寂靜,如是微妙,如是沈密,如是殊妙,誰能信受”乃至“彼非如來”。釋彼經之義曰:“當知由所依,攝爲麟喻道。”是說以獨覺乘所攝的所依法事差別通達超勝法,是菩薩應當了知,不是一切相智,而是獨覺道“遠所取分別”。由此等文正說獨覺自身中之道,顯示獨覺道智之道相力。
所依種性差別:如《中般若母》中說:1具壽等不退轉菩薩摩诃薩衆;2見谛之補特伽羅;3漏盡阿羅漢意樂圓滿;4昔于勝者所作事業,于諸佛生起清淨善根;5由善知識攝受的善男子與善女人,于此般若母甚深,說五種人。《八千頌》中說:1具壽等不退轉菩薩摩诃薩衆;2見圓滿諸補特伽羅;3若漏盡阿羅漢真實宣說及真實受持彼等真實般若波羅蜜多,說叁補特伽羅。《般若攝頌》說:1佛子善巧谛及2不退轉,3阿羅漢斷除汙染並永斷疑惑,4第四由善知識遍攝持,說四補特伽羅。
修行的所緣者,如獨覺聖者身中的眼等六處法性,由叁差別法任持門,爲隨順攝受所化衆生獨覺種性,應了知的現觀住種類大乘聖者的智,是獨覺道智之道智的定相。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
論義是說:菩薩聖者(有法),由汝能作獨覺道智,因汝由發心回向通達空性的般若慧叁法任持門能了知故。麟喻獨覺的修道(有法),具叁差別者,能斷盡執外境色分別;于了知自道,不能斷內識能取谛實之實執;能依止獨覺種性叁差別具足故。
辛叁、釋順抉擇分因
頌曰:開闡假法性,無違相爲暖,頂有達色等,無減等無顯,
忍由內空等,不執色等故,色等無生等,相爲第一法。
叁、釋彼道之因順抉擇分:一)經雲:“時天帝釋竊作是念,尊者善現,智慧甚深,不違假名而說法性。佛知其念,便告彼言,如憍屍迦心之所念,具壽善現,智慧甚深,不違假名而說法性。時天帝釋,即白佛言,尊者善現,于何等法不違假名而說法性。佛言憍屍迦,色但是假名,具壽善現,不違假名,而說法性。”(四二六卷九頁)
二、論釋分:
(一)結合:獨覺道智之道智後,說彼道智之因順抉擇分者,是說爲得道智,需要得彼因順抉…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