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本:一、经说;二、以根本所说之理有二。
(1)经说:如上加行处所说住于不住及远离诸法,而住般若母所说之余。经云:“尔时会中有诸天子窃作是念,诸药叉等言词咒句”等。
(2)根本所说之理:经义是说:
颂曰: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3、解释分:(1)经说:观待诸声闻由他所教说。此中分:一、行道之差别;二、说法之差别。
1明行道之差别:经云:“尔时会中有诸天子窃作是念,诸药叉等言词咒句,虽复隐密,而我等辈就可了知。尊者善现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虽以种种言词显示,而我等辈竟不能解。具寿善现,知诸天子心之所念,便告彼言,汝等天子于我所说不能解耶?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具寿善现复白彼言,我曾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义中不说一字,汝亦不闻,(是说般若中文字言说皆远离故)当何所解。”此显甚深般若(说者听者皆不可得)远离言说,所表甚深。释彼经义是说:“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经说诸声闻依他所教而自证菩提,要有言说法乃能生起善法。诸独觉往昔由闻修习善法等行,不依他教自证菩提。何以故?彼等不需由佛等说法,独自趣入胜进菩提。
2明说法的差别:经云:“尔时诸天子,复作是念,尊者善现,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虽复种种方便显说,欲令易解,然其义趣转深转妙,难可测量。”释彼经义是说:“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谓就言诠说法门,由诸闻者于说者之智慧锐利皆能通达,彼等由自得智力以无声说法,皆能趣入其它十善法等,是故未证彼等智者,是趣入胜进第二。经初义谓于根本智中证得离言说境之义现观者,智慧甚深不需依他教。经第二义谓后得位中离他言语不能通达者不言甚深。根本论亦说自己不需由声所摄依他所教。彼二甚深,是谓麟喻独觉的智甚深。经第三义者谓甚深者是声闻智,要依他教言乃通达四谛十六行相故,比较甚深作为独觉智,唯以此自证之缘特别殊胜故,微细者作为声闻智,唯断烦恼障即是果故,比较细者应作为独觉罗汉的智,谓永断能取色外境分别故,如《八千颂》云:“长远极长远”,此中“长远”者谓非外道所行境故,是声闻智;“极长远”者由非声闻境是独觉智。
(2)此处分:总义与文义二种。
一、总义分七:
1种性差别:麟喻独觉(有法)有三差别:一、由烦恼少不喜杂闹而爱独居。二、观待菩萨悲心小,不行利他广大事业,其住心劣小。三、虽为中根,但有慢行,不观待其他阿阇黎,自能证菩提,具三差别故。
2道行差别:有学麟喻独觉道之理者,谓住独觉种性,百劫中佛出世欢喜承事,其身能成熟自己的菩提,为以后得自己的菩提故,能作善巧事业善巧六法故。六法者:一蕴、二界、三处、四缘起、五处非处、六善巧诸谛等故。(其余多种如《集论》说。)
3成就真实差别:学三道成就果法有三:成就第一道理趣者,如前所说,依修习之道,若佛未出世又无阿阇黎,依能修三十七菩提分证法现观,能得阿罗汉故。成就后二道理趣者,如前所说,依修道若佛未出世,又无阿阇黎,依修三十七菩提分,能证法现观,乃至阿罗汉之间;及其余果如其次第乃至阿罗汉之间皆能获得。
4积集资粮法之差别:麟喻独觉需经一百大劫积集资粮。如《俱舍论》云:“麟角喻百劫。”《俱舍论释》云:“以一百大劫修行菩提资粮,如麟角。”如《集论》所说。
5住处差别:一、心住差别:三种独觉[19]皆胜解甚深法;一一观修甚深缘起,作意而住三解脱门。二、身住差别:麟喻独觉唯独一人而住,资粮行独觉有伴俱住。(先证声闻加行道,尔后便成独觉,即名部行独觉)
6行动差别:诸独觉入村及入城而住时,极善防护其身,游行严加守护诸根,安住于念入村城乞食而示现神变,作成熟所化众生安立于解脱。
7释名:总的释名者,谓不观待其他阿阇黎的教授(训释),单独为自己利益的佛弟子,以能得阿罗汉果这因由,故名独觉。经云:“以无言教单独自我觉悟者,即名独觉。”麟角喻若单独安住,即名麟角喻。如《俱舍论释》云:“麟角喻者谓如麟角无有第二,如是彼等有在家与出家,独觉不与其它共居,故名麟角喻。若有伴侣及共同行,即名资粮行。
二、文义是说:独觉阿罗汉(有法),胜出声闻就行道规则特别超胜者,谓在最后生时,不观待其他阿阇黎教授之所依身,是决定能证自己菩提的补特伽罗故。独觉阿罗汉(有法),胜出声闻就说法门特别超胜者,谓主要由无声于自己所化众生,能以身变化说法故。
壬三、断诤
颂曰: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二)断诤:(一)诤:设若麟喻独觉无声,以身变化而为说法,不合道理。因为若无声即与说法相违故。谓是一类怀疑为对治如何无声说法之怀疑而答诤。
(二)答诤分:1根本:虽然无声但与说法相违,因为麟喻独觉无声以身变化说法,于谁等所化众生,于何等义各各胜解如是,欲闻法即于彼所说法义与彼闻者欲如是听闻即如是现故,此即“若谁于何义”等所说。
2、解释:虽然无声但与说法并不相违,譬如佛。此中亦有因时发愿理趣相应,果时成就胜愿理趣相应二种。初者如佛无声说法的因,彼因谓积集资粮而发愿故,如佛世尊往昔为菩萨时,愿我成佛后不观待言说之声亦能说法,名发愿故。二果时成就愿理相应,如佛往昔愿力,在佛位时虽无声但于所化众生身中如何所欲即如是而说法,独觉亦由往昔无声说法的愿力,在得独觉菩提位,主要于自己所化众生无声以身变化说法。麟喻独觉罗汉(有法),主要于自所化众生无声以身变化说法,尔许相应能生起通达,因往昔如是功能愿力,善愿成就故,如佛。
二、释所行道之体分二:一)经云:“具寿善现,知诸天子心之所念,便告彼言:天子色乃至识非深非妙。”(四二五卷一页)
二)论释分结合、根本、解释三种。
1、结合:如是已说胜出声闻,独觉胜进,彼后真实通常(共同)而说独觉道智之体,名结合。如是已说胜进,以诸胜进道唯是超胜,名真实独觉道。
辛二、如何了知彼道
颂曰: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2、根本:就释彼经义门说独觉道智之道智:“远所取分别”一颂。
3、解释:就词义门说,于独觉道智唯修谛理。依经、根本、颂释于此等之义分:1能依断证之差别;2所依种性之差别。
1能依断证之差别分二:
〈1〉永断执外境色分别之差别:经云:“诸天子,色乃至识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相智”类推。“如是诸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至得无上正等菩提,应住无说无听无解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常勤修学。”是说所取能取异体,由体空之空性,观待独觉智,非深非妙之因由,说明独觉圣者,远离断执所取能取异体分别之永断。释彼之义,谓“远所取分别。”
〈2〉于识上未断实执之差别:经云:“时诸天子,复作是念,尊者善现,今者欲为何等有情乐说何法,具寿善现,知彼所念,便告之言,诸天子,我今欲为如幻如化如梦有情”乃至“诸天子,幻化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悉皆无二,无二处故。”是说现证幻师幻化的象马虽然不实。但未通达如是显现的识无谛实,所以独觉圣者虽然现证色外境空,但未通达彼外境显现的识无谛实,说明执于识的实执未断。彼彼之义,谓“未离能取故”。是说唯修独觉道所说的谛;及如实法即是修缘起,所取与能取分别义如其次第有断与未断。
2所依种性之差别:经云:“尔时,舍利子、大目连、执大藏、满慈子、大迦多衍那、大迦叶波等诸大声闻,及无量百千菩萨摩诃萨,问具寿善现言,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甚深,如是难见,如是难觉,如是寂静,如是微妙,如是沈密,如是殊妙,谁能信受”乃至“彼非如来”。释彼经之义曰:“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是说以独觉乘所摄的所依法事差别通达超胜法,是菩萨应当了知,不是一切相智,而是独觉道“远所取分别”。由此等文正说独觉自身中之道,显示独觉道智之道相力。
所依种性差别:如《中般若母》中说:1具寿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众;2见谛之补特伽罗;3漏尽阿罗汉意乐圆满;4昔于胜者所作事业,于诸佛生起清净善根;5由善知识摄受的善男子与善女人,于此般若母甚深,说五种人。《八千颂》中说:1具寿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众;2见圆满诸补特伽罗;3若漏尽阿罗汉真实宣说及真实受持彼等真实般若波罗蜜多,说三补特伽罗。《般若摄颂》说:1佛子善巧谛及2不退转,3阿罗汉断除污染并永断疑惑,4第四由善知识遍摄持,说四补特伽罗。
修行的所缘者,如独觉圣者身中的眼等六处法性,由三差别法任持门,为随顺摄受所化众生独觉种性,应了知的现观住种类大乘圣者的智,是独觉道智之道智的定相。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
论义是说:菩萨圣者(有法),由汝能作独觉道智,因汝由发心回向通达空性的般若慧三法任持门能了知故。麟喻独觉的修道(有法),具三差别者,能断尽执外境色分别;于了知自道,不能断内识能取谛实之实执;能依止独觉种性三差别具足故。
辛三、释顺抉择分因
颂曰: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有达色等,无减等无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三、释彼道之因顺抉择分:一)经云:“时天帝释窃作是念,尊者善现,智慧甚深,不违假名而说法性。佛知其念,便告彼言,如憍尸迦心之所念,具寿善现,智慧甚深,不违假名而说法性。时天帝释,即白佛言,尊者善现,于何等法不违假名而说法性。佛言憍尸迦,色但是假名,具寿善现,不违假名,而说法性。”(四二六卷九页)
二、论释分:
(一)结合:独觉道智之道智后,说彼道智之因顺抉择分者,是说为得道智,需要得彼因顺抉…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