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27

  ..續本文上一頁出家心,愛樂見佛身。

  開闡正法教,谛語爲第十,彼性不可得,當知名修治。

  “由十種修治,當能得初地。”此爲略示,下爲廣釋。一、謂修治于一切事無谄诳的意樂心;二、能饒益自他需要之事謂受持大乘;叁、于諸有情修四無量其心平等;四、能舍內身資財善根等不生悭結;五、叁業至誠親近承事諸善知識;六、尋求叁乘正法所緣;七、常發出家之心不樂居家;八、念佛不舍愛見佛身;九、開闡教法全無悭吝;十、誓願究竟發諸谛實語。初極歡喜地之十法,當知由大悲與不可得自性之空慧所任持故名爲修治。由此十法當生起一切行相故,修治的因殊勝體性,即以不可得而爲差別相修治清淨,當得初地歡喜故。

  醜二、二地修治

  經雲:“複次,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二地時,當于八法思維修習,令速圓滿。雲何爲八?一者清淨屍羅;二者知恩報恩;叁者住安忍力;四者受勝歡喜;五者不舍有情;六者常起大悲;七者于諸師長,以敬信心谘承供養,如事諸佛;八者勤求修習波羅蜜多。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二地時,于此八法應思應學,令速圓滿。”

  頌曰:戒報恩安忍,極喜及大悲,承事敬師聞,第八勤施等。

  第二地中有八修治:一、謂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等戒;二、謂酬報他恩;叁、謂安忍怨害;四、謂最極歡喜修諸善行;五、謂于諸衆生起大悲愍;六、謂恭敬承事邬波陀耶等;七、謂敬重師長諸善知識聽聞正法;八、修治謂精進修習布施波羅蜜多等。由此八種能修治當得第二離垢地,以能摧彼所治品圓滿對治故。

  醜叁、叁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叁地時,應住五法,雲何爲五?一者勤求多聞常無厭足,于所聞法不著文字;二者以無染心常行法施,雖廣開化而不自高;叁者爲嚴淨佛土植諸善根,雖用回向而不自舉;四者爲化有情,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驕逸;五者雖住慚愧而無所著。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叁地時,應常安住如是五法。”

  頌曰:多聞無厭足,無染行法施,嚴淨成佛刹,

  不厭倦眷屬,及有慚有愧,五種無著性。

  第叁地中有五修治:一、謂勤求多聞聞法無厭;二、不求利譽等無諸染著爲分說法;叁、于自將來成佛國土淨治情器世間諸過;四、雖見眷屬邪行等過而不厭利他;五、觀待自法不造諸惡名曰有慚,觀待世間不造諸惡名曰有愧,于彼一切無執著心。由通達無我慧所攝持故,由修治此五法即能證得第叁發光地。

  醜四、四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應于十法受持不舍,雲何爲十?一者住阿蘭若常不舍離;二者常好少欲;叁者常好喜足;四者常不舍離杜多功德;五者于諸學處常不棄舍;六者于諸欲樂深生厭離;七者常樂發起寂滅俱心;八者舍一切物;九者心不滯沒;十者于一切物常無顧戀。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四地時,于如是十法應受持不舍。”

  頌曰: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儀,不舍諸學處,

  诃厭諸欲樂,寂滅舍衆物,不沒不顧戀。

  第四地中有十修治:一、謂常住林叢阿蘭若處遠離愦鬧;二、未得利養無諸貪欲名爲少欲;叁、已得利養不求多妙名爲知足;四、誓行常乞食等十二杜多功德故正律儀。(十二種杜多功德者謂:常乞食、一坐食、一受食,此叁對治飲食貪;住阿蘭若、樹下坐、露地坐、冢間坐,此四對治處所貪;常叁衣、毳毛衣、糞掃衣,此叁對治衣服貪;常端坐、隨宜坐,此二對治臥具貪);五、所受學處乃至斷命故皆不舍棄;六、觀五欲樂過患深生厭離;七、稱所化機令住寂滅;八、一切財物如欲而舍;九、修諸善法心不滯沒;十、于一切物心無顧戀。如是十法修治當得第四焰慧地。

  醜五、五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應遠離十法,雲何爲十?一者應遠離居家;二者應遠離比丘尼;叁者應遠離悭;四者應遠離衆會忿诤;五者應遠離自贊毀他;六者應遠離十不善業道;七者應遠離增上傲慢;八者應遠離顛倒;九者應遠離猶豫;十者應遠離貪瞋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五地時,應常遠離如是十法。”

  頌曰:親識及悭家,樂猥雜而住,自贊及毀他,十不善業道。

  驕慢與顛倒,惡慧忍煩惱,遠離此十法,證得第五地。

  第五地中有十修治:一、謂不求爲獲得利養樂與居家往還親識,常樂出家;二、嫉他利養悭諸居家(遠離諸比丘尼不與共住,不依具信之家);叁、不愛與大衆猥雜而住;四、若自稱贊;五、若毀咨他;六、由此增上十不善業道;七、恃自多聞等不恭敬他令心高舉;八遠離于取舍處顛倒執著;九、執持邪見等惡慧;十、忍受趣向貪等煩惱。若能遠離此十法,依止十種對治,即能證得第五難勝地。

  醜六、六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應圓滿六法,雲何爲六?所謂六種波羅蜜多,即布施乃至般若。複應遠離六法,雲何爲六?一者聲聞心;二者獨覺心;叁者熱惱心;四者見乞者來不喜愁戚心;五者舍所有物追戀憂悔心;六者于來求者方便矯诳心。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六地時,常應圓滿前說六法,及應遠離後說六法。”

  頌曰:施戒忍精進,靜慮慧圓滿,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見求無愁戚,盡舍無憂悔,隨貧不厭求,證得第六地。

  第六地中有十二修治:謂由圓滿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般若)六種波羅蜜多。而遠離六種所治:一、謂由圓滿持戒與靜慮故,于聲聞弟子;二、于麟喻獨覺地能遠離喜樂;叁、由圓滿安忍波羅蜜多故,于怨害等能遠離恐怖心;四、由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故,見求者來心無愁戚;五、由愛樂布施靜慮圓滿故,舍一切物心無憂悔;六、由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雖極貧乏而終不舍求者。由此十二修治證得第六現前地。

  醜七、七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應遠離二十法,雲何二十?一者應遠離我執乃至見者執;二者應遠離斷執;叁者應遠離常執;四者應遠離相執;五者應遠離見執;六者應遠離名色執;七者應遠離蘊執;八者應遠離處執;九者應遠離界執;十者應遠離谛執;十一者應遠離緣起執;十二者應遠離住著叁界執;十叁者應遠離一切法執;十四者應遠離于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十五者應遠離依佛見執;十六者應遠離依法見執;十七者應遠離依僧見執;十八者應遠離他戒見執;十九者應遠離依空見執;二十者應遠離厭怖空性。”

  頌曰:執我及有情,命與數取趣,斷常及相因,蘊界並諸處。

  住叁界貪著,其心遍怯退,于叁寶屍羅,起彼見執著。

  诤論于空性,違空性過失,由離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斷除此說二十種過失即成二十種修治,由如前說空慧任持便能證得第七遠行地。謂執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如是執斷邊、常邊、相、因、蘊、界、處,執叁界真實應住,著爲真實應舍,自覺不能得勝上功德心遍怯退,于叁寶及戒起彼見而執著,妄執空性爲破壞有事而與诤論,執彼空性與世俗相違,是爲七地應離之二十種過失。

  經雲:“複應圓滿二十法,雲何二十?一者應圓滿通達空;二者應圓滿證無相;叁者應圓滿知無願;四者應圓滿叁輪清淨;五者應圓滿悲愍有情,及于有情無所執著;六者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執著;七者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于此中無所執著;八者應圓滿通達真實理趣,及于此中無所執著;九者應圓滿無生忍智;十者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十一者應圓滿滅除分別;十二者應圓滿遠離諸想;十叁者應圓滿遠諸見;十四者應圓滿遠離煩惱;十五者應圓滿止觀地;十六者應圓滿調伏心性;十七者應圓滿寂靜心性;十八者應圓滿無礙智性;十九者應圓滿無所愛染;二十者應圓滿隨心所欲往諸佛土,于佛衆會自現其身。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七地時,常應遠離如前所說二十種法,及應圓滿如後所說二十種法。”

  頌曰:知叁解脫門,叁輪皆清淨,大悲無執著,法平等理一。

  知無生知忍,說諸法一相,滅除諸分別,離想見煩惱。

  奢摩他定思,善毗缽舍那,內心善調伏,一切無礙智。

  非貪地隨欲,等遊諸佛土,一切普現身,共爲二十種。

  由其所治有二十種,故第七地亦有二十種修治對治:一、二、叁謂知諸法因果自相皆真實空故知叁解脫門;四現證能殺所殺殺業叁輪皆非實有故皆清淨;五緣一切有情起大悲心;六于諸法上無真實執;七知一切法平等皆真實空,了知究竟唯一乘理;八知一切法勝義無生;九于甚深空性不起驚怖了知深忍;十宣說發心所攝諸法皆無實一相;十一摧毀一切實執分別;十二無有執著常樂我淨等相之想;十叁遠離薩迦耶等五見;十四遠離貪等煩惱;十五由奢摩他門決定思維一切相智,于毗缽舍那勝慧了知緣起如幻之方便獲得善巧;十六調伏內心實執;十七于一切所知成就無障礙智;十八通達一切皆非貪著之地;十九隨自所欲平等遊曆諸佛刹土;二十由于自身獲得自在普于一切時會能自現其身。由此二十種修治能得第七遠行地。

  醜八、八地修治

  經雲:“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八地時,應圓滿四法,雲何爲四?一者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二者應圓滿遊戲諸神通;叁者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四者應圓滿供養承事諸佛世尊,于如來身如實觀察。”

  “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住第九(八)地時,應圓滿四法,(此四法藏文《般若經》爲第八地,故第八地即成八法,與論文同,因此將此四法乃歸第八地)雲何爲四?一者應圓滿根勝劣智;二者應圓滿嚴淨佛土淨治有情;叁者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四者應圓滿隨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

  頌曰:知諸有情意,遊戲諸神通,修微妙佛刹,觀故親近佛。

  知根淨佛土,安住如幻事,故思受叁有,說此八種業。

  第八地中有八修治:一、于諸有情意有貪離貪等能如實知;二、于諸(佛)國土遊戲神通…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