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26

  ..续本文上一页陀罗尼:已得地十方诸佛所说,昔未闻领受的法数,无数法一时皆能受持的念智,名辞陀罗尼。

  4、义陀罗尼:谓能如是次第受持法义的念智。如是依阿等字,能通达一切法,由生起彼等念智陀罗尼,于彼等即名陀罗尼门。

  此中有上中下三种,初如为此生虽不寻求,但由前生修习的异熟所得的陀罗尼;二如于此生精进闻思等法,多种辞义速速能持的陀罗尼;三如由修三摩地修所生力能持的陀罗尼。

  彼中亦分上中下三种,初如胜解行分位的陀罗尼;二如七未清净地分位的陀罗尼;三如三清净地分位的陀罗尼。如《庄严经论》云:“异熟闻修习,由定陀罗尼,下与中上者,上亦分三种,未入具慧入,诸三清净地,下者与中者,净地上总持。”

  (三)作用:彼等陀罗尼的作用具足者,自己受持佛的无余正法,并能于他宣说的作用具足故。如《庄严经论》云:“诸菩萨数数,于彼依真实,常于正法等,宣说能受持。”

  (四)界限:陀罗尼资粮者谓同资粮正行,唯于陀罗尼分,下上陀罗尼,未入道皆有。总则,唯陀罗尼的界限,从未入道乃至佛地。

  七、数决定:此中所说十七种资粮正行数决定的因由者,谓从意乐加行为增上,建立悲与不共有六种,以定与非定为增上,建立止、观、止观双运及善权方便,以见行为增上,建立智慧、福德二资粮,以受持修果之所缘为增上,建立诸道及陀罗尼二资粮,以能作功德所依为增上,建立地与能对治二资粮故。

  壬二、别释三资粮分三:癸一、智资粮;癸二、地资粮;癸三、对治资粮。

  此中智资粮者,谓此等难通达故,作别释分三:一、别释难通达智资粮;二、别释难通达地资粮;三、别释难通达对治资粮。

  癸一、智资粮

  一)别释难通达智资粮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云何内空?内谓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内空。

  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当知此中色由色空,非常非坏,乃至法由法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外空。

  云何内外空?内外谓内外法,即内六处及外六处。当知此中内法由外法空,非常非坏,外法由内法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内外空。

  云何空空?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空空。

  云何大空?大谓十方,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当知此中东方由东方空,非常非坏,乃至下方由下方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大空。

  云何胜义空?胜义谓涅槃。当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胜义空。

  云何有为空?有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当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非常非坏,色、无色界由色、无色界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有为空。

  云何无为空?无为谓无生、无灭、无住、无异。当知此中无为由无为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为空。

  云何毕竟空?毕竟谓若法究竟不可得。当知此中毕竟由毕竟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毕竟空。

  云何无际空?无际谓无初、后际可得。当知此中无际由无际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际空。

  云何散无散空?散谓有放、有弃、有舍可得;无散谓无放、无弃、无舍可得。当知此中散无散由散无散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散无散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谓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当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本性空。

  云何自共相空?自相谓一切法自相,如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别是识自相,如是等若有为法自相,若无为法自相,是为自相。共相谓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无量共相。当知此中自共相由自共相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共相空。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是为一切法。当知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一切法空。

  云何不可得空?不可得谓此中求诸法不可得。当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不可得空。

  云何无性空?无性谓此中无少性可得。当知此中无性由无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空。

  云何自性空?自性谓诸法能和合自性。当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性空。

  云何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当知此中无性自性由无性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自性空。

  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谓有为法,此有性由有性空。

  云何无性由无性空?无性谓无为法,此无性由无性空。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谓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见所作,亦非余所作,是谓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谓一切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性、法界、法平等性、法离出性、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实际,皆由他性空故,是为他性由他性空。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二)论释:此中所说内空外空,许有二十种。

  论义是说,此处从十七种资粮正行内,别释智资粮的因由者,谓彼难通达,密意是说若要通达,当由广义如是解释故。此中所说智资粮(有法),有多种差别者,谓通达二十种境空的有境智有二十种故。

  此中观察抉择分三:一、释通达有境空的智,二、释通达二十种境空,三、智所缘观察。

  一)释通达有境空的智:经说二十空如上所说。此经从正说境空有二十,引发通达二十种有境空的智力,由彼引发从大乘资粮道,至通达佛地空的二十种智力故。初三种空由经正说,显示通达空性的大乘资粮道下中上三品力。第四明通达空性的大乘加行道,第五第六如次明初地与二地,第七第八明三地及四地,第九第十明五地及六地,第十一明第七地,第十二十三明第八地,(第)十四十五明第九地,(第)十六十七明第十地,最后三种空明佛地故。初十七智安立于第十地以下的因由者,谓彼等所断现行,及类推远离种子,如是建立故。最后三种空性安立于佛地的因由者,彼三种空性是永断二障习气的所依,及是由自然(自觉、自性法界)生义如是建立故。

  二)释通达二十种境空:此中二十种空性者,谓于彼二十种所破事由谛实空的空性有二十种故。二十所破者,谓眼等内六根、色等外五根,即由根之所依所摄的五境。一切法由谛实空的空性,谓十方、涅槃和道所得的胜义,从缘所生的三界,非从缘所生的无为,由断常边空的离边,离初后的轮回生死,一一方无取舍的无散,有为无为空性自性,由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生法等生灭色变碍等,或自相、过去等三时及相应众多因相和合总聚无法自性,相应法及虚空等的无为法;空谓诸法不颠倒性者即诸法本性,不异法的他性,即是外境的实际有二十种故。

  三)智所缘观察,此分小乘宗经部、有部;大乘宗中观唯识宗。各家所说对空性不同的主张,此处不述。(此论是依《般若经》四一三卷·三摩地品之一佛说二十空经文最详,或见《入中论》解与《般若经》相顺)

  癸二、别释地资粮分二:子一、释因位九地修治;子二、释果位第十地相

  子一、释因位九地修治义分九:丑一、初地修治;丑二、二地修治;丑三、三地修治;丑四、四地修治;丑五、五地修治;丑六、六地修治;丑七、七地修治;丑八、八地修治;丑九、九地修治

  别释地资粮分二:一、结合;二、正释地资粮。

  一、结合:十七种资粮内别释地资粮的因由者,谓地资粮能诠词句多,所诠义广大,密意是说难通达,所以极尊慈氏作别释故,此为结合,地资粮按何地修治所有法如是所说故,此处有二十三颂。

  二、正释地资粮分二:一、释因位九地修治;二、释果位第十地的定相。

  一、释因位九地修治

  丑一、初地修治

  经云:“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于所从趣地,不怯不思维,虽修治地业而不见彼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地业?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云何为十?一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利益事相不可得故。二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切有情不可得故。三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布施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四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于诸善友无所著故。五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求法业,诸所求法不可得故。六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常乐出家业,所弃舍家不可得故。七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爱乐佛身业,相随好因不可得故。八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开阐法教业,所分别法不可得故。九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破骄慢业,诸与盛法不可得故。十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谛语业,一切语言不可得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应善修治此十胜业。”

  颂曰: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近善友,求正法所缘,常发…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