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所依为增上的五种资粮正行。
(一)意乐加行为增上分:由意乐所摄及由加行所摄二种。
1、, 由意, 乐所摄:悲心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悲”,即大悲心。
2、由加行所摄:谓施等六波罗蜜多有六种故。
一明施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施等六”的“施”。
二明戒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净戒”。
三明忍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忍辱”。
四明精进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精进”。
五明静虑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静虑”。
六明慧资粮正行,释彼之义谓“般若慧”。
(二)定与非定为增上分二:
1、以定为增上即以定所摄分三:即止、观及止观双运资粮。
一止资粮,释彼之义谓“止”。
二观资粮,释彼之义谓“观”。
三止观双运资粮,释彼之义谓“双运道”。
2、以非定为增上,即以非定所摄的方便善巧。释彼之义谓“诸善权方便”,即方便善巧。
(三)见与行为增上分二:
1、由见所摄的智资粮,释彼之义谓“智”。
2、由行所摄的福资粮,释彼之义谓“福”。
(四)能取成办果的所缘为增上分二:
1、由成办果所摄的道资粮,释彼之义谓“诸道”。
2、由能取所缘所摄所依法,受持法施的陀罗尼资粮,释彼之义谓“陀罗尼”。有词等陀罗尼。
(五)能作功德所依为增上分二:
1、能作功德所依的地资粮,释彼之义谓“十地”。
2、遣除过患对治资粮,释彼之义谓“能对治”。
论义是说:资粮正行(有法),于汝有多种者,谓于汝从悲资粮正行,乃至能对治资粮正行有十七种故。(以上十七种资粮各有经文)
分析此处之义分七:1定相;2差别;3各各体性;4界限;5释义;6次第;7数决定。
一、定相:由广大二资粮任持的大乘加行道,胜出中品世第一法以下最殊胜,并能出生菩萨摩诃萨自果的菩萨瑜伽,是资粮正行的定相。
二、差别:从大悲心资粮正行,乃至能对治资粮正行有十七种故。
三、各各的体性:十七资粮之初悲资粮正行分三:1定相;2差别;3差别法。
一)定相:若悲资粮正行,于自所缘境,欲离众生苦的悲愍心,是悲资粮正行的定相。
二)差别:于资粮正行有缘众生的悲、缘法的悲及缘不可得的悲(无缘悲)三种。
三)差别法:菩萨身中悲心,差别法有多种者。1、谓因缘差别依往昔修悲心之因,苦乐舍三受从依他为主,修六波罗蜜多,缘众生所治品为增上所依,在识上的无漏智种子。2、宣说大悲心者的善知识。3、从自往昔所生的大慈,缘所缘不同众生,而行相差别如由一子饮毒险情未除,而生悲愍欲离痛苦之行相。4、作用差别而断众生损害,能作成熟众生的差别法等具足故。如《庄严经论》云:“从彼乐苦因,菩萨大悲心,因及知识性,菩萨大悲心。”又云:“火焰敌自在,由苦伏暗障,难行入诸道,系缚分真实。贪著混毒食,随业善显示,入险道力微,诸菩萨悲愍。”等广说。
施等六者多数在披甲正行处说,差别者若资粮正行,施舍心的差别法有四,是施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者若资粮正行,具断除心四法,是戒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法者若资粮正行,具不动摇心四法,是忍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者若资粮正行,于善法具真实欢喜心四法,是精进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者若资粮正行,真实安住内心的三摩地,是静虑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者若资粮正行,极善辨别法的智慧,是般若资粮正行的定相。差别法等如前所说。
第八止资粮者,若是资粮正行,于心所缘境如何所欲,如欲无劳任运而转,由轻安之乐任持的定,是止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于所缘境以观察力引发的轻安乐任持门,于自境伺察的般若慧,是第九观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由止观二者任持,是第十止观双运道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尔,如何为止、观及双运呢?此中分六:一、修止观的利益,二、显示止观二定能摄一切,三、止观各各的体性,四、修习的因由,五、次第决定规则,六、各各学习规则。
一、修止观的利益:修止观利益殊胜者,谓大小乘的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皆是止观的果故。如《解深密经》所说。
二、显示止观二定能摄一切:由诸希求定者,从研习修止观理趣后应当学习者,佛世尊说,大小乘所有定,一切皆由止观所摄。如《解深密经》所说。
三、止观各各的体性:止的体性能作心一境性的三摩地;观者谓是观察的般若慧。如《宝云经》云:“止者心一境,观者伺观察。”
四、修习的因由:诸希求解脱者必须修习止观,因为由离止观二道不能得解脱故。如《入行论》云:“心者散逸人,烦恼齿间住。”又云:“念诵诸苦行,虽经长时行,由他心散乱,了真性无义。”
五、次第决定规则:最初修止,其次应修观。《入行论》云:“由善具止观,当知摧烦恼,应初多求止。”是说不成就止即不能成办观故;由离止的观不能断烦恼故。
六、各各学习的规则分三:一、学止规则;二、学观规则;三、学止观双运规则。
一)学止规则分三:一、依止资粮;二、依彼资粮修止规则;三、修习已后成办止的量。
(一)依止资粮:依修止的顺缘而从断除违缘门说需要修止。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何境,善得善安住,善处所善友,瑜伽乐资具。”
(二)依彼资粮修止规则分:加行与正行二种。
1、加行:如前所说加行六法修菩提心,在彼支分中,先应于下中士道次第修心。
2、正行:柔软坐垫身相显明,应具七法[16]者,谓不喜悦修定,并破彼的懈怠障碍等已,集中思想缘所依境佛的身相等,如上所说,以九住心的方便,如其次第应当修习。
(三)修习以后成办止的量:由如是修习心所缘境,能安立无劳任运,已生起轻安的乐者是成就止。
二)学观规则分三:一、依观资粮;二、修观规则;三、成就的量。
(一)依观资粮:依止正士;听闻彼法;专心寻求;需要如法思维彼义等。
(二)修观规则:于止自然所缘,能作观察寻伺,抉择无我时,生死的根本是执蕴谛实的实执认识后,由彼实执所取执蕴谛实,实非实有以离一及多等正理善于观察者,作各各观察。
(三)成就的量:于止自然所缘,以观察的般若慧,由观察力引生的轻安任持者,是成就观的量。
三)学止观双运的规则:如是若成就止观,依远离止观二者一边,另外能引无功用,应当学习,如是能引向轻安之乐,若不加功用即能引发,名为止观双运。
若是资粮正行,由作意一切相智,能作众生义利精进,即是第十一善权方便资粮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通达空性般若殊胜所证住种类,即是第十二智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通达殊胜方便住种类,即是第十三福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精进修行上说的果,即是第十四诸道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受持正法并能令增上的念与慧相应住种类,即是第十五陀罗尼的定相。
《广释》云:“陀罗尼的体性,为念慧三摩地,殊胜念慧即名陀罗尼。”若受持正法并能令增长的方便清净,由念慧相应所显住种类,是陀罗尼的定相。此之建立,此中不说,下当解说。
若是资粮正行,成为自果功德多种所依,即是第十六地资粮正行的定相。
若是资粮正行,自己所断能对治,即是第十七对治资粮的定相。
四、界限:从大乘上品资粮道世第一法乃至最后心。
五、释义:十七资粮正行(有法),说为法的因由者,谓是菩萨摩诃萨正受持或能成就的体性,如是说故。资粮的梵语名桑巴日阿桑者名正(真实)成就,巴者名体性,日阿者名趣入受持(能取)故。
六、次第:十七资粮的次第。如此决定的因由者,为以悲愍能作无数众生的义利,以大悲心为等起(出发点)心,安立一切众生此生之安乐,即要施舍;为得后生之安乐故,安立于净戒;为一生决定得安乐故,安乐于忍、精进及静虑三种,为毕竟得安乐故,即安立于般若。于六波罗蜜多的方便具足,由生起定安住利他心一境之止;已得彼止由生起观,通达止境不可得的观;由此缘空性,由小乘堕三有,以方便智慧不堕三有涅槃边的止观双运道;具足止观双运者,由一切相智作意,能作一切众生义利,即彼下之善权方便;方便智慧者谓以必须学习智资粮,即是通达空性的智;由修彼智以真实般若慧及三摩地(定),能作众生利益,由出生福德,则名福资粮,由精勤修习二资粮的三十七菩提分,已得见道在彼之后皆为诸道资粮;道具足者,由思维阿等字义之力,多劫中说法之因,转成无触念故,即彼之后的辞陀罗尼等陀罗尼资粮;已得陀罗尼,证得分位功德,由能作后后之所依,从彼即是地资粮;由成为见修道体性之地,断除各自所断之分位差别,成为能对治资粮,从彼说明能对治资粮故。
此处上说陀罗尼资粮处,是趣入彼因,于陀罗尼分四:一体性;二差别;三作用;四界限。
(一)体性如前所说。
(二)差别唯于陀罗尼分四:一、得忍之因的陀罗尼;二、咒陀罗尼;三、辞陀罗尼;四、义陀罗尼。
1、得忍之因的陀罗尼:于阿(日阿)巴扎那等字,为胜解彼等生灭及出生无法等义,若由修习圆满,已生起于彼义不恐惧之忍者,成为彼忍之念智,即名忍陀罗尼。是故于忍的忍陀罗尼性无作,作为彼之因,如《十万颂摧难论》云:“修如是得忍陀(罗)尼的因三摩地时,成为于般若慧及念,名为得忍的因陀罗尼。”是故说名忍陀罗尼的因由者,谓由得忍力无间生初地,及与相顺生起大忍,若由忍义如是说故。
2、咒陀罗尼:菩萨由得三摩地自在,为尽除众生的瘟疫、灾害、扰乱及罪障等,如由此仪轨愿成就彼义,以定(三摩地)与愿力加持,如殊胜密咒,如是修习念智,是陀罗尼的定相。诸咒字境以有境心,或于果假立之因名,即名密咒陀罗尼。
3、辞…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