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P34

  ..續本文上一頁羅身中,現證空性般若慧任持,大乘谛現觀者,是大乘見道的定相。大乘見道若分有:大乘見道根本智,大乘見道後得智,彼二隨一俱不是的大乘見道叁種。自境專一無我根本定的大乘谛現觀者,是初者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見道無間道,大乘見道解脫道,及彼二隨一俱不是的大乘見道根本智叁種。若是專一通達空性的根本智,在自己面前所斷實執遍計,能正對治的大乘谛現觀者,是初者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見道的八忍。自己與根本定同一生起,在大乘見道無間道前障礙解脫的大乘谛現觀者,是第二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見道八智。若是大乘見道無間道,不悉是能正對治實執遍計,因爲實執遍計的因,在大乘見道無間道有故。若是斷除實執遍計的大乘見道根本智,不悉是大乘見道解脫道者,謂大乘見道後得智後複有專一緣法性根本定的大乘見道根本智,彼大乘見道無間道與解脫道隨一俱不是故。若從大乘見道根本智起的大乘谛現觀,自身具足的補特伽羅身中生起現行,是大乘見道後得智的定相。若分有:由根本定忍智十六刹那引發十六後得。

  辛二、修道分二:壬一、修道作用;壬二、有作用之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五·修道作用

  ——《般若經》四二八卷一頁至四二八卷九頁

  壬一、修道作用

  (二)釋修道分二:1、結合:論身建立:“見道,作用”(初品略義)大乘見道後隨即釋大乘修道的因由者,謂就因果義理之次第爲增上作如是說故,即名結合。見道之後接著說修道義。

  2、正釋義分二:一、修道作用;二、有作用之修道。

  (1)修道作用分:一經說;二論釋二種。

  1經說:在道類智處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知自己的過失,于道修學之余,經雲:“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爲希有,調伏菩薩摩诃薩衆,令不高心,而能回向一切智智。”

  2論釋分叁:結合、根本、解釋。

  一、結合:修道之初說修道作用的因由者。謂修道作用在修道中所說甚少,如是所說是有所爲,謂由所化衆生已見修道之果的作用而生歡喜爲因,所趣入修道有所爲故。所言甚少及爲所化衆生生起趣入于果故,所以暫且說彼修道之作用。

  二、根本:釋彼經義:

  頌曰:遍息敬一切,能勝諸煩惱,怨敵不能害,菩提供養依。

  叁、解釋:就詞義門說:謂一切相于心中有自在作用。于此六種作用中可分爲二:一、自身中所屬的作用;二、他身中所屬的作用二種。

  一、自身中所屬作用分爲:1分位作用;2究竟作用二種。

  (一)分位作用分四:一內:調伏內心作用;二外:恭敬于他作用;叁內:息滅貪等煩惱;四外:他作損害而不報複的作用四種。

  1明內:調伏內心作用:“世尊,此般若波羅蜜多甚爲希有,調伏諸菩薩摩诃薩衆,令不高心”釋彼經義謂“遍息”滅,是說一切相于心中,有自在作用。

  2明外:恭敬于他作用:經雲:“世尊,若菩薩摩诃薩,行出世布施波羅蜜多時,善修般若波羅蜜多故,不得施者、受者、施物,能如實調伏高心,亦能回向一切智智。”釋彼之義謂“敬一切。”是說恭敬善知識等一切衆生。

  3明內:息滅貪等煩惱作用:經雲:“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于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至心聽聞,受持讀誦。”乃至“自能降伏貪欲刀杖,亦能除他貪欲刀杖。”釋彼之義謂“能勝諸煩惱”,是說能勝過(映蔽)貪等煩惱。

  4明外:他作損害而不報複作用:經雲:“複次憍屍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常于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 乃至“一切毒藥蠱道鬼魅,厭禱咒術,皆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燒,刀杖惡獸怨賊惡神衆邪魍魉,不能損害,何以故,憍屍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四二八卷六頁)釋彼經義謂“怨敵不能害,”是說外敵所作損害即非修行的境。

  (二)明究竟作用:經雲:“何以故”,“不得我,不得有情,乃至不得知者見者,不得色”乃至“而證無上正等菩提,觀諸有情心行差別。”釋彼經義謂“菩提”。是說修行正等菩提。

  二、明他身中所屬的作用:經雲:“憍屍迦,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隨所在處,當知是處,即真製多,一切有情皆應敬禮,當以種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璎珞、寶幢、旙蓋,諸妙、珍奇、伎樂、燈明而爲供養。”(四二八卷五頁)。釋彼經義“供養依”,是說應供養所依境的作用,名爲六種作用。

  論義是說:大乘修道作用(有法),于汝有多種,于汝由修大乘修道力,于心能得自在等有六種故。是故,爲自己能得方便以大乘修道力所得的勝利者,是大乘修道作用的定相。其差別有六:1遍息滅內在煩惱現行。2恭敬外部境其它衆生。3能勝內部貪等煩惱。4外部怨敵等不能損害。5內能趣入修行無上菩提。6外部于自身補特伽羅隨所住處,皆成天等所供養處。界限:從大乘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

  壬二、有作用之修道分二:癸一、有漏修道;癸二、無漏修道。

  癸一、有漏修道分叁:子一、勝解修道;子二、回向修道;子叁、隨喜修道。

  子一、勝解修道分二:醜一、正釋;醜二、勝利。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六·勝解修道

  ——《般若經》四二八卷九頁至四叁零卷十九頁

  醜一、正釋

  (2)釋有作用之修道分二:一總的結合;二釋各各體性。

  一、總的結合:說大乘修道作用之後,明大乘修道的因由者,謂顯明大乘修道作用之論文中,所說大乘修道有多種因由,作如是說故,此中所說大乘修道亦分二種:一是大乘有漏修道、是大乘無漏修道故。名爲結合。修道作用後說修道者,亦分有漏與無漏之二種差別。

  2此處觀察分二:一釋修道的所依;二釋能依修道之自性。

  〈1〉釋修道的所依分:身所依與心所依二種。

  初、身所依者,謂叁洲男女六欲諸天的所依身,皆有新生大乘修道,彼等之所依身能正新生大乘修道,但要具順緣並遠離違緣故。色界之所依身無有正新生,因上界有所依身無有菩薩見道故,已生起大乘修道任持處的所依身色界雖有但無色界無,因無色界無有所依之菩薩聖者故。

  二、心所依者:新生大乘修道的心所依,叁界九地皆有,如《廣釋》雲:“說名欲界色界無色界者,謂以欲等九地修道所取。”

  〈2〉釋能依修道之自性分叁:一定相;二差別;叁界限。

  一、定相: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的定相。

  二、差別分二:一大乘有漏修道;二大乘無漏修道。堪與名義結合有能取分別的大乘隨現觀,是大乘有漏修道的定相。若分有: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叁種。遠離彼有能取分別的隨現觀,是大乘無漏修道的定相。若分有:清淨修道、引發修道二種。然彼大乘修道分下中上品則有九種,一一中又有:無間道和解脫道,後得智等如前所說。

  叁、界限:從初地第二刹那至最後心。

  道相智十一法之六 釋勝解修道

  頌曰:勝解謂自利,俱利及利他,當知此叁種,各有下中上,

  別別爲叁品,又以下下等,複各分爲叁,共二十七種。

  二、釋各各體性分二:一有漏修道;二無漏修道。

  一、有漏修道分叁:一結合;二釋各各自性;叁就作用門略結。

  一)結合:于大乘修道有:有漏修道和無漏修道二種,是故于有漏修道有:勝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隨喜修道叁種。是故名爲有漏修道,即勝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隨喜修道作意。

  二)釋各各自性分:勝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隨喜修道(功德、利益)叁種。

  (一)勝解修道分:一勝解法;二勝解之勝利

  1、勝解法分二:經說與論釋二種

  (1)經中所說:在上六種修道作用處所說般若波羅蜜多,隨所住處,能作供養之處所余。經雲:“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種種莊嚴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複以種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璎珞寶幢旙蓋,諸妙珍奇伎樂燈明,而爲供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佛涅槃後,起窣堵波,七寶嚴飾寶函盛貯佛設利羅,安置其中,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複以種種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璎珞寶幢旙蓋,諸妙珍奇伎樂燈明,而爲供養,二所生福,何者爲多,佛告憍屍迦,我還問汝,當隨意答。”

  此中有自利勝解、俱利勝解、利他勝解叁種,初中(後)如其次第有下中上九種。

  經雲:“憍屍迦,于意雲何?如來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依何等法修學而得?天帝釋言,世尊,如來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依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修學而得。”乃至“不思議,無等無上,無等等一切相智,要由此般若因而起。”是說成佛要由修般若爲起因,由此應供養般若爲根本故。“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贍部洲人,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者。”(四二八卷十一頁)乃至“何以故?憍屍迦,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甚難可得,惡慧懈怠,下劣精進,下劣勝解,下劣有情不能證故。”(四二八卷十四頁)又“憍屍迦,由是因緣,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發心定趣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應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數數聽聞。”(四二八卷十四頁)“乃至供佛舍利,福德廣大增長。”

  (2)以論解說:如次有下中上九種,經中廣說修學般若供佛舍利等,文廣不錄。(見四二八卷九頁至四叁0卷十九頁)

  論義是說:勝解修道(有法),有二十七種者:有自利勝解修道九種、俱利勝解修道九種、利他勝解修道九種,共有二十七種。

  此處觀察分:勝解的境、勝解的體、勝解的因、勝解的作用、抉擇此處所說的勝解,有五種。

  1勝解的境:謂勝解教道果叁般若波羅蜜多,是勝解修道的勝解境,勝解教道二者爲一般境,勝解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主要境,如《莊嚴光明論》雲:“般若波羅蜜多無二,彼智者謂如來。”是說主要爲法身如來是般若母境,由此所顯作用,若供勝者母即是供養一切相智的智法身故,是生…

《現觀莊嚴論·選集要義釋(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