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身中,现证空性般若慧任持,大乘谛现观者,是大乘见道的定相。大乘见道若分有:大乘见道根本智,大乘见道后得智,彼二随一俱不是的大乘见道三种。自境专一无我根本定的大乘谛现观者,是初者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解脱道,及彼二随一俱不是的大乘见道根本智三种。若是专一通达空性的根本智,在自己面前所断实执遍计,能正对治的大乘谛现观者,是初者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见道的八忍。自己与根本定同一生起,在大乘见道无间道前障碍解脱的大乘谛现观者,是第二的定相。若分有:大乘见道八智。若是大乘见道无间道,不悉是能正对治实执遍计,因为实执遍计的因,在大乘见道无间道有故。若是断除实执遍计的大乘见道根本智,不悉是大乘见道解脱道者,谓大乘见道后得智后复有专一缘法性根本定的大乘见道根本智,彼大乘见道无间道与解脱道随一俱不是故。若从大乘见道根本智起的大乘谛现观,自身具足的补特伽罗身中生起现行,是大乘见道后得智的定相。若分有:由根本定忍智十六刹那引发十六后得。
辛二、修道分二:壬一、修道作用;壬二、有作用之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五·修道作用
——《般若经》四二八卷一页至四二八卷九页
壬一、修道作用
(二)释修道分二:1、结合:论身建立:“见道,作用”(初品略义)大乘见道后随即释大乘修道的因由者,谓就因果义理之次第为增上作如是说故,即名结合。见道之后接着说修道义。
2、正释义分二:一、修道作用;二、有作用之修道。
(1)修道作用分:一经说;二论释二种。
1经说:在道类智处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知自己的过失,于道修学之余,经云:“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为希有,调伏菩萨摩诃萨众,令不高心,而能回向一切智智。”
2论释分三:结合、根本、解释。
一、结合:修道之初说修道作用的因由者。谓修道作用在修道中所说甚少,如是所说是有所为,谓由所化众生已见修道之果的作用而生欢喜为因,所趣入修道有所为故。所言甚少及为所化众生生起趣入于果故,所以暂且说彼修道之作用。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遍息敬一切,能胜诸烦恼,怨敌不能害,菩提供养依。
三、解释:就词义门说:谓一切相于心中有自在作用。于此六种作用中可分为二:一、自身中所属的作用;二、他身中所属的作用二种。
一、自身中所属作用分为:1分位作用;2究竟作用二种。
(一)分位作用分四:一内:调伏内心作用;二外:恭敬于他作用;三内:息灭贪等烦恼;四外:他作损害而不报复的作用四种。
1明内:调伏内心作用:“世尊,此般若波罗蜜多甚为希有,调伏诸菩萨摩诃萨众,令不高心”释彼经义谓“遍息”灭,是说一切相于心中,有自在作用。
2明外:恭敬于他作用:经云:“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出世布施波罗蜜多时,善修般若波罗蜜多故,不得施者、受者、施物,能如实调伏高心,亦能回向一切智智。”释彼之义谓“敬一切。”是说恭敬善知识等一切众生。
3明内:息灭贪等烦恼作用:经云:“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乃至“自能降伏贪欲刀杖,亦能除他贪欲刀杖。”释彼之义谓“能胜诸烦恼”,是说能胜过(映蔽)贪等烦恼。
4明外:他作损害而不报复作用:经云:“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常于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 乃至“一切毒药蛊道鬼魅,厌祷咒术,皆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烧,刀杖恶兽怨贼恶神众邪魍魉,不能损害,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四二八卷六页)释彼经义谓“怨敌不能害,”是说外敌所作损害即非修行的境。
(二)明究竟作用:经云:“何以故”,“不得我,不得有情,乃至不得知者见者,不得色”乃至“而证无上正等菩提,观诸有情心行差别。”释彼经义谓“菩提”。是说修行正等菩提。
二、明他身中所属的作用:经云:“憍尸迦,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随所在处,当知是处,即真制多,一切有情皆应敬礼,当以种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旙盖,诸妙、珍奇、伎乐、灯明而为供养。”(四二八卷五页)。释彼经义“供养依”,是说应供养所依境的作用,名为六种作用。
论义是说:大乘修道作用(有法),于汝有多种,于汝由修大乘修道力,于心能得自在等有六种故。是故,为自己能得方便以大乘修道力所得的胜利者,是大乘修道作用的定相。其差别有六:1遍息灭内在烦恼现行。2恭敬外部境其它众生。3能胜内部贪等烦恼。4外部怨敌等不能损害。5内能趣入修行无上菩提。6外部于自身补特伽罗随所住处,皆成天等所供养处。界限:从大乘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
壬二、有作用之修道分二:癸一、有漏修道;癸二、无漏修道。
癸一、有漏修道分三:子一、胜解修道;子二、回向修道;子三、随喜修道。
子一、胜解修道分二:丑一、正释;丑二、胜利。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六·胜解修道
——《般若经》四二八卷九页至四三零卷十九页
丑一、正释
(2)释有作用之修道分二:一总的结合;二释各各体性。
一、总的结合:说大乘修道作用之后,明大乘修道的因由者,谓显明大乘修道作用之论文中,所说大乘修道有多种因由,作如是说故,此中所说大乘修道亦分二种:一是大乘有漏修道、是大乘无漏修道故。名为结合。修道作用后说修道者,亦分有漏与无漏之二种差别。
2此处观察分二:一释修道的所依;二释能依修道之自性。
〈1〉释修道的所依分:身所依与心所依二种。
初、身所依者,谓三洲男女六欲诸天的所依身,皆有新生大乘修道,彼等之所依身能正新生大乘修道,但要具顺缘并远离违缘故。色界之所依身无有正新生,因上界有所依身无有菩萨见道故,已生起大乘修道任持处的所依身色界虽有但无色界无,因无色界无有所依之菩萨圣者故。
二、心所依者:新生大乘修道的心所依,三界九地皆有,如《广释》云:“说名欲界色界无色界者,谓以欲等九地修道所取。”
〈2〉释能依修道之自性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
一、定相:大乘随现观,是大乘修道的定相。
二、差别分二:一大乘有漏修道;二大乘无漏修道。堪与名义结合有能取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是大乘有漏修道的定相。若分有: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三种。远离彼有能取分别的随现观,是大乘无漏修道的定相。若分有:清净修道、引发修道二种。然彼大乘修道分下中上品则有九种,一一中又有:无间道和解脱道,后得智等如前所说。
三、界限:从初地第二刹那至最后心。
道相智十一法之六 释胜解修道
颂曰: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当知此三种,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共二十七种。
二、释各各体性分二:一有漏修道;二无漏修道。
一、有漏修道分三:一结合;二释各各自性;三就作用门略结。
一)结合:于大乘修道有:有漏修道和无漏修道二种,是故于有漏修道有:胜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随喜修道三种。是故名为有漏修道,即胜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随喜修道作意。
二)释各各自性分:胜解修道、回向修道和随喜修道(功德、利益)三种。
(一)胜解修道分:一胜解法;二胜解之胜利
1、胜解法分二: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中所说:在上六种修道作用处所说般若波罗蜜多,随所住处,能作供养之处所余。经云:“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种种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复以种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旙盖,诸妙珍奇伎乐灯明,而为供养。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佛涅槃后,起窣堵波,七宝严饰宝函盛贮佛设利罗,安置其中,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复以种种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旙盖,诸妙珍奇伎乐灯明,而为供养,二所生福,何者为多,佛告憍尸迦,我还问汝,当随意答。”
此中有自利胜解、俱利胜解、利他胜解三种,初中(后)如其次第有下中上九种。
经云:“憍尸迦,于意云何?如来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依何等法修学而得?天帝释言,世尊,如来所得一切相智及相好身,依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修学而得。”乃至“不思议,无等无上,无等等一切相智,要由此般若因而起。”是说成佛要由修般若为起因,由此应供养般若为根本故。“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赡部洲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不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者。”(四二八卷十一页)乃至“何以故?憍尸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甚难可得,恶慧懈怠,下劣精进,下劣胜解,下劣有情不能证故。”(四二八卷十四页)又“憍尸迦,由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心定趣无上正等菩提。”乃至“应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数数听闻。”(四二八卷十四页)“乃至供佛舍利,福德广大增长。”
(2)以论解说:如次有下中上九种,经中广说修学般若供佛舍利等,文广不录。(见四二八卷九页至四三0卷十九页)
论义是说:胜解修道(有法),有二十七种者:有自利胜解修道九种、俱利胜解修道九种、利他胜解修道九种,共有二十七种。
此处观察分:胜解的境、胜解的体、胜解的因、胜解的作用、抉择此处所说的胜解,有五种。
1胜解的境:谓胜解教道果三般若波罗蜜多,是胜解修道的胜解境,胜解教道二者为一般境,胜解果般若波罗蜜多是主要境,如《庄严光明论》云:“般若波罗蜜多无二,彼智者谓如来。”是说主要为法身如来是般若母境,由此所显作用,若供胜者母即是供养一切相智的智法身故,是生…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