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61

  ..续本文上一页”释彼经义谓“种性”,谓由转趣不动地等,决定为佛种性。

  2、道分:道体、境、遣除所治品之功能。

  (1)道体:分别正修行大乘圣道。“世尊,譬如幻士,不作是念,幻质幻师,观众去我若远若近,何以故,所幻之士,无分别故。”释彼经义谓“正修行诸道”以通达如幻,正修行见等道。

  (2)境:了知空性等分别所缘境。“世尊,譬如影像,不作是念,我去本质,及我所依,若远若近,何以故,所现影像,无分别故。”释彼经义谓“智所缘无乱”。是说但有显现影像,则智能所缘境无有错乱。

  (3)遣除所治品之功能:能作所断对治舍取之所治品,及对治品分别者。“世尊,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无爱无憎。”释彼经义谓“所治品能治”。是说见功德与过失为前行,由应取与应舍,即是对治与所治品。

  3、果:分为自利及利他二种。

  (1)自利:于自利作证境分别。“世尊,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一切分别,种种分别,周遍分别,皆毕竟断。”释彼经义谓“自内证”。是说以远离一切垢染,自所内证。

  (2)利他分:作者的能力;所作事业;所作的果三种。

  {1}作者的能力:分别能作有情利益。“世尊,如诸如来应正等觉所变化者,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作用”。又云:“非以劣妙而远声闻等地。”

  {2}所作事业:分别能作义利的所作事业者。“世尊,如诸佛等欲有所化,化作化者令作彼事,而所化者不作是念,我能造作如是事业,何以故,诸所化者,于所作业无分别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释彼之义谓“彼业”。是说所有意乐与所化相顺,作有情利益事业。

  {3}所作的果:分别所造利益的涅槃果者。“世尊,如巧工匠,或彼弟子有所为故,造诸机关,或女或男,或象马等,此诸机关虽有所作,而于彼事无所分别。”释彼之义谓“所造果”。是说由真实方便善巧力,应安立一切众生于涅槃所造果,而无过失。略摄彼等义理,“是为转趣品,所有九分别。”名为应所取应转趣,是分别第一转趣品之九种所依。

  论义是说:此中所说所知障转趣所取分别(有法),于汝有九种者,谓于汝就境门分,有九种故,于彼之境亦有九种故。1在胜义中以因六波罗蜜多寂静,未证寂静无上菩提果之因义,依彼当得果体;2不动地等三法转趣,决定佛种性;3通达一切法谛空如幻的见道等正修行;4通达一切法但唯影像,大乘智所缘境不错乱;5就见功德与过失为前行门,由能所取与所舍,能对治品与所治品生起与遣除;6了知三智境,远离一切垢障,如实自内证境;7非由因劣而果妙能远离声闻等地;8变化与所化众生的意相顺,能作义利,即能作利益一切有情事业;9由真实方便智慧与大悲善巧力,所安立一切所化众生于涅槃果有九种故。分别彼等之理趣者,谓无有所缘法及不修利他之过失,已见于彼,此是自己应取之所取,是说作为实执故。彼等分别(有法),是见道所断者,谓见道加行所得圆满分位,佛许为所断故。

  子二、退还所取分别

  二、广释退还所取分别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经义是说:菩萨以方便善巧,经长久乃至一生方证菩提。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问:若尔何为见所断所知障退还所取分别九种,名请问结合,是问何为第二退还所取分别所依九种。

  {二}根本:释彼之义

  颂曰:堕三有寂灭,故智德下劣,无有摄受者,道相不圆满,

  由他缘而行,所为义颠倒,少分及种种,于住行愚蒙,

  及于随行相,九分别体性,是所退还品,声闻等心起。

  {三}解释分二:一所断分别;二能断对治。

  [一]所断分别:是说三有。

  [二]能断对治:是说诸菩萨见道心心所转趣分住,是许为所断。此中分:分别的体性与境二种。

  一分别的体性:颂曰:“九分别体性,是所退还品,声闻等心起”。是说第二种所取分别退还品的所依身,是声闻独觉身中生起应取有九种。

  二境:彼境有九种者,谓于此有五劣道及四劣果故。

  1五劣道分:1证德劣;2遍摄持劣;3道劣;4根性劣;5方便善巧劣五种。

  1证德劣:分别证德劣即:“堕三有寂灭,故智德下劣”是说由堕三有及涅槃随其一边,是证德下劣。经义是说具方便善巧菩萨摩诃萨,经无数俱胝劫乃入真实。

  2遍摄持劣:分别遍摄持劣,经义是说,如家中无方便的妇女,则易被荡妇损害。五波罗蜜若离般若波罗蜜多,则易被诸天魔类损害。释彼之义谓“无有摄受者”是说若离方便善巧的善知识,则无有遍摄持者。

  3道劣:分别道劣,经义:“如入敌阵士夫,身披圆满甲胄,诸敌难胜。是说五波罗蜜若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诸天魔类皆不能胜菩萨。”释彼之义谓“道相不圆满”。是说所知的一切障碍由无能对治,修行的道则不圆满。

  4根性劣:分别根性劣,经义:诸小王随顺转轮王,恭敬供养而来,是说五波罗蜜,由般若波罗蜜多任持当往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由他缘而行”。是谓观待如来等的教诫,由他缘而行。

  5方便善巧劣:分别彼义,经义:如一切小河水流入恒河大河,伴同恒河流入大海。五度入于般若度。释彼之义谓“所为义颠倒”。是说不随一切有情殊胜大心等,是颠倒(退还)所为。

  2四劣果分:1断德劣;2证德劣;3利他事业劣;4涅槃劣四种。

  1断德劣:明彼分别,经义:如士夫右手能作一切所需,如实般若波罗蜜多,余五波罗蜜多左手如实是。释彼之义谓“少分”。是说烦恼障对治能作少分之道。

  2证德劣:明彼分别,经义:一切小河水及所有大河水,流入大海皆同一味,五度由般若度摄,于一切相智一味。释彼之义谓“种种”。是说由有所缘,证第一果有异。

  3利他事业劣:明彼分别,经义:转轮王四部军具足,轮宝随行转轮王军众,一切所需轮宝不动,如是五度由般若度引导入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于住行愚蒙”。是说由一切无明随眠未断除,即不了知住与行。

  4涅槃劣:明彼分别,经义:如轮王七宝皆随四众军行,般若度亦在五度前行,般若摄一切善法而不住为方便,即住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及于随行相”。是说由大乘能摄一切,一切相智终归涅槃,非应所取,应为颠倒。

  论义是说:此中所说所知障退还所取分别(有法),于汝有九种者,谓汝的境有九种故。1声闻独觉道所证果劣;2增上缘遍摄持劣;3成办二利方便劣;4断证殊胜退失;5得殊胜道果退失有五种。于第三亦分成办二利方便劣又分:1成办利他方便劣,修菩提的道相不圆满;2及成办自利方便劣,有最后有时亦随他缘行;3成办二俱利益方便劣,所为颠倒有三种。第四断证殊胜退失亦分:1断德劣即道所断能断仅少分;2证德劣从预流至阿罗汉,种种所证或各异。于第五得殊胜道果退失亦分:1得殊胜道退失,从趣入一切相智乃至相续住,最初趣入或行皆愚蒙无知;2得殊胜果随行衰退有二种故。此后亦分:一、大乘涅槃是所得一切之结终故;二、是一切大乘补特伽罗所行故;三、是趣入一切相智故;四、三乘内唯大乘能摄三乘断证一切功德种类向上增长故。

  癸二、广释能取分别分二:子一、实执分别;子二、假执分别。

  (2)广释能取分别分二:一、广释实执能取分别;二、广释假执能取分别。

  子一、实执分别

  《一》广释实执能取分别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世尊,般若波罗蜜多者遍摄持一切法或不舍一切法。”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何为见所断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九种?从问门结合,谓异生能取分别,初士夫实有能取分别之所依有九种。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所取及所舍,作意与系属,所作意三界,安住与执著,

  法义唯假立,贪欲及对治,失坏如欲行,当知初能取。

  (三)解释分:所断分别与能断对治二种。

  {一}所断分别:谓世俗中如幻等。

  {二}能断对治:许是见道加行分位所断。此中分:分别体性及境差别二种。

  [一]分别体性:初应知能取,即能取分别初九种。

  [二]境差别:1失坏无耽着因之道;2不得一切相智果。

  1、失坏无耽着因之道分:1执著行;2执著所知;3执著断对治。

  (1)执著行分:1等起;2体性;3所缘过失。

  1等起:明取舍分别,经云:“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法无取无舍,佛告善现,不也,般若波罗蜜多法有取有舍。”释彼经义谓1“所取及所舍”。是说世俗中取舍如幻。

  2体性:明作意:“世尊,色无取无舍,如是乃至一切相智皆无取无舍也,世尊告善现言,色不作意,是色不取不舍。”释彼之义谓2“作意”。又云:真实中不作意,即名作意。

  3所缘过失:明贪著三界与系属:“世尊,如是色不作意,受想行识不作意”乃至“世尊告言,由有作意,即与欲界色界无色界混合系属,若无作意亦无系属混合,是故菩萨摩诃萨皆无混合”。释彼之义谓3“系属,所作意三界”。是说与法性三界分相近系属。

  (2)执著所知分:1执著法;2执著相续;3执著名言。

  1执著法:明执著安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应安住如是行。佛言,善现,如是行的菩萨摩诃萨,不住于色。”释彼之义谓4“安住”是说由不住空性即名为住。

  2执著相续:明执著不错乱法。“世尊,不住一切相智,佛言,无执著故则不住。”释彼之义谓5“执著”。是说由不执著法,名执著一切。

  3执著名言:明分别假立法,(经文不录)释彼之义谓6“法义唯假立”。是说由无实有则一切法义唯假名安立。

  (3)执著断对治分:执著所断及执著对治二种。

  1执著所断:明分别贪,谓7“贪欲”是说由真实智无贪欲(由了知真如无贪著),则无执著为前行之贪欲。

  2执著对治;明对治分别,“世尊,…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