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60

  ..续本文上一页喜心,得几福德;于一生所系菩萨摩诃萨功德善根,起随喜心,得几许福。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伽,四大洲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伽,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伽,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大海,有取一毛析为百分,持一分端,沾大海水,可知滴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论身建立:“坚稳心遍住”决定坚稳后,说心遍住顶加行的因由者,谓如是能作决定坚稳之忍,显示决定或已作事的性相者,即是心遍住顶加行,作如是故,名为结合。由能作决定坚稳,显示决定之性相者,是由心遍住则名心遍住。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四洲及小千,中大千为喻,以无量福德,宣说三摩地。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有量者以称可知两数则能为称量,由此理趣以四洲三千大千世界等,波罗蜜多等一切体性三摩地,福德智慧各各为喻则较彼等超胜,超过数量福德尤多,由此说三摩地定相者,即是心遍住。

  论义是说:经中正说世第一法顶加行者,经中显示福德多故,于初发心菩萨、于久发心菩萨、于不退转地菩萨、于一生所系菩萨功德善根起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四洲三千大千世界地轮,可知两数。一大海水,有取一毛析为百分,持一分端,沾大海水,可知滴数,随喜四菩萨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

  此中四菩萨者,谓初地、第二地至第七地、第八地以上及第十地者,是圣者(解脱军论师)所许。如《二万颂光明论》云:“新入大乘,经久修行,不退转,及一生所系者,如其类推分别的四,见能对治品,及通达修道者四种。”略摄经义,古印度有说:加行道住四顶加行的菩萨许为四种。阿阇黎(狮子贤论师)说:胜解行地、七非清净地(初地至第七地)、三清净地及通达住第十地体性之差别。是说初入大乘者名胜解行;以入修行者住极欢喜等七地;不退转者谓住不动等三地;一生补处者谓第十地者。是故于自果生起见道功能成熟的无边三摩地,获得心遍住的大乘第四顺抉择分,是世第一法顶加行的定相。略义是说,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有法),是世第一法顶加行。经说:由福德众多相所显示,即是大乘四顺抉择分故。略摄经义,是说彼相状者,如是次第是暖等四顺抉择分体性,应当了知。

  

  顶加行八法之五·释见道顶加行

  庚二、见道顶加行分二:辛一、所治分别;辛二、分别之对治。

  辛一、所治分别分二:壬一、略标;壬二、广释。

  壬一、略标分二:癸一、略标所取分别;癸二、略标能取分别。

  第五、释见道顶加行

  二、见道顶加行分:结合与释义二种。

  《一》、结合:论身建立谓“心遍住。见道”。加行道顶加行后,说见道顶加行的因由者,谓就生起次第相顺如是说故,所以四顺抉择分后,即是见道。

  《二》、释义分二:一所断分别;二彼所断分别之对治见道顶加行。

  (一)所断分别分:结合与释义二种。

  [一]结合:见道顶加行之初,说彼所治品见所断分别的因由者,谓于见道顶加行,间接显示彼之所治品,以有对治品四种所显示彼故。此中所治品与对治品有四种。

  [二]释义分:略标与广释及对治所表理趣三种。

  癸一、略标所取分别

  《1》、略标分:略标所取分别;略标能取分别。

  (1)略标所取分别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经云:“不退转及一生所系(补处)菩萨摩诃萨功德善根,起随喜心”乃至“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而不应生无想无二想。”如是回向。是说就见所断转趣所取分别对治门略标。“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为但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为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分别。善现答言,非但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亦无分别。”是说就退还所取分别对治门略标。

  {2}论释分三:

  [1]结合:云何见所断四种分别:且就第一见所断二种所取分别略标门说,名为结合暂时所治品二种所取分别。

  [2]根本:释彼经二义:

  颂曰:转趣及退还,其所取分别,当知各有九,非如其境性。

  [3]解释分四:一、分别体性;二、明所治品;三、差别;四、成立错乱。

  一、分别体性分:所缘与行相二种。

  (一)所缘:转趣与退还皆不可得;如其次第于所缘体性。

  (二)行相:就菩萨与声闻等法取舍门说为所取,即是所取分别。

  二、明所治品:与烦恼相同为所治品。

  三、差别:由境分别各各有九种。

  四、成立错乱:由于与法不联系转趣,显现颠倒故,非如实其境之自体应当了知。

  论义是说:见所断的所知障所取分别(有法),于汝有多种者,谓于汝有见所断所知障转趣所取分别;及见所断所知障退还所取分别有二种故。彼二有所缘境者,谓菩萨道转趣所缘境相,及彼退还所缘境相之体性等,如其次第是二种所缘故。彼二之行相者,第一就菩萨与佛法取舍门,是应取之所取起执著想;第二就声闻与独觉法欲舍门,是当舍之所取起执著想故。彼二是见道顶加行之所治品者,谓是彼之所断故,譬如见所断烦恼相同故。彼二分别(有法),各各有九种者,谓以境之差别有如是故,彼等十八种者,当知能取非如实境之体性,谓于自境颠倒显现故。

  是故于自所缘境,缘菩萨道应转趣,于所受用起实执之实执遍计,是见所断所知障转趣所取分别的定相,若分就境门有九种。于自所缘境,缘菩萨道应退还,于所受用起实执之实执遍计,是见所断所知障转趣所取分别的定相。若就境分有九种。

  (2)略标能取分别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时舍利子问善现言,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为行坚法,为行非坚法。善现答言,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行非坚法,不行坚法,何以故,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非坚法故。”此等是说,就见所断所知障实执分别对治门略标。“谁住真如修菩萨行,谁当安住不退地,谁证无上正等菩提,谁转*轮,说何等法,度何等众。善现,真如尚不可得,何况得有安住真如修菩萨行。”此等是说,就假执分别对治门略标。

  {2}论释分三:

  [1]结合:如是四种分别,已略标二种所取分别,在彼之后就略标二种能取分别门说,名结合。如是已明二种所取分别品,当说二种能取分别。

  癸二、略标能取分别

  [2]根本:释彼经义谓

  颂曰: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是能取分别,彼各有九性,

  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如是彼执著,自性空为相。

  [3]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由异生”等,此中分四:一分别体性;二明所断;三差别, ;四成立错乱。<, /p>

  1分别体性:“由异生圣别,分有情实假,是能取分别”,是说异生与圣者补特伽罗,如其次第,由有执能取实有士夫与假有士夫之所依身,即名能取分别。

  2明所断:是能作障(阻)碍故,即名所治品。

  3差别:“彼各有九性”由境分别(区分)各各有九性。

  4成立错乱:“若所取真如,彼执为谁性,如是彼执著,自性空为相”何时于彼等境法,如实所取义,即名所取无有自性,尔时谁亦无能取。是故彼等者谓以能取性是寂灭性,以颠倒显现故,当知即非如实境的体性。

  论义是说:如其次第,见所断所知障能取分别(有法),于汝应分为多种,因为于汝有见所断所知障实执分别;及彼假执分别二种故。于汝有异生与圣者之区别,所以彼执有二种故。彼二分别(有法),是见道顶加行所断者,是能阻碍彼生起故,譬如见所断烦恼障。彼二分别(有法),各各有多种,就境分各有九种故,说名于此等分别的因由者,谓由自分别彼等,如是耽着,如是由能取性是有相故,执著彼待分别境,许为谁能取,即非能取彼故。若以何故因由,分别所取义,即所取非如实故。

  观察抉择:法义谓于自所缘境,从实执所缘能作受用,执为谛实的实执遍计,即是见所断所知障实执分别的定相。于自所缘境,从假执所缘能作受用,执为谛实的实执遍计,即是见所断所知障假执分别的定相。就彼二者各各境分别,各有九种。

  壬二、广释分二:癸一、广释所取分别;癸二、广释能取分别。

  癸一、广释所取分别分二:子一、转趣所取分别;子二、退还所取分别。

  《2》、广释分二:一广释所取分别;二广释能取分别。

  (1)广释所取分别分二:一广释转趣所取分别;二广释退还所取分别。

  子一、转趣所取分别

  一、广释转趣所取分别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法如幻乃至诸如变化事,云何菩萨摩诃萨以如幻心能证无上正等菩提(456·9页)。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说:“自性及种性”等。有所为者,谓所取分别云何先,说转趣所取分别有九种。答:彼所显示是有所为故,名结合。所问云何所取分别,先说转趣所依身有九种。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自性及种性,正修行诸道,智所缘无乱,所治品能治,

  自内证作用,彼业所造果,是为转趣品,所有九分别。

  (三)解释分:分别体性及能对治二种。

  {一}分别体性:谓由远离(寂静)等。

  {二}能对治:许是见道加行位的所断。今初亦分:于彼九种境是菩萨道所转趣。此分总与差别二种。

  [一]总:以菩提因果远离自性分别“佛告善现,于意云何,汝见菩萨摩诃萨等如幻心不,善现对曰,不也世尊,我不见幻,亦不见有如幻之心。”彼义是说“自性”,谓由远离则无分别远离自性。

  [二]差别分:因、道、果三种。

  1、因:谓分别大乘种性。“世尊,譬如虚空,不作是念,我去彼法若远若近,何以故,虚空无动,亦无差别,无分别故。…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