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而住,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是菩萨摩诃萨,由能如是精进修学,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起一念心,尚能摄取无数无量无边善根,超无量劫生死流转,疾证无上正等菩提”等等。释彼经义谓“于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中,有数思称量,及观察修道”。
3、解释:就词义门释,有从闻思修所生的般若慧,或由三摩地加行、正行、及随行所生的般若慧,如其次第,于顺抉择支等有三种,定见之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者是修道相续。
经义是说:在顺抉择支分位以四道理[41](四道理:1观待道理、2作用道理、3证成道理、4法尔道理)观察所闻其义,数数思惟;在见道分位以九奢摩他等至观察思惟其义数数称量;在修道分位观察彼九义,分辨、抉择、遍审察、遍观察四毗婆舍那数数观察决定,即能通达加行道、见道和修道三处任持,相续生起的大乘随现观(有法),即是此处显示大乘修道的定相,是能安立彼故。
[三]、释修道之差别分:一、差别法;二、分别断诤二种。
1、差别法分三:
(1)结合:如是差别事修道,于彼就数量门分有几许行相,名为就请问门结合,是说问有几多行相。
(2)根本分:所治品上中下九品;对治品上中下九种。所治品上中下九品又分:上上所治品,及下下对治品二种。如其次第“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设经殑伽沙数大劫,布施供养佛法僧宝”“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经一昼夜如说而学,所获功德,甚多于彼。”是说上中品及下中品二种。乃至“福德增长”,是正说所治品,附说对治品。(以经文分上中下品,文长不录)释彼经义谓“此常相续故,诸下中上品,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
(3)解释:就词义门释,即是说诸菩萨。此中亦分所断与对治次第断诤,及所断体性断诤二种。
1所断对治次第断诤:最大黑暗者以小光明即能灭除,以小灭除大之喻,是说诸大中小分别一一皆以大中小之差别各异故。彼等对治虽有小中大,但一一各有小中大之差别各异故。
2所断体性断诤:诸菩萨的烦恼者谓分别,生起故。就词义法解释,如是就胜义中空性之性相行相门分,如数胜出分别对治之差别,欲界等九地九种相续生起故即是修道。
论义是说:如其次第,大乘修道(有法),于汝应有多种差别者,谓于汝有大乘修道从下下品,乃至上上有九种差别故。亦是此中九种数决定者,谓无数劫前后二刹那相续生起故。大乘修道辨别上中下九种差别行相的因由者,谓从欲界乃至有顶三界九地修所断之对治数,无二相续生起故。修道分为九种者,谓修道分别对治之差别中所断九种,如数对治分为修道九种故。修所断分别的根本差别有上中下三品,一一中各有上中下差别各异则有九种故。彼等所断之对治修道亦有上中下,由一一有上中下各异则有九种故。
2、分别断诤分:对治数决定;作用断诤。
(1)对治数决定分:1诤;2答。
1诤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分:表无数等性相及无数诤事二种。“尔时善现白佛言,所说无数无量无边,有何差别。佛告善现,言无数者,数不可得,不可数在有为界中,不可数在无为界中”“善现白佛言,世尊,颇有因缘,色亦说无数无量无边。”
2论释:释彼经义,是说彼佛母中说一一品,所生福德无数无量无边故。问:差别行相岂非多,何为九品?其义有说,分大乘修道差别者数有九种,岂不应是多吗?因三佛母中说大乘修道一一品皆能引生无数无量无边三种福德故。是说果有多少是随因故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能增长无数无量无边福德故,是说修道九品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若“许为九种相”如是九种数则不决定。
2答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文若义,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乃至“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藏文为:皆是如来大悲等流演说)。
2论释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释彼经义谓“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四句,前二句明诤,后二句明答。
2解释:就词义门释,说无数无量无边之辞句体性者,若在胜义中说修道性相唯有一义,应为对待退转加行生起有异,非是体性差别,在世俗中说,说法体性谓于凡夫异生引发大果,如来所许是无缘大悲自性法界等流故,应不成多。
论义是说:若引生大乘修道无数果等,而大乘修道九品数应无需不定,因大乘修道的果非胜义有,以名言中修道九品,一一出生无数果是佛亲见故。以大乘修道胜义中生无数果等之因由,是说大乘九品数应无需不定,因大乘修道的果非胜义有故,名言中说大乘修道生无数果等(有法),有所为者,谓依汝由所化众生于修道果生欢喜后,趣入因位修道是有所为故。
(2)作用断诤分:一、诤;二、答。
一、诤分三:
1结合:有说,修道所断对治应不作少许可得,因一切法胜义中不可得,以是胜义中不可得的性相,所以于彼悉是不作修习为先殊胜故,是谓对劣慧异生之疑惑所需,名为结合。以空性性相岂非无有修习殊胜,何以故,有许亦无作用,认为只是对劣慧异生之疑所需要。
2根本:不可言说无增无损之诤,经云:“尔时善现白佛言,世尊甚奇,方便善巧,诸法实相,不可宣说,而为有情方便显示”乃至“白佛言,若不可说义无增无减者,则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应无增无减。”释彼经义谓“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
3解释:就词义门释,由许法性自性之道法,以无自性若真实中,自性、他性及俱性,及非俱性皆不可说,殊胜修无所到故,如其次第离所治品与对治品皆不应生。以是修道不应安立。何为修道所治品性,何为得清净,皆无少许所作。
二、答分:正答;断诤。正答分三:
(一)结合:弃舍断对治则无所得之理,即非如是,从因由后如是生起故,名结合。非如是说名如是。
(二)根本:1、显现境示作增损;2、于自性不作增损。1经云:“佛告善现,如是如是,不可说义无增无减。”释彼经义谓“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2经云:“世尊,何谓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一切法真如,是谓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
(三)解释:就论词义门释,如是无差别之真如菩提,离戏论智的体性唯是以法身等性之佛陀,于所化众生福德智慧随顺义显现殊胜,就发心门说,欲作现前义利如是修行,就客尘离垢门现前所修之道,彼之性相即是此中世俗中能作现前事业,胜义中许破除增损之理,尔时无加行即是加行故无过失。
论义是说:大乘修道若胜义中无增减,是由大乘修道所断损坏;能对治应无不需要作增事业,大乘修道虽胜义中无增减,但名言中大乘修道所断损坏,能作对治增长事业故,譬如无上菩提智法身,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即是如是故。
说尔时等,其义是说,如其次第,智法身虽在胜义无增减,但在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并不相违,因彼在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名言中先在学道分位修习,依胜义与世俗菩提心,能作所化众生义利故。大乘修道胜义中若无增减,由彼应不能作所断损坏,及能对治增长之业事,虽是如是,但在名言中能作如是故,譬如智法身在胜义中虽无增减,但在名言中能作所化众生义利。由大乘修道应不能作所断损坏,及能对治增,因胜义中无增减故,名应成有法,非是汝中观师不能损害应成真实,由彼于汝,不但名言无全面答复,就是许胜义中答,达到顺义故。是故大乘修道此中分修所断对治九品无有不合理之过,因彼大乘修道胜义中不作断对增减,名言中能作增减故。
二、断诤分:一、诤;二、答二种。
(一)诤分三:
[一]结合:说“初心证菩提”等(有法),有所为者,因胜义中无增损,不但胜义中能作利他,为答世俗中不应能得菩提义利之怀疑所说故,名结合如是认为在世俗中亦不应作义利之疑。
[二]根本:经云:“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初心起时后心未起,无和合义”乃至“如是前后心心所法,进退推征,无和合义,云何可得积集善根,若诸善根不可积集”,“如何菩萨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前后心等。谓观察一一刹那及观察多刹那之诤有二种。若是前后一一心,能成办佛菩提一切相智等,一切义皆不显现故,由一一心成菩提不合理。若观察多刹那同时生,及次第生之诤有二种。欲成办义利显现的心,亦非同时生多种,因一切有情心识身中一一生无有故。能成办无上佛菩提,通达念住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由自体次第生,心所前后刹那亦非多体,若彼无间无有随行则灭,相互无联系故。
论义是说:有说,在道时以世俗胜菩提心出生菩提不合道理,唯从前刹那心得菩提不合道理故,不但不合理,就是后刹那心得菩提亦不合理故,因为如是之心前后无相迂故。
经云:“佛告善现,吾当为汝略说譬喻,令有智者于所说义,易可得解。善现,于意云何,如燃灯时,为初焰能燋炷,为后焰能燋炷”。释彼经义谓“由灯喻道理,显八深法性”。论文多义广,不需全录,今引经义以明灯喻。“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复如是。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非离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非后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非离后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而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令诸菩萨善根渐渐增长,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圆满十地,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论义是说:如其次第,若大乘发心前后刹那皆…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