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故。
菩提心者如鹅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菩提心者如白氎线。从本以来性清净故。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众生田故。
菩提心者如那罗延。能摧一切我见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快箭。能破一切诸苦的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矛。能穿一切烦恼甲故。
菩提心者犹如坚甲。能护一切如理心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能斩一切烦恼首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刃。能断一切憍慢铠故。
菩提心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
菩提心者犹如兵仗。能防一切诸苦难故。
菩提心者犹如善手。防护一切诸度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足。安立一切诸功德故。
菩提心者犹如眼药。灭除一切无明翳故。
菩提心者犹如钳镊。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菩提心者犹如卧具。息除生死诸劳苦故。
菩提心者如善知识。能解一切生死缚故。
菩提心者如好珍财。能除一切贫穷事故。
菩提心者如大导师。善知菩萨出要道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出功德财无匮乏故。
菩提心者犹如涌泉。生智慧水无穷尽故。
菩提心者犹如明镜。普现一切法门像故。
菩提心者犹如莲花。不染一切诸罪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摄法故。
菩提心者如大龙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菩提心者犹如命根。任持菩萨大悲身故。
菩提心者犹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菩提心者犹如大网。普摄一切诸众生故。
菩提心者犹如罥索。摄取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犹如钓饵。出有渊中所居者故。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
菩提心者如除毒药。悉能消歇贪爱毒故。
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颠倒毒故。
菩提心者犹如疾风。能卷一切诸障雾故。
菩提心者如大宝洲。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菩提心者如好种性。出生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住宅。诸功德法所依处故。
菩提心者犹如市肆。菩萨商人贸易处故。
菩提心者如炼金药。能治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
菩提心者犹如正道。令诸菩萨入智城故。
菩提心者犹如好器。能持一切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时雨。能灭一切烦恼尘故。
菩提心者则为住处。一切菩萨所住处故。
菩提心者则为寿行。不取声闻解脱果故。
菩提心者如净琉璃。自性明洁无诸垢故。
菩提心者如帝青宝。出过世间二乘智故。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觉诸众生烦恼睡故。
菩提心者如清净水。性本澄洁无垢浊故。
菩提心者如阎浮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所归。不拒一切诸来者故。
菩提心者则为义利。能除一切衰恼事故。
菩提心者则为妙宝。能令一切心欢喜故。
菩提心者如大施会。充满一切众生心故。
菩提心者则为尊胜。诸众生心无与等故。
菩提心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网。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能动一切所应化故。
菩提心者如因陀罗火。能烧一切诸惑习故。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道相智品第二
戊二、释趣彼方便道相智分二:已一、释道相智之支分;已二、释道相智之本性
已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般若经》四二五卷一页至四二五卷六页
第一、广释能得道相智之支分分二:一、联系结合;二、广释能表道相智法。
一、联系结合:论身建立:“遍相智道智”是说释一切相智后说道相智的因由者,谓若修三乘道圆满之因,未得道相智,则不能得初品所说现证发心等十法究竟的一切相智故,以如是因由说故名为结合。是说通达一切相智者,若不遍知道相智,则无一切相智,故说道相智。
是故观察此处论义,依自宗建立分二:一、释道相智之支分;二、释有支分之道相智。
一)释道相智之支分分三:1定相;2差别;3界限。
(一)定相:由道相智的因、体和果三法随一所摄,以大悲心任持的殊胜功德,是道相智之支分的定相。
(二)差别有五:1谓远离生道相智障碍增上慢;2俱有缘发殊胜菩提心;3正因大乘醒觉;4所断自(本)性烦恼为主不求自身修断;5作用有善巧能成熟有情等故。是为道相智五支分。
(三)界限:从大乘种性醒觉乃至佛地。
二)释有支分之道相智分三:1定相;2差别;3界限。
(一)定相:自相续具足补特伽罗身中现证空性般若慧任持的大乘圣者智,是道相智的定相。
(二)差别分:声闻道智之道相智;独觉道智之道相智;菩萨道智之道相智三种,彼一一中亦有因道智与果道智二种。
(三)界限: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二、广释能表道相智法:此第二品中就能表道相智十一法门广释。此中分二:一、道相智之支分;二、有支分之道相智。
一)道相智之支分分二:
(一)经说:“尔时,于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所有四大天王”乃至“第四静虑天众俱来集会,所有色究竟天,各与无量百千俱胝(百亿)净居天众俱来集会。是四大王天众乃至净居天众,所有净业异熟身光,比如来所现常光,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算法,数之至极)亦不及一,何以故?以如来身所现常光炽燃赫奕,于诸光中最尊最胜,最上最妙,无比无等无上第一,蔽诸天光皆令不现,犹如焦柱对赡部金。”
(二)论释分二:
1、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就词义门释,是说堪能成办生道相智故。
2、解释:若略摄解释此根本颂义,可分为二:一、道相智之所依;二、能依道相智之差别。
(1)道相智之所依:经文是说:四天王众天等诸天,从异熟业所生的光明,乃至如来光明照耀,映蔽诸天光明。是说欲界诸天身中堪能生道相智法器,则必须远离障碍生道相智的增上现行慢,否则不能生道相智故。此即:“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2)能依道相智之差别分:生起理、本性、事业三种。
1生起理:分位生起理之差别、究竟生起理之差别二种。
〈1〉分位生起理之差别:是说仅以远离障碍生道相智的现行慢,并不满足,还需要一种顺缘发殊胜菩提心。释彼之义谓“境决定”,唯有发殊胜菩提心,是各各境决定,即是生道相智各各境决定,若是正生道相智的所依身补特伽罗,必须是发殊胜菩提心的补特伽罗故。
〈2〉究竟生起理之差别:问:若除菩萨身心外毕竟不生道相智耶?答曰:不是,因为一切有情身中皆能生道相智故,谓彼等一切有情身中悉有佛性故。“普遍”名为因种性之差别,是故远离贪欲及修瑜伽,为所得佛故,急应修习道相智。(此处广引经文辨三乘究竟一乘,及了不了义各宗之说,文繁不录)
附说乘的建立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界限。1定相:何名为乘?谓担荷二利随一重担入道之现观,是乘的定相。2差别:乘分大乘之乘和小乘之乘二种。由于具足七大所显是大乘的定相。如《庄严经论》云:“所缘广大性,如是二修行,大智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成就真实,佛事业广大,具足此大故,定说名大乘。”大乘乘(有法),具足七大:(一)所缘广大谓缘一切经藏等广大法具足;(二)修行广大谓修二利行;(三)智慧广大谓证二无我;(四)精进广大谓三无数劫积集二资粮;(五)方便善巧广大谓遍摄持眷属不作所断烦恼为主;(六)成就真实广大谓当成就如来十力等;(七)事业广大谓佛现前能作无边众生利益具足故。若不具足此七大所显,即是小乘的定相,此分声闻乘和独觉乘二种。
界限:从资粮道乃至佛地。
究竟一乘或三乘与经并不相违,佛陀的本意是为一切众生成佛,说三乘是权乘,因为众生三种分位及三种性、族别等不同,以方便善巧摄化众生故说三乘,是不了义,究竟一乘是了义,如《法华经》及《谛者品》一些大乘经中都说有究竟一乘之义。大乘与小乘二道由因位发心等不同,所得的果亦有胜劣之别。声闻独觉亦有回小向大,趋入大乘道。声闻独觉入大乘道,从何处入耶?依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说:“声闻阿罗汉入大乘道,虽说从第八地入,但应从资粮道入。”月称论师的《明句论》说:“声闻独觉从寂灭界起,能了知殊胜道,从初显示发心,作为最初,第二第三亦应第一。”是说从大乘资粮道入,因为成佛在大乘资粮道分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七非清净地(初地至第七地)经一大阿僧祇劫;三清净地经一大阿僧祇劫,需要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资粮故。
此品中虽说声闻道智之道智、独觉道智之道智、菩萨道智之道智,并非是说三乘道,而是菩萨应了知声闻、独觉和菩萨三道,作为菩萨修习道相智而成就一切相智。
2本性:道相智本性,谓不作所断烦恼为主等“本性”殊胜。发菩提心者,由于乃至三有利益一切众生,名为不是永断一切烦恼性相,即是本性。不是永断一切烦恼行相,此处所说,不断因的烦恼是说圣者菩萨为利他故受生三有之因,如《二万颂光明论》云:“一切随眠,一切皆无者是由无明及由见所摄的随眠,菩萨思念受生三有故,不是由欲有之漏所摄,名摧毁一切随眠。是断由无明及见所摄的随眠,不是欲有之漏,名思念受生三有故,由先未入小乘道的圣者菩萨,是所断实执无明,及所断萨迦耶见随眠为主要。由此以欲地所摄的贪欲,及以色地所摄的贪欲二种,菩萨为利…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