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P13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生的智(识),是天眼的定相。3、无分别智所缘境,是慧眼的定相。4、圣补特伽罗利钝根如其次第所证的智,是法眼的定相。5、亲证一切法究竟的智,是佛眼的定相。

  三)界限:《疏》云:“肉眼从资粮道,天眼从加行道,慧眼从见道根本智,法眼从见道后得智,佛眼在佛地。从随顺第八地皆有。”其义是说,未入小乘道,在大乘资粮道位得肉眼,大乘加行道位得天眼,从大乘见道根本智悉得慧眼,从大乘见道后得智悉得法眼,佛眼的定相在佛地,及从随顺第八地得。《金鬘论》云:“虽然天眼从资粮道得但无过,第八地修治住虽说得佛眼,但是从随顺彼有。”彼等是大致为缘而决定,不是从界限门而安立,因为得天眼在未入道的补特伽罗亦有,得法眼的声闻等亦有故。初如第四静虑之身,未入道的补特伽罗有故。二如圣者利钝根智,如其次第的声闻等有故,因为彼有得他心智证, , 通故。

  四)因: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清净五眼,当勤修习六到彼岸。”这是说学六波罗蜜多,及修四神足等。

  五)从因生所为:《疏》云:“若具此等五眼,初从肉眼见三千世界以内的说法善知识,及于自己所化众生等,往于何处即能如实了知。第二天眼于所化众生何时死生悉皆了知。第三慧眼,现前了知调伏所化众生的方便真实义。第四法眼,善于了知助伴,及所说法的所化众生利钝根之差别。第五佛眼,仅就随顺得,一般了知尽所有所知境,修行内证不依仗他,是修行自在转。”

  总义是说:五眼在身心中生起(有法),是有所为者,因为于大乘修道所证受,修行不依仗他能自在转,是有所为故。依五眼有如是所为者,因为从依五眼实修大乘,需要依顺缘法理趣,及远离违缘理趣,以自力易于通达故。实修大乘的顺缘有多种,如圣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云:“若安住顺境,依止诸善士,自昔愿福德,汝有四大轮”(安住顺缘、依止善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为四大轮。)

  于彼顺缘者,如《庄严经论》云:“智者修行境,得善及妙处,妙地及善友,瑜伽乐资具。”这是说应当依善知识(善士夫)。上论云:“菩萨广多闻,说见谛悲巧,无厌善士夫,当知为上士。”这是说要有施愿方便。如上论云:“善缘及妙说,善方便出离,善加行体性,是真实愿故。”这是说所缘妙善,缘大乘法境,说者妙善资粮增长,方便妙善修习止观,仅以少许出离妙善而持为足,加行妙善体性,依止恒常加行,及相缘恭敬加行,需要发宏誓愿故,亦要有往昔所积福德。如上论云:“欢喜生有暇,无病三摩地,觉了(辨析)能作因,昔日作福性。”有如是需要故。

  论义是说:“菩萨摩诃萨天眼等”经(有法),是教授五眼者,因为五眼诸境及有境心,得谛空一味性。这是开示经的词义故。问:然在肉眼处说有“见百踰缮那”等有何因由?答:有,因菩萨地由有胜劣,及功德大小之次第而作如是说故。诸天的天眼,经义是说,由菩萨皆悉了知,彼等眼及彼境;彼等天的静虑及诸三摩地,由菩萨的天眼皆了知故。欲色诸天的天眼,皆不了知菩萨的天眼,因彼诸天于菩萨的天眼如何,及菩萨的行境等,皆不能了知故。然则,净居诸天于彼无不能了知,因彼诸天唯独是圣者故,则无过失,因彼等诸天者具净居之所依身,密意是说大乘圣者故。

  

  第八、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八·开示六通

  第八、教授修行一切功德圆满之因,“六通德”。

  开示六神通之教授,此中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一、经说:“舍利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六神通波罗蜜多。”

  二、论释:释彼之义谓“六通德”,就词义门说,及即神变等。此中分四:一、就名相门教授;二、就义门教授;三、如何教授之理;四、结尾。

  一)就名相门教授:云何六通?谓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随念通、从现行生的天眼通、及漏尽智证通。

  二)就义门教授分六:

  (一)教授神境通:“佛言,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神境智证通,能起种种大神变事,所谓震动十方各如殑伽沙界大地等物,变一为多,变多为一。”释彼之义谓地震动等。

  (二)教授天耳通:“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天耳智证通最胜清净,过天人耳,能如实闻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音声。”释彼之义谓能闻一切世间界处微小音声。

  (三)教授他心通:“佛言: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他心智证通,能如实知十方各殑伽沙界他有情类,心心所法。”释彼之义谓能遍知他心有贪无贪等。

  (四)教授宿住随念通者:“宿住随念智证通,能如实念,十方各殑伽沙界一切有情诸宿住事。”释彼之义谓能随念自他往昔生中事。

  (五)教授天眼通者:“天眼智证通,最胜清净,过天人眼,能如实见,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类种种色像,所谓善见诸有情类死时生时,妙色粗色,善趣恶趣。”释彼之义谓能如实见一切色。

  (六)教授漏尽智证通:“漏尽智证通,能如实知十方各殑伽沙界一切有情,若自若他,漏尽不尽。此通依止金刚喻定,断诸障习,方得圆满,得不退转菩萨地时,于一切漏亦名为尽,毕竟不起现在前故。菩萨虽得此漏尽通,不堕声闻独觉之地,唯趣无上正等菩提,不复希求余义利故。”释彼之义谓能断尽烦恼及所知障。

  如是略摄教授义。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圆满清净六神通波罗蜜多,由此六神通波罗蜜多圆满清净,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三清净:善根清净、愿清净、见清净。)

  三)如何教授之理:应结合本来寂静。

  四)结尾:开示六神通。论义是说,菩萨摩诃萨得六通波罗蜜多。经(有法),是教授六神通,由六神通显示能见名言境,六神通胜义中无,是开示经的词义故。

  观察抉择分六:一、得神通之所依身;二、能依神通的自性;三、界限;四、因;五、所为;六、殊胜。

  一、得神通之所依身:前五通依自己增上缘根本静虑,如其所应而生。如《集论》云:“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何因引发如是功德,谓依止静虑数数思维,随所建立法故。”是说六神通不依止无色定,是依四静虑。

  二、能依神通的自性:依自己增上缘根本静虑心,现见自境住种类,是神通的定相。若分有六:

  一)六神通内地震动神境通:以一变多,以多变一等功能作用,是神境通的定相。仅就神境通分为有四:1、从业生;2、从咒生;3、从药生;4、从修三摩地生。初从业生如人的神变、转轮王、罗刹、毗舍遮(饿鬼之一)的神变。二从咒生如有些以咒力示现神变。三从药生如有些以药力示现神变。四从修三摩地生如此处正说的神境通。

  二)天耳通:从自己增上缘所生天耳,能了知世间界粗细声音,是天耳通的定相。仅就天耳通分三:1、生得通;2、从业生通;3、从定生。初生得通如第四静虑者身中的天耳;二从业生通如转轮王;三从定生如此处所说的天耳通。

  三)他心通:了知他心有贪无贪等住种类,是他心通的定相。说住种类有所为者,谓外道身中有知他心的通,因彼未离贪欲不能通达贪故,所以无有能力通达他心有贪无贪故。仅就知他心分四:1、生得通;2、从业生通;3、从《吠陀》[9]知;4、从三摩地生。初生得通如欲天及一般鬼神;二从业生通如中有;三从《吠陀》如外道分别论师;四从三摩地生如此处所说。

  四)宿住随念通:随念自他往昔多生住种类,是宿住随念通的定相。说住种类有所为者如前,若分亦如前分三:初生得通如一般鬼神;二从业生通如地狱者;三从定生如此处所说的神通。

  五)天眼通:依自己增上缘而生的天眼,现见世间界粗细色,是天眼通的定相。仅就天眼如前分三:初生得通如第四静虑;二从业生如转轮王;三从定生如此处所说的神通。

  六)漏尽通:断尽烦恼障者,是漏尽通的定相。

  三、界限:初五通外道、声闻、独觉及菩萨身中皆有,第六通获得根本静虑的一切阿罗汉身中皆有。若昔未入劣乘道为缘,随顺从第八地至佛地皆有。

  四、因:分三:一、共因;二、各各能引因;三、能成因。初共因者如依静虑根本定引发;二各各能引因如《宝鬘论》第三品中所说:“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火炬,灯中施油类,能获净天眼。供养佛塔时,敬献妙音乐,钟及螺鼓等,能得净天耳。不举他过失,不说缺支等,常护惜他心,当感他心智。施履及车骑,搀扶赢弱人,乘骑奉师长,智者得神变。为法建伽蓝,忆念法文义,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三能成因者,谓依第四静虑根本定心,以无分别智任持,恒常安住自证作意,能速成就六通者,如《庄严经论》云:“得四静虑最清净,无分别智遍任持,如是作意能安住,当成威力得菩萨。”这是说依止根本静虑之心,显现种种色,显见种种声,心之异门差别无边,往昔本生事无边,身轻安无所障碍,意念修习一切法无谛实,当速得神通故。

  五、所为:如《疏》云:“若具足此等六神通,能亲闻无边世间界说法的粗细声,昔本生说法及谁所化有关等,及能亲知现在有谁等,以神变善于令所化众生生起欲乐,因为于彼所化众生身心有贪与无贪等法器善能观察,亲知得解脱之方便而说法,于自身心修行当速疾圆满,彼神通若圆满,即速疾圆满一切相智。”

  六、殊胜:总之,彼六神通果殊胜者,谓圣者所住三解脱门,住天处四静虑,住梵处四无量,为广大刹土众生作利益,供养正等觉,及能净众生障碍的殊胜具足故。如《庄严经论》云:“由谁安住圣天梵,广大无比恒常住,即往彼方佛众生,能真供养能清净。”

  六神通(有法),作用特别殊胜,谓见者与说者作用,放光明作用,能令刹土清净作用具足故。第…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