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上论云:“有贪有怖有众生,见诸世间界如幻,如是自在如欲等,种种行相正显示”。第二、上论云:“放射光明极收摄,能净恶趣往善趣,见魔无量宫殿严,驱遣诸魔令怖畏”。第三、上论云:“殊胜种内三摩地,示现无量众游戏,化现业生殊胜刹,为众生利遍时住”。又云:“净智自在诸刹土,如欲如依得清净,佛相人共称佛好,宣说真实遍界处。”
复次,六神通(有法),能遍满成熟功能,诵持密咒,持诵文句,适宜具足者。上论云:“犹如一切广翅鸟,功能成熟诸有情,获得诸佛极称叹,适合众生持文义。”
第九、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九·开示见道
第九、教授修行究竟之因,开示“见道”之教授。
见道以四谛所摄十六刹那之体性,即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忍智自体,瑜伽行者证一切法无自性,犹如幻师无有贪著,所断自体能修正对治,是名教授见道。经云:“善现,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等经(有法),是教授大乘见道,显示以所断遍计之对治为方便,是开示经的词义故。
第十、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十·开示修道
第十、教授修行究竟之因,开示“并修道”之教授。
经云:“善现,无有为界亦不能施设无为界,无无为界亦不能施设有为界。”就词义门释,谓有为无为以一体性,不能施设彼此互异,是由见道所证,缘一切法不异故。虽以见修清净无异,但不建立修道的定相,然由缘起法性,由彼所断之正对治修为修相,是名修道教授。其义是说,“善现,有为界”等经(有法),是教授修道,以所断俱生修对治为方便开示是经的词义故。
壬二、别释难通达:
别释僧宝分二:
一、依经所说:经云:“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住此般若波罗蜜多者,从他佛刹殁来生此中。”
二、依教法解释轨则分:一、结合(联系);二、根本;三、解释。
一)结合(联系):就教授十种境内,别释僧宝是何因由?彼之因由者,谓僧宝所诠之义广大,难于通达,就密意而作别释故,名为结合(即前后结合连接),为僧宝处易于所通达故有二颂。
二)根本,就释彼经义门而分二十种僧宝。
颂曰: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
三)解释:就彼词义门解释,当由道相智所摄。经云:“菩萨摩诃萨由住此般若波罗蜜多,从他佛刹殁来生此中,或从覩史多天众及此佛刹殁,当知来生此中。”是总说从住八忍之菩萨,彼显示入预流随信行名之菩萨。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人内殁,生于人同分者,除不退转的菩萨摩诃萨是钝根,因为于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不是速疾同时安立,陀罗尼门及三摩地门等亦不能速疾现前。”解释彼义是说“诸钝根”。
入预流利根随法行之名。经云:“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从他佛刹殁来生此中。”是说诸利根即由彼刹当速疾成就此瑜伽,即名般若母瑜伽。若菩萨摩诃萨从覩史天众殁来生此中,然彼利根不坏六波罗蜜多业,陀罗尼门及一切三摩地门亦皆现前。解释彼义是说“利根”。就彼二种词义门解释,解释道相智所摄,依见道十六刹那,由随信行与随法行之差别入初果有二种。
其义是说,住大乘见道无间道的菩萨,有利根钝根二种(有法),是此中所说的僧宝者,因为所说由入预流向立名,显示是佛子圣者故。名住预流果的菩萨,于彼显示“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若能精进加行,为所成熟有情故,由方便善巧力虽作证预流果,但有不作我慢等”。彼义是说,“诸钝根利根”间接显示但住预流果名。彼义是说,彼果之下即是预流向。其义是说住见道解脱道的菩萨(有法),是此中所说的僧宝。因此中所说,由但住预流果名,是施设菩萨圣者故。
一来向信解及不还向信解之名,二者作为一信解名。
二十种僧伽:般若经所说代表僧宝的有二十种譬喻僧伽即:五预流、三种一来、十不还、阿罗汉向和麟喻独觉,总为二十种僧。
五预流者:即二种预流向和三种预流果。二种预流向者:即随法行和随信行二种。住顺抉择分和见道第十五刹那中者。预流极七返有:一切修所断惑都未断除的预流圣者,于人中、天中,最多往返受生七次,定得阿罗汉果。家家(二种预流圣果)谓:预流家家圣者。具三殊胜:已断欲界三四品惑为断殊胜;证得能治彼之无漏根为根殊胜;但于天上,或于人中受一、二生为生殊胜。此为预流胜果。
但住预流果(初果):或全未断欲界修所断惑,而不勤行能断加行,或虽第一乃至第五品惑随一已断但是不勤行的能断行者。
预流果:谓永断忍及见道十六心所断八十八种烦恼,证见谛圣者。(预流果断三结,一见结,我见;二戒取结,行邪戒;三疑结,疑正。此三为见惑中最重故。为见惑之总称,故断此三结为预流果。结与烦恼一体异名,结为系缚,烦恼为扰恼义,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而不解脱。)
住预流果:谓未断欲界六品修所断惑,住于十六心之小乘圣者。住预流分三:预流初果和二种预流胜果。
三种一来:谓一来向、一来初果、一来胜果,即一间圣者。
一来向:向往一来果位,尚未断欲界第六品修所断惑,而正勤策断除第一乃至第六品者。
初证一来果:于断上界烦恼,未能精勤者。
一来胜果,殊胜一来果:已断欲界七或八品修断,故证不还果,尚有一品烦恼作障,于般涅槃尚隔一生。
十种不还:
1、不还向:励力加行断除欲界七至九品修所断者。(不还向、中般、三种生般、三种超越、现法寂静、身证,总为十种。)
不还果:已断欲界九品修所断,不须返还欲界中者。
住不还果:即永断欲界九种所断之小乘有学圣者。
殊胜不还果:住于断除初禅烦恼乃至有顶第九品烦恼之加行者。
四种殊胜不还果:定趋色界,定趋无色界,现法寂静(涅槃),身现证。
初证(但住)不还果:于断上界烦恼加行,未能安住者。
2、中般:中有般涅槃。三种定趋色界之一。除色界大梵天之中有外,随于其余十六天处所结中有之一,而般涅槃。
三种中般:三种于中有身般涅槃者:中有生已无间而般涅槃;非于中有正中而般涅槃;中有晚期久般涅槃。
中般涅槃:在中有位决定证得涅槃的不还果。
3、三种生般:生般涅槃分为:生便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三种。
生般:生般涅槃。三种定趋色界之中,随一往生色界十六天处,即被动生之身而般涅槃。来世或后一生中一定证得涅槃果。
4、三种超越:三种往色究竟天:超越(全超)、半超越、处遍超越三种。
(1)全超越:凡彼往趋色究竟者,即生梵众天已,尽舍其余中间天处,超越直趋色究竟身而般涅槃。
(2)半超越:凡彼往趋色究竟者,初生梵众天。从此命终,舍弃中间诸天,随生五净居中三天之一。从此复舍以上诸天,直趋色究竟天而般涅槃。
(3)处遍超越(遍殁):凡彼往趋色究竟者,除大梵外,遍经色界其它一切天处,然后以色究竟身而般涅槃。
5、现法寂灭:现法证得寂灭。谓即于初证不还果之一生中,证得阿罗汉果之殊胜不还果者。
现法寂静,即现法寂灭。即于见道之一生中必定证得涅槃之不还果。
6、身证:身现证。能以所依身现前证入不还八解脱者。住果殊胜。八解脱、八背舍。
八解脱: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以上二者为不净观。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想,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所异者上二项为可憎之不净色,此为可爱之净色,故名净观也。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者,名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所缘,故名解脱。
问:唯第三禅无解脱云何?答曰:以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之显色贪故(二禅以上五识皆无)。又为自地之妙乐所动乱故,(彼地曰离喜妙乐地)无解脱也。
阿罗汉向:勤行能断初禅乃至有顶之间一切烦恼之加行者。
麟角喻独觉:独觉罗汉之于前未生顺抉择分,即未修声闻之道,无佛出世,自己悟道,有如麟角独自居处者。
独觉、缘觉、独觉佛,梵音辟支佛。乃至轮回最后时分,不依阿阇黎教言,但循缘起道理,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义半,而证独觉阿罗汉者。独觉乘:不依师友,但由通达顺次逆次缘起法相,证人无我,永断烦恼障的小乘修证道路。独觉菩提:独觉乘的无学道和灭谛。独觉地:作护地。最后有际能不依他自证空慧的道位,是小乘八地之一。
三界分为九地:(一)欲界为五趣杂居地,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所居之地,故名。天有六欲,即有男女饮食之欲而生贪著。1、色欲,男女等色;2、形貌欲,端容美貌;3、威仪姿态欲,行步举止笑容等;4、语言音声欲,巧言美语;5、细滑欲,男女皮肤细软等;6、人相欲,男女可爱之人相而生贪著。(智度论二十一)
六欲天:1、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2、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在须弥顶以为地居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名三十三天;3、(须)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4、兜率天,译言喜足天,于五欲之乐生喜…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