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彼等分别或修行的行相云何?谓此处与顶加行处有二种:所知障分别与修行分别有共同所显示故,因为此处缘有烦恼的无明,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心者,是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及缘清净品蕴,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心者,是显所知障清净所取的分别故;于顶加行处,缘大乘加行道果,于转趣所取分别执为谛实的心者,是所知障转趣所取分别;及缘声缘道果,于退还所取分别执为谛实的耽著识者,是显所知障退还所取分别故。色谛空执为谛实的耽著识者,是此中所说所知障分别故。
(二)分别何境:此处所说的所知障分别境有二种者,谓所取与能取二种故。总之,于佛弟子所取能取之建立法有三种者,谓处、识及所知,以我及我所为增上有三种故。若初为增上,即所取六境,及能取六根。若第二为增上,是色等所取,及一切识能取。若第三为增上,我者是能取,我所是所取故。此中若是后者为增上,所取者谓实假之所受用即所食;能取者于此受用者即是食者故,如《金鬘论》及《二万颂光明论》等所说。如《明句论》中所说:于异生作为境,是能取士夫实有;于圣补特伽罗作为境,于彼名能取假有。所取与能取类加。
是故,由实执分别是所缘实执,由实执是所缘实有,由假执分别是所缘假执。由假执是所缘假有。补特伽罗有作用及补特伽罗独立实有二种,是此处所说的实有;能取彼的二种心为实执(实有能取)及于蕴聚于士夫假有,及于补特伽罗谛实空如幻,于士夫假有二种,是此处所说假有;及能取执彼的二种心,是假有能取。
(三)如何分别之理趣:缘染净之所取,此者如次所舍一边之所取认为不同;当取一边之所取执为相同者,即所取分别的耽著境。于补特伽罗假施设事成为实有,于彼假施设之唯假有,于此诸境实执为能取者,或受者,即是能取分别的耽著境故。
(四)彼分别之差别:此处所说所知障分别,若就根本门分有四。1、杂染所取分别;2、清净所取分别;3、实有能取分别;4、假有能取分别。若就境门分有多种者,就彼等各各境门各有九种故。
缘自所缘境之所取,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所取分别的定相。
缘自所缘境杂染品谛实,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的定相。若分:缘自所缘境有烦恼的无明,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等有九种。
缘自所缘境之清净品谛实,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清净所取分别的定相。若分:缘清净蕴于所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等有九种。
缘自所缘境之能取,于能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能取分别的定相。
缘自所缘境的实执,于能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实执分别的定相。若分:缘能执我有自在之能取,于彼执为谛实的耽著识等有九种。
缘自所缘境假有能取,于能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是所知障假有能取分别的定相。若分:缘蕴等法执假有士夫之能取,于能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等有九种。
缘一切相智于能受用执为谛实的耽著识,彼二俱是故,因为彼一切相智,执实有能取及假有能取,二俱是故,因能取彼补特伽罗有作用的心,及能取士夫假有的心,二俱是故。
(五)于彼四种分别数决定者:谓于所分别决定有所取能取二种,于所取决定有杂染品所取,及清净品所取二种。于能取亦有实有能取,及假有能取二种数决定故。
(六)次第决定:如此解说四分别之次第是有因由者,谓大乘加行道暖等有四,及由所断对治加行有如是次第故。缘大乘见道执为谛实的耽著识者,即是此处所说的分别故,因为是执谛实故。
(七)四句计算法:《二万颂光明论》云:“是所取分别,不是能取分别四句者,1于色等六境,2一刹那具足(相应)的识,3其余刹那是,4与彼等结合的般若波罗蜜多。”此义谓缘色蕴执为谛实的心,唯是所取分别句;缘时边际之刹那智执为谛实的心,唯是能取分别句,彼非所取分别者,因为由智只见最后时刹那不能现证故,缘有相续的识执彼为谛实的心者,彼二俱是句,若果般若波罗蜜多二俱不是句。
(八)差别法理趣:大乘加行道,就分别理趣门,胜出小乘加行道殊胜者,谓彼所知障四种分别能障碍菩萨加行道得菩提所欲境,由大乘加行道开始压服所知障分别现行故,需要作多种精进疲劳,具有杂染作用故。《庄严光明论》云:“如以下所说,由顶现观所摄见修道所断的四种分别数,如实四顺抉择分,此等依杂染所说。”
二、能断对治的建立下当解说。
壬三、释摄持(即善知识之名)
三)、善知识遍摄持之差别法。
问:那么,“心不惊怖等”一颂,如何广释遍摄持善知识的差别理趣?答:对此,一依经所说理,二依论所释理有二种。
一、经云:“佛告善现,设若菩萨摩诃萨新入大乘,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若无善知识引导,皆为一切惊恐怖畏所摄。”又云:“善现,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由具足一切相智等,各各分别色无常,假亦不可得。”这是说明方便善巧遍摄持,即善知识遍摄持。经义是说,善知识由说色无常不可得理而说法,而一切善根除一切相智,不随回向声闻或独觉地。乃至菩萨摩诃萨应了知恶友,如是了知以后亦应断除。
二、依论所释理分三:一、结合;二、根本;三、解释。
一)结合:颂文略标次第相顺,此处需说有善知识故,因大乘加行道如前所说的差别法,由彼以前为殊胜,皆依善知识遍摄持所摄,为应了知,故此处说遍摄持,名为结合,与结合颂文相顺,所以先说遍摄持。
二)根本:
颂曰: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
若如阿阇黎狮子贤及圣者解脱军所说,第一依经所说,菩萨在加行道内由遍摄持教化,释彼之义:谓“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由此论说,菩萨加行道的身,心不惊怖谓不恐怖不畏惧,通达空性的般若慧,及彼身心的福德资粮,正显彼是内的遍摄持故。《二万颂光明论》云:“方便善巧及善知识者,是菩萨的遍摄持。”是说方便善巧自在所作事业,菩萨从不恐怖不畏惧之因而作事业。是故,“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第二依经所说就释义门是正说外的遍摄持,由彼宣说一切法谛实空无自性等,是正说大乘法唯一的善知识故。《二万颂光明论》云:“由善知识遍摄持者,谓乃至色等不共法之间无常等皆不可得。”阿阇黎的八品如前依第一类经所说,为方便善巧遍摄持,第二说明善知识遍摄持。《庄严光明论》及《释》将此二摄为一者,明善知识遍摄持。就释彼经义之门,明菩萨加行道正说外遍摄持,令“心不惊怖等”等,《庄严光明论》云:“首先四种分别初业者,由方便善巧的善知识遍摄持故,是说新入大乘等。此中是由善知识即是遍摄持。”
三)解释分四:
(一)方便善巧之差别:“心不惊怖等”释彼之义,谓以心不惊怖而不恐惧等之方便善巧。
(二)说法之差别:“宣说无性等”释彼之义,谓能宣说如实思维一切法无我等。
(三)断除违缘之差别:“弃舍所治品”释彼之义,谓不与所治品法悭吝等相应。
(四)略义:“应知为摄持”说明是由善知识即是遍摄持。
论义是说,谓菩萨加行道身中的殊胜方便智慧(有法),是彼内遍摄持者,谓能破除堕三有寂灭任何一边,即是彼之智故。彼之增上缘的胜应化身(有法),是彼之外遍摄持,是宣说方便智慧法圆满为增上缘的善知识故。
是故此处于遍摄持的建立分六:
一、所依善知识的定相:
总之,于彼大乘善知识需要具足十种功德者:一、以增上戒学而调伏根,二、以增上定学而善寂静心,三、以增上慧学而寂灭心,四、胜出彼弟子功德超胜,五、精进说法作利他事业,六、多闻教法功德丰富,七、善通达真理体性的般若智慧具足,八、于所化众生说法善巧,九、方便悲悯体性的悲心具足,十、说法等利他难行断除疲劳厌倦,需要具足诸忍功德故。如《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寂灭静,功德增上勤教富,自通真性语善巧,悲悯体性除疲倦。”此论中说大乘善知识具三殊胜法:一、方便善巧殊胜,谓宣说真性对治彼等所化众生的心,于空性能不惊不怖的方便善巧;二、说法殊胜,谓随所化众生的意乐,宣说一切法无自性等;三、断除违缘殊胜,宣说大乘六波罗蜜多,令弃舍所治品悭吝等法,能安立所化众生于增上生乐趣及决定善果之殊胜法三种,显示至少需要具足一种故。总之,诸希求解脱者自业殊胜,应寻求真善知识。由此三殊胜具足,缘大乘善知识,是此处正说遍摄持的定相。
二、能依弟子的定相:听闻大乘教授的大乘所化众生,彼亦需要具足三种功德:一、远离谄诳住质直慧;二、具足建立善恶过失各各能辨别的慧;三、信解大乘法而需要有希求故。如《四百论》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于此是说,听闻般若经的所化众生,显示具三殊胜法:一、往昔承事供养诸佛等作殊胜事业;二、于彼诸佛菩萨的善根广大增上;三、显示需要不离大乘善知识的依怙故,谓于诸佛作为殊胜。是故就住“质直慧求义”等三种功德门,缘自己的遍摄持善士承认为依止的补特伽罗,是能依弟子的德相。
三、如何停止法的规则:诸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识法,需要从意乐加行二门所依止故。从意乐门依止法者,安立上师如同佛想,即是所依止故。经中说“如同佛想”。经云:“如何应观善知识?于如来即如是。”从加行门依止法者,谓获得饮食衣服奉献,顶礼起居恭敬供养,上师的衣被等如法承事修行门是所依止故。如《庄严经论》云:“恭敬供养及承事,修行应依善知识。”及《事师五十颂》所说:“殊胜恭敬于三时,坛城花朵而合掌,依止上师起恭敬,于师足下头顶礼。”
四、依止的利益:诸弟子如法依止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广大者,谓分位及究竟的一切悉地,皆从如法依止阿阇黎…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