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严净佛刹。
(二)根本:释彼经义谓
颂曰:如有情世间,器世未清净,修治令清净,即严净佛土。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有:于有情与器世间之差别及佛刹清净有二种。如其次第,若有由饥渴与修行,及块石与荆棘等未清净,就彼的能对治修天受用,及纯金为地等出生清净门而清净者即是佛刹清净。
论义是说:第八地智(有法),是严净刹土加行者,谓当成就佛的情器世间,刹土殊胜的愿等善根,强盛有力的清净地瑜伽故。当成就佛弟子自己的佛刹殊胜,成为愿等因善根能力清净地的瑜伽者,是严净佛土加行的定相。若分有:器世间刹土清净加行,及有情世间刹土清净加行二种。
癸三、化身善巧方便加行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一·善巧方便加行
——《般若经》卷452·1-452·14页
第十一、释方便善巧加行
三、释佛刹土能作义利的因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452·1-452·14页):“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近空,云何入空三摩地;云何习近无相,云何入无相三摩地;云何习近无愿,云何入无愿三摩地;云何习近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云何修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谓彼显示善巧方便的境,显示善巧方便的加行。“佛告善现,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应观色空。”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论身建立谓“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是说严净佛土加行之后,说善巧方便加行的因由者,谓佛弟子修习自己的佛刹清净,成办利他的善巧方便,于所化众生如是根性,需要作佛事业,如是说故,名为结合。修成办自己的佛土清净者,以善巧方便需要以如实机缘(善根),作佛事业,即名善巧方便。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境及此加行,超过诸魔怨,无住如愿力,及不共行相,
无着无所得,无相尽诸愿,相状与无量,十方便善巧。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是说超过诸魔法等障难。此中分四:一、加行境;二、有境加行体性;三、各各差别;四、就境与事门摄义。
[一]加行境:《二万颂光明论》及《八品释》中说:三解脱、七菩提分法为十种,及如来十力、十八佛不共法等境。释彼之义谓“境”。
[二]有境加行体性:以般若慧虽能修一切法,但以悲心等不作证自利果,不住二边修行,如前所说的境即是加行者。经中说:非根本定于诸有有情界随大悲心转,不坏佛法事业。释彼之义谓“此加行”。
[三]各各差别:于此善巧方便加行,就境门分有十种。
1、明真实中超过诸魔怨的善巧方便加行,经云:“善现,如有壮士,形貌端严,威猛勇健,见者欢喜,具胜圆满,清净眷属,于诸兵法,学至究竟,善持器杖,安固不动,六十四能[42],十八明处,一切技术,无不善巧,众人钦仰,悉皆敬伏,善事业故,功少利多。”释彼经义谓“超过诸魔怨”是说以真实中超过诸魔业,即能超过诸魔怨。
2、明住无住:经云:“善现,如坚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落,虽依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释彼经义谓“无住”,是说由修一切法平等性,住于无住。
3、明由往昔愿力引发利他:经云:“善现,如有壮士,善闲射术,欲显已技仰射虚空,为令空中箭不堕地,复以后箭射前箭栝,如是辗转经于多时,箭箭相承不令其堕。”释彼经义谓“如愿力”是由成就誓愿利他威力,皆以往昔愿力引发。
4、明不共行相:经云:“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为难事,虽学诸法真如法界法性实际,虽学诸法皆毕竟空,乃至自相空,虽学苦集灭道圣谛,虽学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虽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于中道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退失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及不共行相”是说由修一切最难行事而不共。
5、明无贪著:经云:“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处常乐观察,谓乐观察内空,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释彼经义谓“无着”以一切白净法,于一切法无执著。
6、明无所得:经云:“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诸有情类于长夜中,为诸恶友所摄受故,其心常行四颠倒,谓常想倒心倒见倒,若乐想倒心倒见倒,若我想倒心倒见倒,若净想倒心倒见倒,我为如是诸有情故,应趣无上正等菩提。”释彼经义谓“无所得”是说由解脱门空而无所得。
7、无相:经云:“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诸有情类于长夜中,为诸恶友所摄受故,常行诸相,谓执男相,或执女相,或执色相”等。释彼经义谓“无相”是说以无相解脱门名为无相。
8、明无愿:经云:“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诸有情类于长夜中,为诸恶友所摄受故,常行诸愿”等。释彼经义谓“尽诸愿”,是说以无愿解脱门名为无愿。
9、明不退转相:经云:“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已善修行菩提分法”等。释彼经义谓“相状”,是说由先所说不退转法,即名不退转相状。
10、明境无量方便善巧:经云:“尔时善现复白佛言,多有菩萨摩诃萨,修行无上正等菩提,少有能如实答,如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善现,少有菩萨摩诃萨,得受如是不退转地微妙慧记”“善现,若能于此如实答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善根明利,智慧深广,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不能引夺”。释彼经义谓“无量”,是说由了知一切境无量。
[四]就境与事门摄义:谓“十方便善巧”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作为十现量境,了知时非时加行者即是方便善巧。论义是说,方便善巧加行有十种,此中就境门分有十种故。方便善巧加行境十种者,谓此中有三解脱,及七菩提分故。
观察抉择分二:一、略示方便善巧加行;二、别释摧伏四魔规则。
一、略示方便善巧加行:就寂灭粗精进门,圆满事业任运的净地瑜伽者,即是方便善巧加行的定相。若分有十:1超过四魔现行的方便善巧加行;2安住无住加行;3利他所化众生由往昔如是愿力引发加行;4不共声闻独觉加行;5于一切法无实执无贪著加行;6无所得加行;7无相加行;8尽诸愿加行;9如前所说八种不退转相状由彼能表加行;10无量方便善巧加行。
二、别释摧伏四魔规则分四:一四魔各各的体:二安立四魔的因由;三释名;四摧伏四魔界限。
(一)四魔各各的体:1、四魔内部,依自因业烦恼所生的有漏蕴,及依无明习气地随一所需,是蕴魔的定相。若分有细粗二种,细者如依无明习气地所生的身意;粗者如五取蕴。2、主要能障碍得解脱障住种类,是烦恼魔的定相。若分有细粗二种。细者如烦恼种子,粗者如六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烦恼。3、能灭命根自无主宰分之住种类,是死主魔的定相。若分有细粗二种,细者如不可思议的死亡,粗者如由业烦恼能灭命根自无主宰之分。4、超过其它三魔障碍,属欲天种类,是天子魔的定相。如他化自在天欢喜自在王,由此有障碍规则者,谓于所化众生成就解脱及一切智,以神通窥视,各各射出:烦恼贪瞋痴慢疑五箭故,是故于此立为:具花箭者、具花弓者、及五箭等名(俱名欲天异名),如《声闻地》说。
(二)安立四魔的因由:凡以死为增上名蕴魔;由谁死为增上即名烦恼魔;以死性为增上名死主魔;超过其它三魔障碍为增上,安立为天子魔故。
(三)释名:若能障碍涅槃即名为魔。
(四)摧伏四魔界限:《金鬘论》云:“烦恼魔至第八地;于死魔由业烦恼为缘,至初地虽无,但身意死亡乃至未成佛,皆不能遮死主魔;蕴魔乃至未成佛中间;天子魔虽能障碍余三,乃至随彼三种转皆为三有。”若依自宗《疏》中所许,以小乘为增上,得见道后摧伏天子魔者,因于归敬处(佛)能亲对治疑难之怀疑故。已得阿罗汉摧伏烦恼魔者,因断尽烦恼障故。已得俱解脱阿罗汉摧伏死主魔者,因永断粗用功生死故。已得无余涅槃,摧伏粗蕴魔者,因永断由业烦恼为缘所生的有漏蕴故。《注疏》中说:“已得小乘见道超过天子魔;已得阿罗汉超过烦恼魔;已得俱解脱阿罗汉摧伏死主魔者,因获得寿行加持故。已得无余涅槃超过蕴魔。”若以大乘为缘,已得不退转相,摧伏天子魔,因为已得坚信三宝的信心,获得不退转身语殊胜行故。已得第八地摧伏粗烦恼魔,因彼已断烦恼障故。于彼摧伏粗死主魔,因就有粗用功门说永断能死的死主魔故;于彼摧伏粗蕴魔者,因有粗用功,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生的身意永断故。《注疏》云:“已得大乘不退转相即超过天子魔,已得第八地即超过其它粗三魔,摧伏一切四魔者唯佛陀。”又云:“第七地以下虽然精进修行,但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意能自性受取身,由自然任运力成就者,应知与声闻独觉罗汉相同,是获得自在的菩萨。”摧伏一切四魔与同时成佛者,因为若摧伏死主魔,不可思议的死亡完全永断,若摧伏蕴魔,即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生的身意,完全不受取故。
己二、自在果顶加行分四: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
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分四:辛一、暖顶加行;辛二、顶顶加行;辛三、忍顶加行;辛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果顶加行品第五
二、广释所自在果顶加行支分三:一说联系结合;二广释能表顶加行法;三品略摄。
《一》说联系结合:论身建立:“一切相现观,至顶”。是说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后,说顶加行的因由者,谓为三智行相获得自在义而修圆满一切相加行,当出生三智行相获得自在的顶加行,以是因由如是说故。由现前获得圆满通达一切行相,当生起通达最极究竟,为应易于了知故,说状相等为前行的顶现观。就顶加行状相所说(有法),有所为者,是为易了知所为故。
是故于自宗分二:一释顶加行之所依;二释能依顶加行的自性。
…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