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果清净”乃至一切相智类推。“复次善现,色清净即是果清净,果清净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是色清净,如是色清净、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异亦无断,乃至果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一切相智清净,如是一切相智清净,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坏无断”即名“果法清净性”。
无二即能所无二,无二分者密意谓无有二分,心亦不能有能所取二分。无分或无异者谓无有自性不同多种,无断谓无有多种支分。
2、论释分:结合、根本、解释三种。
(1)结合:如是释当得清净修道的因与不得的因已,何为清净修道法?当前就总示清净法而作解说,名结合。如是释当得与不当得之因已总示清净。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无二异,不可分故净。
(3)解释:就词义门说,若是圣补特伽罗沙门果法者,谓远离一切所治品清净,即是色等清净,因为果与色等皆清净者,即远离贪著色等为我等所显,即是彼等清净不坏不断,是说自相与共相皆不异,是故如是而说清净。
四、沙门果不断,无二,能所取无二,无异,自性多种无不相同。
丑三、果差别
(二)释差别分:一道差别法;二究竟道差别。
1、道差别法分二:(1)经说:“复次善现,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清净,即色清净。”
(2)论释分三:1结合:如上所说清净各各不分略示已,今者各各分说,名结合,是总说清净后而说差别。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3解释:就词义门分,谓贪等烦恼。就经、根本颂、及论释。此等义分有:声闻清净、独觉清净、菩萨清净、佛最极清净四种。(各有经文不录。四三五卷十四页至十八页)
此颂是说:贪等烦恼及所知障一分所取境分别;永断三乘道三障故,如其次第,是声闻、独觉、菩萨清净。烦恼、所知障习气一切永断故,是最极清净从法界出(生)者,许为是无上佛陀。
论义是说:声闻罗汉身中的灭谛(有法),是声闻清净者,是永断烦恼障之声闻离系故。独觉罗汉身中的灭谛(有法),是独觉的清净者,谓永断执色外境分别的独觉离系故。菩萨修道身中的灭谛(有法),是菩萨的清净者,谓三乘道的所断,如其次第永断,是菩萨的离系故。佛圣者身中灭谛(有法),是最极清净者,是断尽二障习气之离系故。
是故,自己能得方便的无间道,断障的择灭,是清净的定相。若分有:声闻清净、独觉清净、菩萨清净、最极清净四种。自己能得方便无间道前断障的声闻离系,是声闻清净的定相。彼与声闻灭谛是一义。似彼一样独觉离系者,是独觉清净的定相。彼与独觉离系是一义。似彼一样菩萨离系,是菩萨清净的定相。彼与菩萨灭谛是一义。永断无余二障之离系,是最极清净的定相。彼与佛地的灭谛是一义。
界限:从声闻见道乃至佛地。
丑四、自性差别分二:寅一、是否清净之差别;寅二、立佛清净为最极清净。
寅一、是否清净之差别
2、释究竟道差别分:道差别法;断诤。
(1)道差别法分二:
1经说:清净修道下三品,经云:(经文长不录。)
2论释:一问,二答。
〈1〉问:以上主要是说菩萨清净,附说“佛一切最净”,是说佛最极清净。论说“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是何因由说:声闻独觉非最极清净,道相智处附说清净,佛与声闻等清净,如其次第说最极及相反非最极清净,是何原因?
〈2〉答分二:一、根本;二、自宗
一、根本:
颂曰: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就九段经文释彼之义门,说佛清净为最极清净,说其它非最极清净的因由谓“对治九地中”一颂。第二就彼词义门说,欲界、静虑、无色定,于九地上上所治品等,有九种对治的体性,如其次第有下下道等九种一切行相,及清净的因故,所以名最极清净与非最极清净。
论义是说:佛清净是最极清净,声闻独觉清净非最极清净应有差别。因为大乘修道无间道有下下等九种,彼是各各的二种障亲对治无间道,声闻独觉无间道下下品等则非如是故。
二、自宗分二:1、释由谁所依身为增上:是欲等九地修道的所依身,而此中所释是清净道的所依身。《广释》云:“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由欲界等九地是修道所取,欲界及有顶。”释彼之义谓无色初三种及静虑六地[22]者为九种,依三界九地说二道并一切行相,此二作为后者,现前上下二者相顺。
2、释菩萨修道由九无间道如何断法:由菩萨修道无间道九种,有断除修所断九种实执分别之理趣者,首先是菩萨修道生下品三类,其后生中品三类,其后生上品三类。由彼等如其次第能断修所断上品实执三类,中品三类,及能断下品三类故。下品能对治,及所断上品次第,而建立的因由者,谓于对治有劣胜次第,及能断所断有难易次第,如是建立故。
(2)断诤分二:1诤;2答难
1诤:上品修断九种次第,能对治下品次第后,生起的大乘修道九种,能清净彼垢杂染,若是如是,由彼等佛果清净应非最极清净,因为断与对治次第不合理故,因为上品所断由上品对治,由下品对治下需要下品断故,请彼答疑,何为最极?
2答难分二:一、经说之理;二、论释之理。
〈1〉 经说之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非生欲界。”
〈2〉 论释之理:
颂曰:由断诤门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说根本与解释。
此中分:能对治理、通达境理、断诤三种。
一、能对治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非生欲界,佛告舍利子,最极清净故。”乃至“世尊告舍利子言,无色界由自性不生故,名清净不生。”释彼经义谓“遍对治三界”。是一切对治的体性故,是建立佛最极清净。
二、通达境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不求无有,佛告舍利子言,最极清净故。”乃至“舍利子,由自相空故一切法不知。”释彼之义谓“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谓由了知三界行相及所知皆不可得,即是“平等性”。
三:断诤: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者,不作一切相智,不作损害。佛告舍利子言,最极清净故。”乃至“佛言,道相智故,此善现者,是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释彼之义谓“由断诤门中”。此中对治谓上上等所治品者,于下下等理谓诤,如洗除衣物微细垢染,要勤加努力乃能永尽,而说修道最极。
论义是说:圆满佛的清净者是最极清净,谓所量与能量一切空乐,通达离戏论的最后心无间道,是正对治三界一切障故。如洗除衣物微细垢染,需要设大劬劳,洗除粗垢染无需要设大劬劳,断除微细所断,需要上品对治故。
一切智(体智)品第三
戊三、释净道智之支一切智分二:已一、一切智体;已二、总结三智。
已一、一切智体分三:庚一、释远近道;庚二、一切智加行;庚三、修加行之果。
庚一、释远近道分三:辛一、远近道之理;辛二、成立彼理;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别。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三有;由悲不住涅槃
辛一、远近道之理
第三、广释能得清净道智广释体智之支分分二:一、建立联系结合;二、广释能表体智之法;三、总结。
一、建立联系结合:论身建立:“道智,次一切智性。”释道智之后,随即释体智的因由者,谓以共中士道次第所摄,在未通达无常等十六之道,则不能获得以上士道次第所摄的道智,以如是因由建立联系结合。是说由不遍知一切事,不善遍知道,即名一切智。
是故体智(一切智)分四:
一)定相:若是补特伽罗,自身相续中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以般若慧任持的智,通达小乘住种性,是体智(一切智)的定相。
二)差别:此中有对治品的体智,及所治品的体智二种。
三)界限:一切圣者身中皆有。
四)兼说三士道的建立:自己为解脱恶趣苦,唯修增上生安乐,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下士;自己为解脱一切生死苦,唯修习安乐(涅槃)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中士;为解脱一切众生的生死苦故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上士。彼三士道如其次第,谓唯能修习增上生的安乐;唯能修习解脱乐;为一切有情利益,能修一切相智的诸意乐。彼诸意乐有士夫的量者,谓自己欲离恶趣苦;自己欲离生死苦;欲离一切有情生死苦的诸意乐,若心决定,由彼等安立三士故。生起彼诸意乐的方便者,谓缘恶趣过患;缘一切生死过患;从见一切有情唯有垢染,彼等由生死苦所逼恼,依此意乐则利他心生起故。
第一、由智不住诸有之体智。
第二、由悲心不住涅槃之道智。
二、广释能表体智法分六:一、一切智体性;二、安立远近之因由;三、所断与能治之差别;四、如何修习之理趣;五、如是修习之果;六、释总结三智。
一、一切智体性;
颂曰: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就随转门说有大乘之体智;就退转门说有小乘之体智二种。
1、就随转门说有大乘之体智,即“非此岸彼岸”等二句,由殊胜方便智慧二者任持门,修现证无常等十六的智,即是正说“知三世平等”的修法,彼即是正说修果般若母邻近道。释彼之义,谓通达三世诸法无生平等性,彼即是与诸佛菩萨邻近的般若波罗蜜多。如经云:“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者,非此岸非彼岸,彼二之中间皆不可得。佛告善现言,最极清净故。”是说生死与涅槃,胜义中不住。释彼之义,谓由殊胜方便智慧二者任持,现证无常等十六的智,是正说彼的修法。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释彼之义,是说由般若不住此岸生死,由悲心不住彼岸涅槃,如其次第由不住断常的性相…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