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受用转成无尽的需要故。是故虽然悉由愿回向,但不悉是回向愿,因为我希求所得圆满佛位,彼是愿而不是回向故。
6、回向修道法:自他随一善根,能转成圆满菩提支分的名义,能取(心)有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是回向修道的定相。若分有十二种。界限从初地乃至最后心。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九·释随喜修道
——《般若经》四三三卷十五页至四三三卷十九页
子三、随喜修道
第九、随喜修道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一、经说:在回向处说诸善根摄为一,当说随喜之余。“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回向,于余善根,为最为胜。”“世尊,何说是随喜回向,于余善根,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佛言善现,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普于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声闻独觉菩萨,及余一切有情诸善根等,不取不舍,不矜不蔑,非有所得。”乃至“以方便善巧于余一切功德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回向修道后说随喜修道之因由者,谓由胜解所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由自欢喜随喜令善根向上增长之因由,如是由善于回向现前增长,是名第三有漏修道之随喜作意。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三)解释:就词义门说,由极欢喜心,缘世俗方便诸善根,以胜义中无所得,应作随喜。
略结此中略义者,谓由胜解作意来源清净,犹如金器,福德现行。回向作意者犹如金庄严具,能作正等菩提支分。随喜作意者谓自他所作福德,当得平等性,即是此处所说。
自宗所说,欢喜修自他随一善根,能持名义结合,有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是随喜修道的定相。若分有(自他)二种。界限:从初地至最后心。
论义是说:第二地菩萨身中欢喜修自他善根的智(有法),是随喜修道者,谓欢喜修自他善根,能持名义结合,是有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故。
癸二、无漏修道分二:子一、引发修道;子二、清净修道。
子一、引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引发修道
——《般若经》四三四卷一页至四三四卷十七页
二、无漏修道分:一共结合;二释各各义。
(一)共结合:有漏修道后说无漏修道之因由者,谓由有漏修道积集二资粮业,乃能出生摧毁二障功能之无漏修道,作如是说故;及由劣胜次第为增上作如是说故。无漏修道亦分:引发修道及清净修道二种,是说有漏修道后说二种无漏修道。
是故自宗:若是无漏大乘随现观,成为自所得之证悟,能安立究竟成就,是引发修道的定相。差别分为五种。成为自所得之永断,能安立究竟成就者,是清净修道的定相,差别分为九种。此有无间道及解脱道二种。界限从初地乃至十地。说无漏修道之无漏,谓远离名义合一能取分别,是能作大乘修道。于大乘修道,有漏修道如前所说故。总则,有漏有多种,如《俱舍论》云:“除道余为有,有漏。”是说非道谛的一切法说为有漏。《明句论》云:“由无明习气所染的识说为有漏。”又如《集论》云:“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故观有漏耶?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是说就漏六种门随一相属建立有漏。《俱舍论》中说,从所缘相应漏堪随增,说为有漏,有多种故。
(二)释各各义分:释引发修道、释清净修道二种。
1、释引发修道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如上通达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善根回向及随喜之余,经云:“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作照明,究竟净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皆应敬礼,诸天人等所钦奉故。”(四三四卷一页至十七页)
(2)论释分:结合、根本、解释三种。
1结合:以解释次第,有现前引发功德的定相而说引发修道,大乘无漏修道,于彼即是引发修道,及清净修道有二种故,名为结合。是故最初说现前引发的定相,名为修道。
2根本:从解释经义门,说引发修道有五种。
颂曰: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3解释:就词义门说色等,若就经、根本颂、与解释的略义谓:1由谁能引发的自性;2观待所引发的功能二种。今初:由谁能引发的自性分三:一自性坚固是引发修道的自性,二果坚固是引发修道的定相,三作用坚固的引发修道,于一切诸法不作现行。1经云:“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乃至“无法自性空,一切法由自性真实。”经义谓“此自性”,是说见色等不颠倒者即是“自性”。2经云:“世尊,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告舍利子言:如是应住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无等无,无等等。”经义是说“殊胜”,其余未得佛者即名殊胜。3经云:“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引发般若波罗蜜多,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不为引发色乃至识故,应引发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法无作、无生、无缚、无坏、无自性故,应引发般若波罗蜜多。”经义是说“一切无作行”。谓通达一切法差别无生加行者,一切皆无作行。
2、观待所引发的功能分二:一分位功德坚固,能立现证一切法无所得;二究竟功德坚固能作广大义利。今初(经文不录)经义是说能依“立法不可得”。如是具足自性等道,一切不可得瑜伽在身中生起,名为“立法”。二究竟功德坚固,即是“是大义利性”。是说能作佛大义利故,名为“是大义利性”。
论义是说:引发修道(有法),具五差别法者:1自性差别,2果差别,3作用相属差别,4分位功德相属差别,5究竟功德相属差别具足故。1引发修道(有法),自性差别具足者,谓现见色等一切法不颠倒,远离一切谛实戏论故。2引发修道(有法),果差别具足者,谓由汝不任持施等其它有漏应不得成佛故。3引发修道(有法),作用相属差别具足者,于缘染净一切法生灭差别,通达胜义中无以后,能修加行或能引发故。4引发修道(有法),分位功德相属差别具足者,谓由前三差别法及由具足彼功德,一切法相不可得瑜伽,能在修道身中生起故。5引发修道(有法),究竟功德相属差别具足者,谓所得胜义果广大即能成佛故。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一·清净修道
——《般若经》四三四卷十七页至四三六卷九页
子二、清净修道分四:丑一、因差别;丑二、境差别;丑三、果差别;丑四、自性差别。
丑一、因差别
2、释清净修道分:因清净、清净法二种。
一)因清净分二:
(一)经说:经云:“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能信解者,是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已,经几时,曾亲近供养几所如来应正等觉,修习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为已久如,云何信解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四三四卷十七页至四三六卷十八页说,与藏本同)
(二)论释分三:1结合:引发修道后说清净修道者,谓以义理、次第为缘如是说故,然在清净修道之前说彼顺缘与违缘者,是说顺缘遍所取,违缘遍弃舍,当得清净修道,为遣除对此生因与不生之因的疑惑为先所显,彼是所为故。此后由遍所取与遍所舍,当得遣除此生因及不生因之疑,是第二最极清净修道之定相。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依佛及施等,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恶友所摄持。
3、解释:就词义门说:能作佛欢喜等。
就经、根本颂与解释此等略义分为:生因及不生因二种。
(1)初生因亦分三:1明外缘依佛等善知识并能亲近生欢喜。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十方世界恭敬(亲近)供养无量无数如来应供正等觉,法会中没来生此间。”释彼经义谓“依佛”及能亲近令佛欢喜。
2明内缘修行施等波罗蜜多:经云:“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百千俱胝那由多劫,于如来应正等觉,常勤修行施等波罗蜜多。”释彼经义谓“施等”,及能圆满施等波罗蜜多。
3明方便善巧止观双运:经云:“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精勤者,乃至长久修行。世尊告言,善现此应分别说(授记),善现,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执受,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 多,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能勤精进。”释彼经义谓“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名为善巧奢摩他者是生起清净的因。
(2)明不生因分四:
1明因往昔未做善业由魔作损害:以法衰损(感匮正法业)之因业,经云:(见四三五卷一至九页,九页说四因缘。)释彼经义谓“诸法衰损因,谓魔所魅著”。
2明于甚深法不信解:经云:“于甚深法无胜解而不信。”释彼经义谓“不信解深法”。及于甚深法无有胜解。
3明由实执系缚:经云:实执蕴等。释彼经义谓“执著五蕴等”。及执著于法。
4明无善知识摄持:经云:“具不善根恶友所摄,具瞋恚行,自赞毁他。”乃至“恶友所摄,懈怠增上,随魔力行,精进微劣,失念恶慧,实难信解。”(四三五卷十二页)释彼经义谓“恶友所摄持”及于不善友及恶友摄持者是名不生因。
论义是说:清净修道的顺缘有多种:1外缘依佛等善知识;2内缘有修行施等;3善巧止观双运的方便故。违缘者亦有多种:1由往昔未做善业即由魔损害;2不信解甚深法;3于蕴等执为谛实;4有随恶知识及恶友自在等故。能得自果清净修道的方便白法功德者,是清净修道顺缘的定相。若分有三。得白法清净修道,能作障难所显的缘,是清净修道违缘的定相。若分有四。
丑二、境差别
二)清净法分二:一、略标清净;二、释差别。
一、略标清净又分为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经云:“复次善现,色清净即是果清净,受想行识清净即是果清净,界处缘起清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